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政
面對全球的激烈競爭,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越發重要,追求卓越、崇尚質量的工匠精神逐漸成為中國職業精神的體現。高職院校肩負著為新時代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必須結合時代的要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課程思政建設,采取策略傳承工匠精神,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的重任,在新時代要不斷滿足人民對優質高職教育的需求,為每位受教育者提供適合的教育,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是職業道德、態度、品質和能力的綜合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行為表現與職業價值取向,是創造傳奇的重要力量。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愛崗敬業、盡職盡責是新時代工匠精神的職業追求。當前中國正處于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發展轉型中,為提高產品質量,各行各業急需大量崇德尚技的現代工匠。高職院校強調職業性、應用性、技術性,承擔著為國家培養新時代工匠的重任,理應肩負起傳承工匠精神、培養現代工匠的神圣使命。在國家全面深化職教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力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這一核心素養,是職業院校發展、改革的必然選擇[1]。
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正是工匠精神的最佳傳承者,因而在人才培養中需融入工匠精神,這是學校、企業與學生實現三贏的需要,有利于職業院校創新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利于滿足經濟產業轉型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也利于學生實現自我價值與職業生涯發展,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一)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立德樹人”是時代對高職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是新時代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高職教育落實“立德樹人”必須把“立德”擺在人才培養的首位,把思想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重視學生職業精神培育和職業價值觀塑造,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正確的職業觀和健全的人格。工匠精神有著豐富的價值意蘊和時代內涵,與“立德樹人”的價值意蘊高度契合,工匠精神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靈魂,需在人才培養階段加強培育工匠精神,將職業精神養成有效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將工匠精神培育與思政育人有機結合。在“課程思政”中注重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融合,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形成高尚的職業理想信念和職業品質,最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工匠精神培育與“課程思政”建設,兩者在育人理念上是一致的,體現了“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真正實現了重塑人的精神使命[2]。高職院校要促進“課程思政”與工匠精神的積極融合,致力服務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這是我國職業教育的永恒主題。工匠精神與課程思政在育人理念上是一致的,都體現了“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課程思政理念為順利開展工匠精神教育工作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需強化課程思政教育的全面滲透,將工匠精神融入專業課程課堂教學,把工匠精神培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緊密結合,將知識、技能和價值引領融合起來,促進高職大學生工匠精神的逐步形成,使其具備較強的職業素養與職業技能。
(二)滿足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現實需求。目前我國處于經濟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勞動力成本優勢正逐步消退。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全面發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需要一批高素質人才提供人力資源支撐。高素質人才需要具備從事某一職業相對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追求卓越的職業態度,以及視質量如生命、視品質如尊嚴的職業價值取向,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通過弘揚工匠精神促進高素質人才的技術技能水平及工作積極性提高。引導高職學生塑造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精神,致力于培養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滿足經濟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對人才的大量需求。
(三)有利于培養職業操守,提高學生就業能力。高職院校每年為社會輸出大量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過程中需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把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推動學生全面發展。高職畢業生就業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是當前"就業難"與"用工荒"的主要矛盾,因而對學生開展工匠精神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工匠精神是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核心內容,專業課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徑,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專業課程理論教學中,課程思政使專業知識學習、職業技能培訓、職業素質養成三者緊密結合,形成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效應。通過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功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學生良好的職業品質和較強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科學嚴謹、精益求精、實事求是、注重創新的工匠精神,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職業理念、職業道德、職業責任的慣性認知,促進其順利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
工匠精神承載了我國走向制造強國的文化基因,努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職教育更應把辦好職業技術教育和塑造工匠精神緊密結合[3],運用多種策略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職人才的需求。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建設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專業課程作為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載體,需以工匠精神引領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實施工匠精神浸潤式教育,義不容辭地挑起培育工匠精神和培養“大國工匠”的擔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智力支持。
(一)高職教師自身踐行工匠精神。“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職教教師當懷一顆工匠之心,努力提高自身工匠素質。要加強教風、作風建設,把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十年磨一劍、敬業愛崗、責任心等工匠精神中的優良品質作為高職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主要內容,培養高職教師勇于擔當,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默默奉獻的高尚品格,提升銳意創新開拓進取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起表率作用,其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對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敬業觀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直接決定了工匠精神的培養效果。高職教師要把工匠精神作為自己的價值目標,增強自身的職業素養與專業水平,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育人水平,踐行工匠精神,做精益求精、卓越進取的“工匠型”教師。給學生樹立良好表率,強化引領作用,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為學生樹立學習踐行工匠精神的榜樣。在教學實踐中弘揚工匠文化,傳遞工匠精神,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把培養工匠精神貫穿于專業教學之中,要根據學生特點和行業發展情況,通過傳授知識與技能,感受企業文化,體會技能的價值和工匠的地位,從而產生對從事職業的向往和追求。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能力,激發學生對傳統技藝、現代技術的熱愛,引導他們有效提升職業態度,鼓勵他們自覺立志做工匠精神的傳承者,努力成為符合新時代發展需要的工匠。教師在實訓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滲透工匠精神,幫助學生深刻領悟工匠精神的實質,鼓勵學生真正深入到企業或者工廠進行實訓,在真實的環境下去親身實踐,從而不斷升華自身的工匠精神[4]。積極從企業聘請一線能工巧匠、名師等到校任教,他們熟練的專業技能、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能夠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下思想得到洗禮、精神得到升華。企業技術人員加入到教師隊伍中來,強化了職業教育的特色,能更有效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目前部分高職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經驗,雙師能力不足,高職院校應全方位培育工匠之師,在工匠精神指引下建設教書育人的工匠之師,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能和求精創新的技術追求,打造具備實操經驗和能力的雙師型高素質職業教育師資隊伍。深化校企合作,構建校企資源共享平臺,通過企業頂崗實踐的形式,定期選派專業教師深入企業了解實際生產過程,將企業的文化、新工藝、新技術等帶進課堂,讓學生及時了解行業最前沿領域知識,提升高職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培養工匠精神創造有利條件。營造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的工作環境,通過多種途徑宣傳工匠精神,傳播工匠文化,詮釋高尚無私之師德,讓高職教師領悟并踐行工匠精神。
(二)校園文化弘揚工匠精神。環境對人的成長具有深刻的影響及潛移默化的作用,校園文化是培育學生精神氣質的重要環境,能有效推動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隱性教育功能的重要體現。將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其“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使學生逐漸養成工匠精神[5]。借助校園文化建設為工匠精神提供生根的土壤,為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營造良好氛圍,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傳承。良好的校園氛圍有助于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發展,通過工匠精神的引領與塑造可以促使學生產生良好的使命感,提升適應社會的能力。營造推動工匠精神在高職思政教育中的學習氛圍和文化環境,有利于工匠精神與高職思政教育的滲透與融合[6]。高職院校要打造圍符合職業教育特色的文化氛圍,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加強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滲透,將工匠精神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打造契合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通過文化的熏陶讓學生們在耳濡目染中傳承與弘揚工匠精神加,引導學生在匠心化的環境中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學校要增強文化自信,發揮中國傳統工匠文化資源優勢,將校園文化與產業文化深度融合,強化宣傳教育引導,積極營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校園氛圍,形成重視工匠精神的職業教育文化,利用廣播、校報、校內宣傳展板、橫幅、公眾號、微信平臺、微博、抖音等新舊媒體,向學生傳播工匠精神的相關內容,如精益求精、鍥而不舍、吃苦耐勞等,潛移默化培養工匠精神,將工匠文化內化于心。學校應開展蘊含工匠精神元素的校園活動,舉辦主題活動、講座、演講、專題比賽等活動,挖掘學校自身存在的工匠精神資源,這些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往往能起到入心入腦的教育效果。
(三)校企合作共育學生工匠精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升級發展的重要途徑,這是由職業教育自身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的,也是其自身的實踐特性和應用導向的必然結果。工匠精神的培養離不開企業的深度參與,高職院校應加強與傳承工匠文化的優秀企業合作,統籌校企資源協同育人。工匠精神的培養,需要較長時間職業生涯的磨煉與提升,離不開在現場工作崗位的砥礪。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需創造一個讓學生零距離感受行業企業職業精神的真實工作環境,因此高職院校要秉承工匠之心來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構建產教融合發展生態,推進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搭建校企協同育人共同體,在產教融合中確立學校和企業“雙主體”地位,實現雙方在實踐教學環節的協同和雙贏。加強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在工匠精神培養方面的作用和影響,并將其作為職業教育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要載體和途徑。校企合作有助于學生與企業之間建立緊密聯系,為學生構建適應市場需求、促進自身成長的育人環境,學生通過企業參觀學習、實習,可以提高專業技術技能,體驗真實的工作環境,近距離了解企業文化,提前接受企業文化熏陶,在實踐中感受企業員工身上的工匠精神,通過“學中做、做中學”形成科學的職業觀,在知行合一中踐行工匠精神,爭做專業精業勤業的當代工匠。在頂崗實習中,選拔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的企業技術骨干作為學生的“企業師傅”,對學生手把手傳授技能,將精湛的技術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時傳遞給學生,既保證了崗位能力得以銜接與傳承,又促進了學生成長成才,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銳意創新的品質。
(四)通過技能競賽引導學生樹立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培育落實于專業教學實踐的各個環節之中,讓工匠精神培育達到預期的效果。職業教育更應注重以賽促學,組織開展各類校級技能競賽,以企業標準為基礎、以職業院校教育和行業評價為主體,積極參與梯次銜接的各級技能競賽,讓學生在學校就以工匠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通過職業教育技能活動周、學生專業技能競賽等活動,充分展示學生過硬的專業技能,錘煉學生精益求精、開拓進取的精神,弘揚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技能寶貴的新時代風尚。
在制造強國戰略的深入開展背景下,高職院校肩負著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的重任。這就需要高職院校更新觀念,充分挖掘和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把工匠精神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在專業教學活動中既要傳授學生專業知識,也要不斷探索傳承工匠精神的具體策略,把工匠精神植根于心、付之于行,全面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與人力支撐。
引用出處
[1]孔寶根.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實踐途徑[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版),2016,38(3):53-56.
[2]梁暹.關于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8(30):42-43.
[3]黃君錄.高職院校加強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4]宋守斌,羅佳敏.淺談如何培養高職院校中制造類學生的工匠精神[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8(1):102-103.
[5]查國碩.工匠精神的現代價值意蘊[J].職教論壇,2016(7):74-75.
[6]孫艷.工匠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