湯翠娟
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廣西 南寧 530003
近年來,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發病率逐年呈上升趨勢,主要是指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血液系統惡性腫瘤[1]。目前,臨床經外周穿刺中心靜脈導管(PICC)為首選靜脈給藥途徑,該技術能夠為長期靜脈輸液患者提供合理化、安全化靜脈通路,有效規避因反復穿刺而帶來的痛苦,進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但臨床研究發現,PICC若護理不當,可誘發不同程度的并發癥,特別是PICC相關性血栓的發生,可直接增加臨床醫護人員治療難度系數[2]。因此在此期間,配合針對性、合理性護理干預,全面預防血栓發生風險,穩定患者病情顯得十分關鍵[3]。鑒于此,本文選取PICC置管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進行分析,詳細如下:
將50例PICC 置管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均來源于我院2019年4月—2021年6月期間,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歸納為實驗組、對照組,各25例,2組男女比例分別為:10:15、12:13例;年齡分別為:30—50 歲、31—49 歲,平均值分別為(42.71±1.14)歲、(41.92±1.81)歲,兩組基礎信息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4]:(1)患者臨床資料完整;(2)患者均知情同意本次試驗,且簽署知情同意書;(2)無PICC 置管禁忌癥;(3)具有獨立思考能力:(4)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本次試驗。排除標準[5]:(1)拒絕參加本次試驗,對研究內容不知情;(2)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免疫機制者;(3)對導管所含成分過敏者;(4)在預定插管部位具有靜脈炎和靜脈血栓形成史;(5)無法順利完成試驗,中途退出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嚴格遵守PICC置管原則,完成置管工作,并依據常規措施完善預防血栓措施,且適當予以常規心理干預,緩解患者緊張情緒,提高治療及護理配合度。實驗組實施針對性護理,具體如下:(1)風險評估:置管期間均需完善相關評估工作,置管前應詳細判斷患者血管及疾病狀況,置管中應判斷穿刺、內徑以及內膜完好狀況,并全面掌握調管次數,確保PICC導管頭端具體位置。置管后24h需予以一次評估,后期間隔1周實施一次判斷,深入掌握患者病情變化,并評估其是否伴有靜脈血栓、靜脈炎、局部感染等風險。同時血常規應每周監測一次,以助于掌握血小板計數和白細胞變化。(2)導管后維護:由專業護理人員將患肢抬高20—30度,同時將毛巾浸在60—65%熱水內,浸泡幾分鐘后,將其擰干至不滴水,合理敷在中心靜脈導管處,為確保溫度,需每隔3—5min更換一次毛巾,每次敷20—30min,每天3—4次,持續熱敷1周,進而促進血液得到一定稀釋,利于改善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容量。同時置管后遵醫囑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連續21d,該藥物屬于抗血小板藥物,其常用于血栓形成高危人群預防性治療,可逆性地抑制血小板環氧化酶,控制血小板聚集。(3)置管后早期血栓形成:早期血栓的形成臨床癥狀尚未明顯,患者通常以局部組織伴有脹痛為輕微表現,輸液后沖管可伴有輕微阻力,回抽一旦觀察細小血塊,則提示血栓形成,需第一時間告知醫師,予以溶栓干預,切勿盲目拔管,規避血栓脫落而誘發肺栓塞。
(1)觀察2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小腿深靜脈血栓、髂股靜脈血栓、左下肢血栓性靜脈炎、股靜脈血栓)。(2)觀察2組護理前、護理1個月下肢靜脈血流速度。(3)護理前、護理1個月依據美國研究健康調查表(SF—36量表)評價生活質量[6],其中包含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3項目,總分0—100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分數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采用SPSS21.0統計分析軟件,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總發生率為4.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4.00%(P<0.05),見表1。

表1 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n=25,例)
2組護理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經護理后實驗組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比較(±s,cm/s)

表2 2組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比較(±s,cm/s)
組別例數 下肢靜脈血流速度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 25 16.52±5.87 21.23±0.36對照組 25 16.57±5.43 18.34±0.34 t 0.031 29.182 P 0.975 0.001
2組護理前生活質量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實驗組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生活質量比較[x2±s(分),n=25]
PICC置管憑借著安全性高、成功率高,已受到臨床諸多醫師的認可,但臨床應用仍伴有不同程度的問題,如使用期間可誘發靜脈栓塞等并發癥,進而直接增加原有疾病治療難度系數,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7]。
相關研究發現,置管前血小板計數升高、合并靜脈炎、多次置管以及感染,均是造成血栓形成的關鍵因素[8]。同時因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置管后,機體分泌癌性促凝活性物,可使全身血液處于高齡狀態,加之血液流動速度緩慢,進而直接增加血栓形成速度。而長期使用高滲營養液以及化療藥物的輸注,均可誘發PICC置管后靜脈血栓風險。因此在予以對癥治療的同時,配合系統化、精細化護理干預,與臨床治療相輔相成顯得十分關鍵。而針對性護理干預憑借著人性化、科學化以及綜合化等優勢,已在常規護理中脫穎而出,該護理主要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能全面關注其病情變化[9]。主要通過合理選擇穿刺部位、置管后合理化操作以及針對性、科學性肢體功能鍛煉等措施,有利于減少反復置管發生,且增加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進一步規避血栓發生風險。本文研究顯示,實驗組血栓發生風險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PICC置管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接受針對性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可有效達到預防效果。分析原因:通過針對性護理干預予以患者風險評估,并完善相關判斷工作,充分掌握其血管、疾病狀況,同時于置管后定期予以判斷,嚴格規避靜脈炎。靜脈血是。局部感染等風險發生。在此期間配合導管后維護,合理將患肢腿抬高20—30度,并選擇熱毛巾,放置于靜脈導管部位,進而促進血液循環,達到一定稀釋效果,最終增加血容量,改善血液粘稠度。另研究發現,實驗組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經置管后遵醫囑予以針對性藥物進行治療,其能夠逆行控制血小板環氧化酶,降低血栓烷素 A2(TXA2)的生成,進而控制血小板聚集,促進患者病情快速恢復,全面降低血栓發生,進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0]。
綜上所述,針對性護理應用于PICC置管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中可取得滿意結局,值得在護理領域中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