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東建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鐵道建筑研究所,北京 100081
在現有鋼橋的施工過程中,鋼桁拱橋以其結構新穎、跨越能力強、成橋建筑美觀、靜動力性能好以及施工方便等特點,成為大跨度橋梁中極具競爭力的結構形式之一。鋼梁架設作為鋼桁拱橋施工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其施工質量決定著后續的使用安全,為此需投入極大的精力來確保鋼梁架設的成功。
傳統的鋼梁架設主要分為纜索吊裝法、斜拉扣掛法等施工工藝,其中斜拉扣掛法以其施工的便捷性、安全性以及準確性被國內眾多學者研究并應用。李德坤[1]以長壽長江大橋為背景,從設計、施工到拆除整體介紹了60 m高單層吊索塔架的施工工藝;盛智平[2]以南京大勝關大橋為背景,創新性地在兩跨鋼梁外側布設配有三層斜拉索的吊索塔架,高度為68.5 m,內側采用平索的施工工藝,克服了鋼梁架設過程中內力及線形難以調整的問題;易成杰等[3]以江漢七橋為背景,對89.6 m高的吊索塔架在拼裝過程中的各個工況進行了詳細的受力分析;封仁博等[4]以連鹽鐵路灌河特大橋背景,研究了39 m高的吊索塔架在連續鋼桁梁柔性拱中的應用。
綜上,目前隨著鋼橋建設跨度及施工技術的發展,在大跨度鋼桁拱橋領域,超高吊索塔架施工工藝研究偏少。基于此,本文以明珠灣大橋為背景,研究了百米級吊索塔架在大跨度鋼桁拱橋施工中的應用,詳細介紹了塔架結構組成、拼接工藝以及內力傳遞原理,并將3D掃描技術引入塔架線形監測,確保塔架線形滿足需求。同時對最不利荷載條件下吊索塔架整體強度、剛度進行了有限元分析。
明珠灣大橋主橋為(96+164+436+164+96+60)m三主桁中承式六跨連續鋼桁拱橋(圖1),全長1 016 m。主桁采用三片桁架結構,邊跨及次邊跨為平桁結構,邊跨及主拱肋均為N形桁式。大橋設計速度為60 km/h,設計荷載為城市-A級。雙層橋面,橋寬43.2 m[5],上層布置雙向八車道和兩側人行道,下層中間布置管線走廊,兩側為預留車道。

圖1 明珠灣大橋立面布置(單位:m)
大橋主跨鋼梁架設采用斜拉扣掛[6-9]拱梁同步施工方案。施工時為拱梁同步架設創造條件,保證大懸臂架梁結構的安全,在大橋27#、28#主墩鋼梁S22節點設置兩座吊索塔架,配合2臺150 t爬坡架梁吊機向跨中逐節間架設鋼梁[10]。吊索塔架利用63 t塔吊分段散拼。拼裝過程中,為保證塔架拼裝順利通過臺風期以及控制塔架垂直度,設置三道臨時風纜。隨主跨鋼梁架設,依次掛設三層扣索并張拉,然后繼續架設鋼梁至中跨合龍,中跨合龍過程中可通過扣索索力控制調整合龍口高差與轉角,為主橋中跨合龍提供技術手段。
吊索塔架主要由塔架、斜拉索組成。塔架整體結構形式為空間組合式塔柱,扣索采用1 770 MPa高強平行鋼絲索。單個吊索塔架設計總重約18 000 kN。吊索塔架結構見圖2。

圖2 吊索塔架結構(單位:mm)
塔架結構包括中心立柱及橫向連接系。中心立柱自下至上由五部分組成:底節、9.15 m非標準節間、10 m標準節間、5.83 m非標準節間和錨固區節間。橫向連接系包括橫向連接桁架及橫向連接X撐,材料采用Q420qD(底節和錨固區節段)、Q345C(橫聯)以及Q235鋼材。底節是吊索塔架中心立柱到支承鉸座的過渡節間。底節與鋼梁S22節點通過鉸軸鉸接;鉸軸直徑為φ550,材質為Q345。吊索塔架的豎向荷載以集中力的方式通過底節鉸座傳給鋼梁S22節點。
中心立柱橫截面由2根焊接王字形斷面結構及連接綴條2][28a槽鋼組成,為格構式壓彎構件,其主要功能是將斜拉索傳遞而來的豎向荷載傳遞至鋼梁,進而傳遞至下部基礎。各節間采用M30普通螺栓等強對接,螺栓等級為5.6級、B級。中心立柱斷面見圖3。

圖3 吊索塔架中心立柱斷面(單位:mm)
為滿足現場施工條件,控制安裝吊重,錨固區節間分左右兩部分施工,拼裝時采用M30普通螺栓等強對接,吊索上錨箱通過φ400 mm鉸軸和錨固區節間連接。
橫向連接桁架弦桿采用工字型焊接鋼結構,腹桿采用雙拼][28槽鋼。橫向連接X撐采用工字型焊接鋼結構,斜桿采用[28a槽鋼。橫向連接系與中心立柱面板上焊接拼接板采用M27普通螺栓連接,組成完整的吊索塔架結構,以增加塔架的整體剛度。
扣索系統由吊索和錨箱組成。吊索均采用1 770 MPa高強鋼絲,外層包裹聚乙烯PE護套。每個塔架共設三層吊索,由下至上分別為第一、二、三層,第一層中跨吊索規格為PESH7-127,其余吊索規格為PESH7-139。第一層吊索的前索與后索分別錨固于鋼梁S29、A9節點,第二層吊索前索與后索錨固于S32、A5節點,第三層吊索前索與后索錨固于S36、A3節點處。為減輕單根索的重量,方便索體安裝及運輸,每層索的前、后索均采用4根成品索組成。扣索設計選型按照JTG/T 3365-01—2020《公路斜拉橋設計規范》[11]選取深圳市百年一遇風荷載12級風設計,安全系數大于等于2.14。扣索系統布置見圖4。

圖4 扣索系統布置
吊索塔架錨箱主要由上錨箱與下錨箱組成。上錨箱固定于吊索塔架頂端,下錨箱通過鉸軸與橋面預留耳板相連。
吊索塔架底節安裝前,首先檢查S22節點耳板及底節鉸孔尺寸、光潔度、孔軸重合率和加工質量。為保證銷軸能順利通過,在預拼場將底節、鉸軸進行試拼。在拱肋上弦板安裝臨時墊凳,便于底節的臨時固定安裝。在臨時墊凳上疊放鋼板至底節底板標高位置,局部位置通過塞墊1~2 mm鋼板調平。底節由塔吊吊裝到位,調整底節平面位置、水平度和其與S22節點鉸孔的重合率,確保孔軸線誤差不大于0.25 mm,將鉸軸穿入鉸孔。然后焊接底節與支撐鉸座臨時連接板,并安裝連接螺栓進行臨時錨固連接,將鉸接轉變為臨時固結,便于安裝底節及第一層風纜之間塔架結構。最后拆除墊登抄墊鋼板,放松吊鉤完成體系轉換。吊索塔架底節臨時錨固見圖5。

圖5 吊索塔架臨時錨固
塔架采用塔吊逐節段吊裝,塔吊隨吊索塔架的拼裝同步提升,與塔吊之間通過附墻連接,共設置4道附墻,保證塔吊自由懸臂高度滿足JTJ 196—2010《建筑施工塔式起重機安裝、使用、拆卸安全技術規程》[12]要求。每層立柱安裝完成后,立即安裝橫向連接。立柱根據塔吊提升重量的限制進行必要的預拼。橫向連接系在預拼場組拼后橋上整體吊裝。錨固區節段拼裝全部在工廠進行試拼裝,防止由于螺栓孔誤差引起的桿件對位困難。為保證吊索塔架的拼裝垂直度,拼裝過程中采用3D掃描測控技術對吊索塔架進行實時快速監控測量,將拼裝線垂直度控制在1/1 000以內。
風纜主要布置有三層,從下至上分別位于塔架31.35、61.35、81.35 m處。風纜總體布置見圖6。

圖6 風纜總體布置
風纜架設原則:同層邊跨及中跨側風纜對稱掛設、對稱張拉,風纜張拉以吊索塔架垂直度為主控因素,以風纜索力為輔助因素,均衡張拉至設計初張力。風纜采用特制防松夾片錨與分配梁連接張拉,并設防松裝置。第一道風纜張拉完成后,解除底節錨固連接,使底節變為鉸接,完成體系轉換。
扣索施工包括扣索的安裝及張拉兩道工序。為施工方便,扣索張拉端設置在橋面及拱肋端。扣索轉運至橋面后,利用放索架進行正式展索、起吊工作。扣索錨固端安裝之前,在索上距離錨具后方3~4 m位置安裝專用索夾作為起吊點。在錨具上安裝索夾,索夾上設置牽引吊點,用于扣索牽引。當扣索端部牽引到達錨箱口時,利用手拉葫蘆、橋上汽車吊、卷揚機配合塔吊,協調使扣索端部進入錨箱,并將扣索錨端拉出錨固面,旋上螺母安全錨固。
扣索安裝完畢后,按要求對扣索進行“平衡、對稱、同步、分級、緩慢”張拉,分級張拉程序為:0.2σ→0.5σ→0.8σ→1.0σ,σ為索力。為保證每根拉索的索力誤差控制在允許范圍內,采用傳感器檢測,對索力校核。扣錨索索力控制原則上采取以索力控制為主,伸長量控制為輔,同時兼顧主體結構內力和位移的變化,確保主體結構的安全性。張拉到設計索力,擰緊錨固螺母,完成扣索張拉。
吊索塔架的設計計算力學模型為壓彎構件[13],吊索傳力通過塔架中心立柱頂部拉板分配至中心立柱。中心立柱通過立柱底節下鉸座支承在鋼梁上,將力傳給鋼梁,直至橋墩。為確保在鋼梁架設過程中吊索塔架結構各部位強度滿足施工需求,對吊索塔架各部位進行強度及剛度復核,通過建立有限元模型[14-15],對結構在最不利荷載工況下進行計算。其中,塔架底部采用鉸接,計算荷載考慮:①吊索塔架結構自重;②吊索豎向分力;③風荷載按照深圳按百年一遇控制設計,設計風速V10=37.6 m/s。計算結果見表1。吊索塔架各部位最大應力均小于規范中規定的應力,滿足施工安全需求。

表1 吊索塔架各部位應力計算結果 MPa
吊索塔架底節及錨固節間為空間異形結構,且受力集中,為分析二者強度能否滿足規范的要求及保證施工安全,采用實體有限元建模軟件建立結構的實體模型,通過整體模型計算,當張拉完成第三層索力時,底節及錨固節間受力最大,處于最不利荷載工況。針對最不利工況進行有限元受力分析,得出結構Von Mises應力云圖見圖7。

圖7 結構Von Mises應力云圖
底節局部應力最大值為203MPa<[σ]=259.5 MPa,上錨箱局部應力最大值94.7 MPa<[σ],表明在扣索張拉過程中結構強度滿足要求。
1)通過采用3D掃描測控技術對吊索塔架拼裝線形進行實時監控,保證了吊索塔架拼裝精度。
2)在吊索塔架拼裝過程中,設置三層風纜,風纜及扣索選型考慮百年一遇臺風影響,保證臺風期吊索塔架施工安全性。
3)通過有限元整體桿系模型及細部實體模型計算分析,驗證了結構設計合理、施工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