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遼西地區為代表的中國北方邊緣地帶,系統性的考古工作開展較早,文化譜系相對完善,以廟、壇、冢為代表的紅山文化的發現,揭示出社會復雜化的獨特案例,成為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蘇秉琦先生將遼西地區稱為“文明太陽升起的地方”。
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的結果,需要從社會復雜化的進程中去理解??脊挪牧系奈镔|性和考古發現的偶然性,決定了考古學難以重建文獻記載的朝代史和政治史,而更加擅長重建古代社會技術、經濟、生業的發展史。遼西地區已有的研究視角相對廣泛,文化譜系、聚落形態、手工業經濟研究等初步揭示出遼西地區社會復雜化的脈絡。但值得注意的是,遼西地區位于中國北方邊緣地帶,是農牧交錯帶的典型地區,特殊的生業環境決定了該地區生業方式的多樣性。既然如此,遼西先民具有怎樣的生業方式,為文明化進程承擔了怎樣的作用,孫永剛新著《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植物考古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這些問題。
孫永剛先生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增添了最新成果,得到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資助。該書從三方面展開研究:一是對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和紅山文化的五處遺址進行系統采樣分析,建構遼西地區植物考古研究的基礎;二是對系統采樣未涉及的小河西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等12 處遺址開展了調查采樣分析,作為遼西地區植物考古研究的補充;三是在植物考古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古環境重建、工具組合分類、動物考古和穩定同位素研究成果,全面討論遼西地區生業方式的演變歷程。
具體而言,該書研究價值體現在以下方面:推進了植物考古學研究方法的落地。植物考古學傳入中國的時間較短,但已經成為科技考古中最普及的研究領域。作為國內較早開展植物考古學的研究區,趙志軍和孫永剛根據遺址的實際情況和學術問題的思路,靈活地采用和調整了植物考古學中的系統采樣和調查采樣,使植物考古學在遼西地區得到了相對完整的學術實踐,不僅推動了植物考古學研究方法的落地,也為植物考古學在全國考古工作中的快速推廣做出了貢獻。揭示了遼西地區生業方式的演變。生業方式的演變屬于漫長又復雜的發展周期,本書以系統采樣為基礎,以調查采樣為補充,結合工具組合、動物考古和穩定同位素研究成果,全面、系統地揭示了遼西地區生業方式的演變歷程,為探索遼西地區的文明化進程提供了科學的生業視角,也為其他地區的生業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案例借鑒。推動了中國北方旱作農業起源的認識。農業經濟的建立與發展是古代文明形成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是全球學者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植物考古學未開展之前,農業起源研究局限于考古學的偶然發現和史料學研究,農業起源的認識一直未能深入拓展。本書對興隆洼文化興隆溝遺址和南灣子北遺址進行了系統地采樣和分析,發現了距今8000年前的馴化粟、黍,兩類作物在尺寸與形態上保留有較為濃厚的野生祖本特征,應屬于植物馴化與農作物栽培的初始階段。本書不僅證明了遼西地區是中國北方旱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證明了農耕經濟是由采集狩獵經濟逐步地演變而成,而并不是一場革命。揭示了紅山文化社會復雜化的生業背景。紅山文化是遼西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最高峰,學界普遍認為紅山文化時期的農業經濟已經取代采集狩獵經濟成為主導性經濟,農業的發展和由此導致人口的迅猛增長,促進了紅山文化的繁盛和社會復雜化的發展。本書對紅山文化魏家窩鋪遺址和哈民忙哈遺址進行了系統地采樣和分析,認為紅山文化始終保持著對野生資源的強化利用,農作物在生業經濟中的比重并不高。紅山文化中晚期雖然可能步入了初級文明社會,但是農業經濟并未對社會復雜化提供明顯的助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會復雜化的發展。
《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植物考古研究》孫永剛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11月第1 版,定價58.00 元。
孫永剛,內蒙古赤峰市人,1978年10月出生,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博士后,碩士生導師。教育部文物保護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社科基金通訊評審專家,中國考古學會植物考古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研究方向:科技考古、東北地區史前時期至青銅時代考古學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省級規劃項目10 余項,發表論文、論著50 余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