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張靜 劉莉娜
活潑好動是兒童的天性,游戲活動恰好能滿足孩子的這種心理需求和身心發展需要,而我們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傳統游戲是更具優勢的資源。傳統游戲內容豐富多樣、簡單易操作,不但能促進兒童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的發展提高,而且可以培養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寶貴的經歷、財富。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電子產品的介入等原因,有趣的傳統游戲已很少開展,很多孩子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接觸,傳統游戲幾乎被淡忘。目前,“雙減”政策已在全國轟轟烈烈深入落實,這一政策給傳統游戲重煥生機帶來了新的契機。
一、“雙減”政策的內涵與本質要求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政策開始走進各個校園,也走進了全社會各個家庭,成為與教育相關最熱門的話題。
而“雙減”實施的初衷不是簡單的“減”,不是單純一刀切“做減法”。“雙減”的本質要求,是對“過重”的“減”,是讓教育返璞歸真。對學生而言,“雙減”旨在恢復教育生態,避免教育應試化、短視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及綜合素質,全面夯實人才積淀,進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及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二、“雙減”背景下傳統游戲開展的契機
義務教育是基礎,是每一個孩子人生的起始階段。我們要從起點開始,重視兒童的減負工作,應從孩子年齡特點出發,為孩子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傳統游戲能充分滿足孩子們身心成長的需要,讓孩子通過自己參與游戲親身體驗,去獲得生活經驗,鍛煉體魄,讓孩子在游戲過程中快樂學習。因此,學校可以科學合理地制定和完善兒童各年齡段的教育教學計劃,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豐富兒童課間游戲、體育游戲、課后服務活動的內容。特別對于農村孩子來說,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隨處可見、隨手可用的豐富的材料,只需稍稍加以改造,就可以成為開展傳統游戲的材料和玩具,更有利于我們落實“雙減”政策,實現教育來源于生活、向生活學習、在生活中成長。可以說,“雙減”政策為我們更好的開展傳統游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極其難得的機遇,為重拾傳統游戲價值、繼承傳統文化帶來契機。
三、“雙減”背景下傳統游戲開展的形式
1、親子傳統游戲益處多
在“雙減”背景下,校內不斷減負,校外培訓機構逐步退出,原來那些結束了一天校園學習活動之后,走進語文、英語、數理化等各種培訓班的孩子回到了家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反而更加凸顯出來。這也讓更多家長感到困擾,如何在家里更好的教育好孩子、如何提高親子陪伴的質量呢?
作為家長,除了陪伴孩子學習、散步、聊天、做手工、親子閱讀之外,還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育規律,利用生活當中的材料開展豐富有趣的親子傳統游戲活動。好的游戲有:跳大繩、斗雞、攻城、障礙跳、運沙包、跳房子、蹦蹦床、象棋、圍棋、五子棋、飛行棋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在鍛煉孩子的身體協調能力和四肢的肌肉力量,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方面,在增進親子關系方面,在遠離電子產品方面,形式更新穎,效果更突出,更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2、校內傳統游戲豐富多彩
在校園里,更有利于創設開展傳統游戲的育人環境。首先,學校可以從全局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大課間活動方案,讓傳統游戲進入學生的一日學習生活,可以積極探索“一校一品”,為豐富體育活動提供依據和支持。其次,各班級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引導其開展不拘一格的游戲活動,實現“一班一品”。
3.在繼承中創新
為了讓游戲活動有效開展,應著重從游戲的組織形式和游戲規則等方面進行改編與創新。在游戲的組織上,可以把一些不同類型的游戲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也可以把兩個游戲組合起來改編成一個復合游戲,這樣可以同時發展孩子的各種能力。在游戲規則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和學生共同商議制定新的有趣的游戲規則,這樣做,既可以保證傳統游戲原有的趣味性,又可以讓處于不同水平的每一位學生都體驗到成功和成長的喜悅。傳統游戲開展不受時間、地點、空間的限制,無論是教學活動、課間活動、體育活動,還是課后服務開展的社團活動,不論是在教室、部室還是在操場,都能有效組織。通過這些游戲的融入,讓孩子的一日活動更加豐富,讓孩子的思維更活躍,讓孩子的發展更全面,讓學生的精神更愉悅,更有利于學生學好文化課,提升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益。
傳統游戲源遠流長,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也是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在“雙減”政策下,經過改編和創新的傳統民間游戲正以嶄新的面貌,進入新時代兒童的學習和生活之中,并作為一種有益的教學資源,滲透于教育教學之中。我們相信,只要不斷努力,作為新時代的教育者,一定能使民間傳統游戲這一古老的教育資源,迸發出新的活力,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推動丹鳳教育事業走向更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