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亞男 劉松









如何規范學生實驗操作,提升課堂實驗的科學性?教師可以通過改進教具來實現。
一、背景
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光和影》一課中設計了三個不同的實驗,分別研究影子的長度、影子的大小以及影子的形狀與光源之間的關系。
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不少問題:學生用眼睛觀察影子的長短變化,沒有具體的數據對比;改變光源照射的角度會不經意地改變光源與遮擋物之間的距離;無法將物體穩定地懸浮在空中進行觀察,手拿木塊時,手的影子會影響實驗現象。這些問題導致實驗不嚴謹,所得數據不準確。
二、設計教具
為了解決實驗操作問題,我設計了探究影子變化規律的教具,它由遮擋物裝置、量角器板與底板、手電筒光源裝置等構成。
遮擋物裝置
準備一根小木棍,將其一頭與方形木塊垂直粘合,另一頭削出螺紋,方便用小木塞將其固定(如圖1)。
量角器與底板
用廢舊KT板制作量角器和底板,并在底板上畫上橫線和多條相隔1厘米的豎線,方便學生直接估算影子的長度(如圖2)。
在量角器板正中間90°標線處挖出一個寬度與小木棍直徑相等的方形洞(如圖3),使遮擋物裝置中的小木棍剛好能從方形洞中穿過,實現方形木塊的橫豎擺放、上下滑動和前后移動。將量角器底邊粘貼在底板刻度線的橫線上,使量角器垂直固定在底板上(如圖4)。
手電筒光源裝置
將手電筒作為實驗光源,用夾子把它夾在量角器上,打開手電筒并移動夾子的位置可以改變光源照射的角度,學生在量角器上能直接讀取光源照射角度的數值(如圖5、圖6)。
三、教具的使用
(一)研究影子的長短與光源照射角度的關系
為了讓學生能夠直觀地對比數據,我們制作了影子長短變化記錄單(如圖7),記錄當光源照射角度不同時影子的長短變化,供學生完成實驗后填寫。
為保證實驗的嚴謹性,我們選取多個照射角度進行對比實驗。當照射角度為80°時,測得影子的長度約為3.8厘米(如圖8)。當照射角度為40°時,測得影子的長度約為10厘米(如圖9)。由此,學生得出結論:改變光源照射的角度,可以改變影子的長短,光源照射角度越小,影子越長。
(二)研究影子的大小和遮擋物位置的關系
轉動遮擋物裝置,可以改變方形木塊與量角器之間的距離,研究光源照射角度不變的情況下,遮擋物位置的變化對影子大小的影響(如圖10、圖11)。
同樣,我們也制作了影子大小變化記錄單(如圖12),通過圖示的方式記錄光源與遮擋物距離變化實驗的現象及結論。從而得出:改變光源與遮擋物之間的距離可以改變影子的大小,距離越近影子越大,距離越遠影子越小。
(三)研究影子的形狀與光源照射的遮擋物不同側面的關系
轉動遮擋物裝置后部的小木塞,使方形木塊呈現橫、豎兩種狀態,觀察影子形狀的變化,可以得出:當光源照射遮擋物的不同側面時,影子的形狀也不同(如圖13、圖14)。
四、創新點
本套教具不僅取材于生活、操作簡便,還具備多種功能,可以進行影子的大小、長短、形狀等研究,化現象為具體數據,減小實驗誤差,便于學生發現影子變化的規律,能夠幫助學生養成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