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陽雪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居民消費升級,我國現有的冷鏈物流業基礎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的需求。本文分析了我國冷鏈物流業發展現狀和處于領先地位的日本在冷鏈物流業上可借鑒的經驗,期望對我國冷鏈物流業升級有所借鑒。
隨著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居民收入的穩步增長,居民消費也呈現出明顯的升級趨勢,消費結構正在被不斷優化和重建。根據2020年《麥肯錫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近年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步提升,其演變呈現全面多樣化升級的顯著特征,消費類型由生存型向發展型和享受型逐漸升級;愿意為品質和體驗感買單;健康生活理念繼續升溫。目前,中國的消費升級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中國在2009年GDP總量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中國人口呈現出增長率下滑但受教育程度提升的趨勢,城鎮化率在2020年達到了63.89%。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0)》的數據推算,中國城鄉人均年消費支出由2010年的16260元上升到了2019年的35625元。隨著城鎮化的繼續穩步推進,城鎮人口較高的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較高消費傾向將進一步促進對新技術、新產品的需求,提升居民消費層次。與此同時,由于物質條件富足的成長環境和從小受品牌效應耳濡目染,新世代的消費者的需求將更加多樣化,對產品質量和品牌需求更強。[1]
從消費內容的角度來看,居民消費需求由數量導向向質量導向轉變,更加注重膳食均衡和營養搭配。尼爾森數據顯示:購買蔬菜時,價格和新鮮度都是消費者的首要考慮因素,但對性價比的追求不再僅僅是價格便宜,而是“有性價比的高品質健康生活”。在冷凍生鮮品種中,2018年-2019年冷凍牛肉和冷凍海鮮的增長率均居于前列,且遠超其他品類,增速已超過40%。說明對于健康和營養的關注讓城鎮居民對海鮮和優質肉類的需求量大幅上漲。[2]
隨著消費水平的逐步提高,移動互聯網的大規模普及,人們對農產品、食品、藥品等消費品的購買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我國網上零售額達117601億元同比增長10.6%。網購、生鮮電商、蔬果宅配、社區團購等方式憑借著購物便捷、體驗良好等因素,成為當下消費市場的熱門選擇,超過50%的消費者表示未來會繼續使用這些渠道甚至增加使用頻率,未來生鮮渠道發展前景十分廣闊。[3]
得益于消費的大體量增長,以及消費者對生鮮、冷凍食品質量的日益關注,國內冷鏈物流市場也發展迅速,成為經濟發展的熱點環節。根據海關統計數據,近年來進口冷鏈類產品規模快速增長,2020年在受到疫情沖擊的情況下肉及肉制品進口額仍高達209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1.7%,乳品及蛋品進口額達46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2%,蔬菜及水果進口額達107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9%。根據中物聯冷鏈委數據(見表1),即使在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的情況下,我國食品冷鏈物流規模依然保持穩步增長。

表1 中國食品冷鏈物流市場規模
此外,隨著疫苗藥品和生物制品需求的逐步增長,醫藥冷鏈市場也將成為未來冷鏈發展的長期動力。各生物制藥企業和研究機構針對各種疾病不斷推出新療法,帶來了醫藥產品產量的增加的同時,也增加了各醫療機構對冷鏈醫藥產品的需求。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質條件的豐富,增強了人們對醫藥產品消費意愿和質量要求。在此基礎上,醫藥行業質量要求逐漸提升,作為醫藥運輸的重要方式之一,醫藥冷鏈也將得到快速發展。
在我國冷鏈物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由于起步晚、基礎設施落后的原因,冷鏈物流業仍存在標準體系不健全、專業化水平低、有效監管不足等問題。為促進冷鏈物流業健康規范發展,保障冷鏈產品消費安全,國務院在2017年出臺《關于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實施意見》,鼓勵企業集成應用信息技術,整合共享上下游資源提質增效,2020年國務院再次出臺《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強調加強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統籌規劃、分級布局和標準制定,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建設一批重點冷鏈物流基地。為冷鏈物流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
隨著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深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斷提升,居民消費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趨勢,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消費者對生鮮產品、冷凍食品的需求顯著提高,冷鏈物流業已經成為新經濟熱點。當然,與巨大的市場機遇和快速發展并存的是產地冷鏈水平薄弱、冷鏈規劃建設不合理、運營和管理粗放以及創新力不足,缺乏長遠戰略、技術落后人才儲備不足等問題。這都是中國冷鏈物流產業需要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地方。
發達國家冷鏈物流位居世界前列,目前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冷鏈行業先進和完備程度全球領先。完善的冷鏈物流體系和先進的冷鏈技術應用,使得美日歐冷鏈行業的每個環節都高度可控。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冷鏈市場的先進性具體體現在基礎設施、流通率、產品損耗率、科技投入、從業人員素質等多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冷鏈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冷鏈規劃建設不合理、運營和管理粗放,有巨大成長空間。近年來,冷鏈物流業在中國的投資領域引起了極大的關注。涌入冷鏈行業的資金不僅包括政府扶持政策的配套資金,還包括大量的產業資本和風險投資。其中,政府扶持措施的配套資金主要用于冷鏈基礎設施;創投的方向主要是是生鮮電商板塊。得益于這些資金,冷鏈物流業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快速發展。其中,冷庫建設和冷藏車建設是冷鏈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部分。但我國人均冷庫容量仍有較大增長空間,且冷庫發展不均衡狀態較為突出。根據全球冷鏈聯盟(GCCA)數據,雖然2018年以來,中國冷藏倉庫總容積迅速增長,躋身全球第三,但城市居民人均冷庫容量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18年中國城市居民人均容量僅為0.13立方米,全球平均約為0.15立方米,而美國在2016年就達到了0.44立方米的人均冷庫容積。另據冷鏈委年度報告,2019年我國冷庫求租區擴增,全國冷庫需求總量超過312.58萬立方米,主要冷庫資源需求集中于山東、廣東、上海等東部沿海地區。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的冷庫時常處于滿租甚至爆倉狀態,冷庫資源吃緊。而在二線城市如合肥、長沙、太原等地有時卻出冷庫現供大于求的現象,這表明我國冷庫發展仍不平衡。在消費升級推動進口食品的倉儲需求不斷增長的背景下,我國有望進一步加大冷鏈冷庫的建設和升級,帶來我國冷庫增量上行和存量優化,進而促進整個冷鏈產業的發展。
日本在膳食結構、生活習慣等方面與我國較相似,同時在人口結構、經濟態勢等宏觀領域領先中國且發展趨勢一致,鑒于日本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在上個世紀就已經相當完善,物流冷鏈業在全球范圍屬于領先水平,可為我國提供一定借鑒。
1965 年日本科學技術廳提出《冷藏鏈勸告》,政府以此為契機,出臺了大量促進冷鏈發展的配套政策,包括《大規模物流基地合理配置構想》、《物流效率化法》、新版《綜合物流施政大綱》等,對物流系統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規劃,提升行業集中度,逐漸完備各地冷鏈基礎設施,推進日本冷鏈物流業進入高速發展。[4]盡管后來日本歷經石油危機、房產泡沫破裂等經濟動蕩事件,但冷鏈市場已經成熟,有著完整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支持體系和資金支持,冷鏈行業仍然能夠保持平穩發展態勢。
日本冷鏈物流業的一大特點是機械智能化。例如,相較于人工分揀,機器分揀能夠提高分揀精度和工作效率,降低物流操作成本和人工成本,但這需要大量資金持續投入研發。藥品、電子冷鏈對溫控需求的提升,也進一步驅動了日本包括運輸溫控、濕度管理、機械設備等冷鏈產業鏈的完善和技術水平的提升。
以貯藏主體設施冷庫為例:日本在1973年成立冷庫協會,并在各都道府縣設有分會,成為冷庫企業與用戶溝通的橋梁。此外,日本冷庫協會受日本國土交通廳授權,對冷庫行業進行長期數據統計,致力于推進日本冷鏈設備行業的標準化。根據中物聯冷鏈委數據,日本冷庫具有細致規范的溫區劃分,分為七個溫度帶,(如表2所示)保障冷藏效率,減少損耗。

表2 日本冷庫劃分標準較為細致
回顧日本冷鏈的發展,可以看出冷鏈設備的普及與冷鏈行業的快速成長密切相關。同時日本政府也通過各種法律對冷庫等冷鏈設備實施統一管理,不僅推動冷庫規模化與標準化程度不斷提高,也使得冷鏈設備標準日趨規范,支撐日本冷鏈行業的長期良性發展。參考日本經驗,我國一方面可以從政策制定上加大國家層面的支持力度,提高行業集中度,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冷鏈物流技術的發明革新,最終推動冷鏈物流業的行業規范、體系健全。
引用出處
[1]朱雅玲,張彬人口結構變動下中國消費的未來趨勢——基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21(6)
[2]尼爾森:2019-2020中國大陸生鮮品類購物者趨勢[R]
[3]尼爾森:2019年消費者與零售趨勢分享報告[R]
[4]戈陽,周應恒,胡浩日本水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及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