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娥
摘 要: 近年來受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影響,勞動教育日益被淡化、被弱化,其獨特的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故而導致不少青少年不僅不珍惜勞動成果,甚而產生了不會勞動、不屑勞動等弊端。殊不知,必要的勞動不僅能夠有效地鍛煉出學生健康的體魄,而且能夠讓他們在勞作的同時,通過全身心的投入,切實體會到勞動所帶給人們的喜悅。比如說,借助有益的社會勞動,有助于學生切實感受和真正認識外部世界,讓他們能夠在排他性的勞作中發現不一樣的自我,找到快速地融入一個團隊、有效地凝聚團隊向心力的最佳途徑等。因此,加強中學生勞動教育活動,對提升育人實效具有十分迫切的現實意義和極為深遠的社會意義。文章正是希望通過中學生勞動教育活動的研究,提出中學生勞動教育的實踐策略,從而為提升中學階段勞動教育的育人實效提供相應的支持。
關鍵詞: 中學生;勞動教育活動;育人;核心素養;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918(2022)10-0013-04
一、 引言
隨著教育改革的全面推進,國家已經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小學國家課程方案,也就是說勞動教育將同數學、語文、英語等科目一樣,成為大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為此,不少學校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年齡的學生特點,開設了各具特色的勞動課堂,并將其作為第二課堂的有效延伸,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出力流汗的過程中,接受了鍛煉,錘煉了意志。
實際上,勞動課的安排是大有學問的。科學地安排勞動課程,不僅不會耽誤學生的學習,相反還能夠在提升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時,通過生活常識的積累,讓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善于總結的習慣,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因此,將勞動教育活動充實融進日常教學之中,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具體實踐,讓學生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體會相應的價值觀,從而為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和思想素養的培養提供重要支持,這對學生個體的發展和我國人才質量的提升都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但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現階段我國中學生的勞動教育問題長期得不到人們的重視,依托勞動教育活動增強人才培養的工作還存在諸多問題,這就需要人們結合中學教育的實際情況,深入探尋中學生勞動教育活動的優化思路,為深入推進中學階段的人才培養提供建議和幫助。
二、 勞動教育活動對中學育人的重要價值
(一)勞動教育是開展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
所謂素質教育,就是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目的,以學生的性格養成為基礎,通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發其潛在的智能,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從而適應社會的發展。“五育并舉,全面發展”,一直是我國的教育方針,然而由于高考這個“指揮棒”對勞動教育缺乏量化考核指標,致使勞動教育已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短板。隨著時代的發展,提高全民綜合素質逐漸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為此國家出臺了加強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指導意見,力圖通過頂層系統設計,將勞動教育納入全面教育體系。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作為學生,固然要以學業為重,但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學生一個個都培養成書蟲,讓他們只掌握書本中有限的知識,而不了解社會生活。只有切實做到學以致用,才能夠在提升自我素養的同時,真正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才。試想一下,一個對身邊事務、周邊事物漠不關心的學生,他哪來更大的學習動力?
中學階段是學生各項素養培養和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加強對教育資源的利用,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開展,就成為中學階段重要的教學目標。勞動教育本身屬于中學教育內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與中學生德育、智育、體育等互相滲透,加強中學生勞動教育活動,能夠引導學生更加正確地認識勞動,并在勞動的過程中鍛煉身心、豐富情感,這對推進中學階段素質教育以及學生的終身發展都有積極的作用。
(二)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德性的重要手段
德性是指人的道德品性,它是人的自然至誠之性。德性是人重要的精神品質,是人思想意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勞動在各個階段的發展和建設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對社會發展和人自身的成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一個德性不足、修養不夠的學生,即便他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但由于其缺乏恒心和耐力,不懂得變通,因而一遇到挫折就會茫然無措,這顯然無法適應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
有人說:“勞動,就是吃苦受累!”其實這種看法本身就是一種片面的觀點,究其實質仍然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唯心主義價值觀。要知道,勞動教育既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更是培養學生德性的重要手段。只有讓學生參與到勞動中來,才能讓他們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進而在勞動的過程中形成合作意識、凝聚團隊精神,最終達成人與外界的和諧共處。
就這一意義而言,雖然勞動的形式是枯燥的,但勞動的過程是愉悅的。因此,應當讓勞動教育成為快樂教育之基、和諧教育之本、全面教育之根、創新教育之源。人們可以借助勞動獲得相應的回報,從而為自身更好地適應社會并獲得發展提供支持,并且還能在勞動過程中培養個人服務于集體、實現集體與個人相結合的意識。因此,開展勞動教育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在合作和遵守規則的過程中形成對道德規范的深刻體會,可以說,開展勞動教育,能夠引導學生理解勞動的道德意義,完成學生的行為和愿望,從而讓學生的德性得到實踐和鍛煉。
(三)勞動教育是提升學生自我修養的重要渠道
何為自律?就是行為主體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為什么要有自律意識?因為現代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只有符合社會既有的規范,才能夠獲得自由的發展。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加強自我修養是一個人成才的基礎。修養,既指一個人在思想、知識等方面所達到的水平,也指一個人待人處事上所持有的正確態度。
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自律兩個字,可以說自律性越強的人就越接近成功。要做到自律,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難就難在你是否能夠堅持。要知道,成功的果實雖然甘美,但其過程肯定會充滿艱辛,所以只要能夠堅持下來,你就離成功不遠了。
開展勞動活動教育,能夠讓課程教學中的部分內容從程序化的演示轉變為場面化、規模化、實際化的體驗,引導學生實現思想道德素養的實際歷練,從而提升了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知、體驗、參與和服務意識,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解讀問題、探究現象、形成思路,這就能夠幫助學生在勞動中掌握具體的實踐技巧,形成正確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自身的修養,進而幫助其掌握適應社會需求的思路和能力,最終為學生的持續學習與進步奠定重要基礎。
三、 當前中學生勞動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深刻的認知
目前來看,不少學校和教師都存在著輕視勞動教育的現象,由于對勞動教育缺乏相應的引導和組織,因而往往會將工作的重點放在各學科課程教學上,影響了學生對勞動的重視,很多中學生認為勞動僅僅是干活,將勞動與智育對立,認為參加勞動只是身體付出體力,并且會影響學習文化課的時間和精力,進而反感學校和教師組織的勞動教育活動,缺乏參加勞動、鍛煉身心的積極性。同時,一些學生認為勞動是一件相對簡單的體力活動,自己早已掌握了勞動技能,沒有再接受勞動培訓和教育的必要,很多學生并未形成參與勞動的習慣。
(二)勞動教育資源有限
當前很多學校在勞動教育資源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一些中學不僅校內缺乏必要的勞動教育實施場地,也很少依托校內外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開展勞動教育活動,而且,很多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以簡單的自由活動和生硬的理論教學為主,很少真正結合以勞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等目標對教育資源進行開辟和利用,這樣很難引導學生切實參與到具體實踐之中,也容易影響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
(三)勞動教育活動形式單一
當前很多學校組織的勞動育人活動相對簡單,如值日活動、大掃除、植樹節植樹等,整體上以學校日常要求的各種常規勞動為主,勞動教育活動形式相對單一。很多中學教師更多地按照既定的教學目標生硬地安排勞動教育活動,并未對學生勞動方面的動手能力、創造力等素養給予相應重視,很多學生也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勞動任務,缺乏切實投入勞動、培養自身勞動素養與耐心的動力,一些教師和學生面對勞動教育能避則避,勞動教育活動很難達到育人的效果。
四、 依托中學生勞動教育活動提升育人實效的策略
(一)增強學生對勞動的認識
長期以來,很多學校和教師都未對勞動教育給予足夠的重視,學生更多地認為在學習階段只需要做好文化學習即可,很多學生對勞動的價值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認知,給中學勞動育人帶來了不小的阻礙。
勞動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樣,都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學科,它離不開對教育規律的尊重。要加強勞動教育,一定要尊重各學段學生發展的實際,切忌搞“一刀切”,千萬不能流于形式主義。因此,學校和教師都應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在育人中的作用,努力引導學生真正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在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中的重要價值,用各種方法和途徑讓學生正確理解勞動的積極意義,樹立勞動使人成長的主觀意識,要將勞動教育切實融入校園建設、課業評價、文體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在師生互動中逐步增強勞動教育的自覺性,從而為學生切身參與到具體的勞動之中奠定相應的思想基礎。
教師可以借助案例展示、實際體會等方法,讓學生深刻體會勞動給人及周邊事物帶來的正面作用,并在這一過程中詳細講解勞動對人物成長或事件發展帶來的積極作用,從而引導學生形成對勞動的正確認知,讓學生明白勞動和實踐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廣泛參與勞動、借助勞動提升自我的積極性,從而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例如,教師可以對學校要求的大掃除活動進行細化,給學生布置針對性的任務,在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大掃除后班級的變化,讓學生感知到干凈整潔的學習環境以及對學習和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從而引導學生加強對勞動的理解和認知,并借助勞動讓學生形成合作和共同進步的意識,同時體會到勞動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意義,借此來調動學生通過勞動改變周邊環境的積極性。
(二)開辟更多勞動教育資源
相對豐富的課程資源是教育教學活動得以正常進行的重要前提,勞動教育活動也不例外。因此,學校和教師應積極開辟更多勞動教育資源,借此來為勞動教育活動提供更多可利用的素材,從而幫助學校和教師不斷完善課程體系,也為勞動教育課程的豐富提供相應的支持,從而更好地發揮勞動教育活動本身的價值和功能。很多知識來自生活,又能給學生的生活實踐提供指導,給學生提供更多關于思想、道德、情操方面的感悟,日常生活中的各類事物可以為課程教學提供重要素材。因此,學校和教師應高度重視勞動教育資源的選擇和利用,借助學習和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拓展勞動教育范圍,結合勞動教育的育人要求,對教育資源進行相應的選擇和利用,為全面、高效的勞動課程提供相應的支持。
例如,教師可以借助優秀榜樣和案例對學生進行示范和帶動,設計“調查身邊的社會主義服務者與建設者”專題活動,引導學生總結身邊或所知的擁有較高道德素養的典例,深入挖掘其中的個人行為準則和家國情懷,并以此為主線,開展與其相關的勞動體驗活動課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社會主義服務者與建設者的奮斗歷程,在具體實踐與體會中感悟其中的價值觀,利用身邊通過勞動獲得成長或推動社會進步的實際案例來引發學生對勞動的熱愛,讓學生深刻理解“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這一含義。同時,教師在學生體驗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指引學生正確體會和理解其中的內涵,讓學生借助所挖掘到的教學資源形成對勞動的感悟,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
再比如,為了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近年來各地特色農業產業方興未艾。為了助力“平涼金果”產業,我們以“土壤與果樹的關系”為切入點,通過采集土壤樣本,檢測其pH值、有機質,鑒別果樹分類,跟蹤后期管理等,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地展開勞動教育活動,不僅讓學生牢固樹立了“勞動最光榮”的理念,更為關鍵的是,我們業已從勞動觀念、勞動技能、職業體驗和勞動美育四個維度,初步打造了一個農村學校勞動實踐教育課程體系。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鞏固了他們課堂所學的化學知識,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通過“勞動教育進果園”,架起了學校與社會溝通的橋梁,從而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三)革新勞動教育活動形式
勞動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中磨煉意志、體味勞動之魅力。其實,學校所設的所有教學科目,都蘊藏著大量的勞動教育素材,只要因勢利導就能達到育人之目的。
要想提升勞動教育活動實效,發揮勞動教育活動在育人方面的價值,切合實際、不斷改進的勞動教育活動形式必不可少。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素養的培養出發,積極革新勞動教育活動形式,借此來為科學有效的教學活動提供支持。教師應以正確發揮勞動育人效果為出發點,積極提升學生勞動方面的技能和素養,在既定的勞動教育要求之外積極開拓更多的勞動教育活動形式,注重學生自身對勞動技能和理論的體會,努力做到將課堂還給學生,由學生親身體會勞動過程,并做好對學生的觀察與了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形成對勞動的感悟,在親身體會中鍛煉自己參與勞動的耐心和創造力,并認可教師傳遞的理念和勞動本身的價值,從而讓勞動在中學育人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例如,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在學習之余變換身體姿勢、參與學校和教師組織的體育勞動,指引學生用學習習慣之外的行為、動作對勞動進行體會,從學生自身出發對勞動進行認識和感知,從而減少教師對學生體會勞動的干涉,調動學生自身在勞動中的思維與情感。再比如,教師可以借助創意活動實現勞動教育,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可選擇一個特定的節日,開設創意制作活動,由學生準備制作所需的材料、工具,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制作手工制品,并由教師對每個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展示每個學生的想法和創作過程,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勞動成果的價值,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真正體會勞動和收獲的過程。
五、 結語
隨著時代發展的逐步深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有了不小的提升,傳統的應試教育很難滿足新時期下各行各業的需要,借助勞動教育活動,為素質教育提供重要補充,從而更好地實現育德樹人的教學目標,為社會建設與發展提供高素質人才,逐漸成為我國中學面臨的重要任務。這就需要人們立足當下,結合中學階段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更好地推進勞動教學活動的開展與落實,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優化中學勞動教育活動,從而助力中學不斷提升育人質量。
參考文獻:
[1]高維,程亞楠,龐茗萱.天津市初中生勞動教育現狀調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7(5):58-61.
[2]任麗偉,裴永杰,白俊.試談中學生勞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20(32):341-342.
[3]康翠萍,龔洪.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價值旨歸[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9(6):69-74.
[4]張勤.核心素養背景下中小學勞動教育初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25):6-7.
[5]張軍民.初中思想品德課融入勞動教育的實踐與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