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力鋒 劉抗英
生產與教育的結合也被稱為生產與教育的結合。努力把產業與學校的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彼此提高,彼此促進,讓職業院校成為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服務為一體的產業性經營實體,以達到學校與企業一體化目標的辦學模式[1]。那么如何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化管理提供服務型和職業化培訓,以就業為導向,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產教融合之路,培養創新人才,筆者在本文提出了一點思路[2]。
校企合作是實現高職院校創新教學模式不可或缺的一步。與此同時,學校的教師團隊也可以實施“走出去”戰略,并親自到公司工作。在學校教學的同時努力提升個人的的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方向指導和學習建議。在當前的職業教育體系下,生產教育一體化可以作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徑。利用生產和教育一體化的工作室平臺,郵政倉儲,物流配送,信息管理,客戶服務等任務和工作流程[3]。完善典型的工作任務,設計課程體系和內容,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統一。這對于產教融合的職業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戰略是極其重要的。
目前,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情形下,物流行業已經進入全面的創新時代。目前,只需要通過人臉識別和在線支付流程,即可提貨,方便、快捷、非常安全。然而,這樣的場景已不再是人們的想象。技術革命加速導致一切生產要素的時空環境發生巨大改變,使得當前我們的教育明顯水平滯后,教育水平急需提高,教育制度急需變革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變革[4]。技術變革最深刻得影響不是需要新的教學方法或者教學工具,而是教育維度和時空關系需要改變,當下的教育應當從原來的三維空間變成多維空間。因此,要把握教育維度,改革教育機制,在把握好教育維度的基礎上對教育機制進行改革,在產教融合的基礎上實現學生的創新性培養[5]。
學校可以巧妙地使用集成生產和教育的物流工作室,基于特定任務和工作流程,如快遞倉儲,物流和配送,信息管理和客戶服務。大學可以鼓勵學生獨立創建校園物流工作室,為學生提供物流管理的實用操作平臺。它將不可避免地對促進物流管理專業的生產和教育一體化產生積極影響。同時,學校可以鼓勵學生參加智能供應鏈創新和創業競賽,通過模擬中國的虛擬商業生態系統,學生可以在全國不同的大中城市[6]。與此同時,各大院校也要高度重視創業和就業情況,采用實地考察、電話訪談、面談等方法,從創業規模、就業現狀,精準扶貧、政策環境、創業瓶頸、人員需求等方面每年定期地進行社會調研工作,以獲取大量大學生創新創業和就業情況的重要資料,為以后專業開展相關教學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7]。
隨著十九大報告提出“校企合作深化工業和教育一體化”,工業和教育一體化已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因此,學術界對產教融合展開了新一輪的深入研究。程曉農等(2018)認為,新時代產教融合的主要內涵是產教融合,以實現教育培訓過程與產業企業的深度對接,實現功能統一,最終為產業發展做出貢獻。在大學和工業企業之間創建一個雙贏的開發者社區。唐未兵等(2018)于年以產教融合的概念引入湖南工業大學,是構建協同教育機制的開拓性探索。李楓和于洪軍(2018)提出“雙層次螺旋協同”培養更高層次的創新應用型人才——工學融合下的工程碩士,工程碩士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是通過螺旋式的合作培養構建長期機制政府、企業和大學以外的合作。
(1)產教融合促進創新人才培養的本科院校瓶頸制約。我國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還面臨諸多瓶頸和制約。一方面,從高校的角度來看,尤其是高水平大學,在某種程度上更注重理論研究而不是實踐技術,教師往往缺乏商業經驗和工程實踐。在實踐培養過程中,教師面臨結構不合理、綜合素質不高的問題,直接影響到人才實踐創新培養的質量。本科院校繼續面臨學科陳舊、知識融合與交叉共享、創新教育缺乏、產教結合培養創新人才的必要保障和激勵機制等挑戰。另一方面,從大環境來看,產教融合的社會結構尚未形成,企業參與度不足。
(2)工教融合背景下本科院校創新人才培養路徑探索
1.校企合作將基于產教融合,打造職業平臺,探索產學研協同學習機制,為創新人才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在現有大學體系和協議框架內,打造產學研融合的新載體,具體體現在共建產業學院、產業技術研發聯盟、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等。在工作機制上,遵循當前需求驅動的產學研合作方向,根據發展需要,結合符合條件的研究成果、團隊和項目,共同決策和管理合作伙伴。2.定制培養創新人才,充分滿足企業用人需求,企業推動就業需求,高校打造教研資源,產教融合。在實踐中,可以設置一個特殊的合作企業設置類別。根據公司崗位要求和人才儲備需求開設實踐課程。學校與企業在教學研發、特色教學、師資培訓、學習基地建設等方面深度合作,實現學校、企業、學生的共贏。在更高層次上,為企業提供一對一在職研究生教育,與企業合作培養醫生,為企業提供前沿創新技術和管理人才。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必須努力打造學生專業技能與管理素養相結合的學習平臺,克服職業瓶頸,學習知識、世界最新理論和實踐經驗,培養優秀的應用技能人才。全球視野,整合最先進的企業管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3.校企相得益彰,共同創造和交流實踐型師資。產教融合的深入發展,不僅為高等教育開辟了新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產教融合背景下教師的結構和模式如何適應高等教育的發展,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要求。教師需要深入研究行業和公司,以應對市場需求挑戰。鼓勵教師以項目制、臨時博士后和企業博士后獎學金等形式深入企業工作,支持專業和企業研發和項目工作。在打造師資的道路上,可以考慮與企業建立博士后企業移動站,實行教師博士后制度,充分把握合資企業的戰略需求。同時,企業的動手精英也要吸引實踐教師,到學校上課,積極參與培養創新人才的全過程。基于產教結合的實踐,教師團隊在校企之間進行劃分,參與企業人員的實際項目和培訓,并提供分析、技術等咨詢和服務。
4.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簡析產教融合下的物流管理專業如何進行專業人才創新培養.麻省理工學院(MIT)擁有獨特的課題群合作用于生產、學習和研究,該模式為培養創新型師生團隊提供了組織保證。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有其獨特的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利用跨學科研究小組的合作來推動創新。在媒體實驗室,每個研究團隊將與大約10個研究團隊和20-50家企業研發合作伙伴建立聯系。這些合作伙伴了解最新的市場趨勢。每個合作伙伴連續三年參與一個或多個課題組,每年贊助一定數量的研究基金(贊助費大約相當于美國高級工程師的年薪)。業務合作伙伴有權從他們參與的研究小組中獲得技術建議并分享知識產權和研究成果。除了最常見的研究組合作,媒體實驗室還有更高級的公司層面的合作形式。公司層面的研發合作伙伴不僅限于一個研究小組,還可以將企業研發人員長期派往媒體實驗室,這是典型的校企雙贏模式。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為創新人才的發展創造了獨特的組織和管理環境。為適應創新無知識邊界的特點,媒體實驗室在學術體系中采用跨學科的組織管理模式,通過招生、組織班級,達到價值觀融合、適應、相互影響的目標,以實現其創新目標。媒體實驗室里有不同的教授和學生,各課題組的研究內容相互重疊,合作十分密切和頻繁。媒體實驗室有30多個研究團隊,流動性強,轉化率高。教授和學生每周舉行固定主題的小組會議,這種發散性的創新組織非常有利于創新教學和學生團隊的成長。在師資方面,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招募了各行各業的研究人員進入媒體實驗室。招聘教授的前提是他們在專業學術領域有良好的聲譽。實驗室要求他們忠于專業知識領域,但媒體實驗室并沒有制定盡可能多的規則和標準來促進組織成員之間的開放和合作。
物流管理專業應培養創新知識和實踐能力,具備經濟管理理論的專業知識和基礎,精通現代經濟管理分析工具。并且能夠熟練運用物流和供應鏈分析、優化的基本原理與方法等等,努力培養出來一批具有國際化視野,扎實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優秀的個人素質和共同發展的專業人才。為實現這一目標,學校要及時響應國家政策,立足產教融合這一基本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國家培養合格的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提高院校人才培養的時間效率并努力使人才的培養能夠符合生產力發展的需求。
引用出處
[1]劉照軍,王秀榮.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職業,2018,67(5):000145-000146.
[2]李文敬,馬小雅.物流管理(職業師資)本科專業“雙師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物流科技,2016,39(11):155-156.
[3]張睿,ZHANGRui.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深度剖析[J].物流科技,2016,39(3):000158-000161.
[4]賈新政.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以漯河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電大理工,2017,98(2):36-38.
[5]康翠玉.淺析高職高專物流管理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J].科技創新導報,2017,97(33):000137-000138.
[6]王柏生,張曉林,邱敏,等.新建本科院校產教融合培養創新人才途徑研究[J].高教學刊,2018,95(3):000163-000164.
[7]邢婷.教育轉型視角下本科計算機專業的“產教融合”教學模式研究[J].知識經濟,2016,89(7):000143-00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