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瑩
摘要: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多姿多彩的多媒體課件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給學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學習資料,能夠滿足小學生的學習需求,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有著深遠的意義。基于此,本文主要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如何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共情能力和閱讀能力的發展尚不太成熟,在理解教材上的文字和圖片時存在不少問題,可能無法將課文內容具象化和立體化。為了改善這一現象,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結合小學生的學習規律和興趣愛好,有效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造情境,拓展素材,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構建起系統化的語文體系。
一、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情境對于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共情能力等都有著較高的要求,情境能夠有效調動學生情感和思維,促進學生更有效率、更加科學以及更具智慧地探索語文知識。在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教育資源越來越豐富,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學技術、圍繞語文知識為學生創設出豐富的、生動的、貼合課程內容的課堂情境,幫助學生更直觀、更深刻且更確切地理解課本內容,為學生打造出高質量、高效率的語文課堂。
比如,在《難忘的潑水節》這節課程中,學生難以通過文字的描述和圖片的展現來對潑水節這一節日的習俗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此時,語文教師可以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在網上找到相關的潑水節視頻。視頻時長要適中,不能占據課堂上過多的時間,同時視頻的內容要生動豐富,能夠清晰且全面地展示出潑水節的習俗活動和熱鬧喜慶的節日氛圍,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生發出對潑水節的向往,進而更加投入地學習這篇課文,對潑水節的風貌有一個更加立體和真實的認識。情境能夠有效強化課堂教學質量,教師要學習和應用信息化教學技術,打造生動的語文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強化課程教學質量。
二、拓展語文教學材料
語文教材雖然在內容上的選編都堪稱經典,也迎合了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特征,具備一定的趣味性,但是,要使學生發展全面的語文能力,教師不能僅僅關注教材知識,還應該以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為中心目標,給學生拓展語文知識,對學習材料進行適當而科學地擴充,為學生提供更加寬闊、更加多樣的語文學習平臺。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彌補教材的不足,為學生呈現豐富的學習材料,拓寬學生的語文視野,讓他們在更廣闊的語文世界中提升自己的語文思維能力和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
例如,在學習《憶江南》這首詞的時候,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展示其他的詞牌名,比如《卜算子》《菩薩蠻》《念奴嬌》等,并給學生展示一下這些詞的內容,讓學生對比分析一下不同詞牌名所對應的詞的結構有什么不同,使他們在接觸更多相關學習素材的情況下加深對詞的認識與理解
三、突破知識難點
為了保障教學效率,趕上教學進度,教師經常加快教學進度,但是這會影響小學生的學習質量。小學生年紀小,理解能力較弱,語文課程中有很多難點知識,比如古詩,理解起來抽象。而引入多媒體技術后,應用音畫結合的方式,學生更容易理解古詩詞的寫作方法、詩詞意境以及中心思想,進而課程化難為易,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在《漁歌子》這首古詩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這首古詩的內容,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古詩中描述的畫面:蔥郁的西塞山前,白鷺在展翅飛翔,桃花盛開,肥美悠閑的鱖魚,江面小舟上,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箬笠,披著綠色蓑衣,冒著斜風細雨,在江面上垂釣。視頻動態呈現了詩詞內容,讓學生仿佛置身其中,更真切地感受這首詩中傳遞出的意境。學生對于這首詩的描寫順序的理解上有一定困難,而觀看完視頻內容以后,學生就能直觀地了解到哪些是遠景,哪些是近景。將多媒體進入課堂中,學生觀看直觀的視頻畫面,語文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在畫面中學生進入到詩詞的意境之中,提高審美享受。教師通過微課的錄制能夠化抽象為直觀,很好地解決教學難點。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為學生創設相關的課堂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補充課程內容,幫助學生發展更綜合的語文素養,還可以化抽象為直觀,幫助學生突破知識難點。同時,多媒體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和學習工具,讓學生深入體會課文的含義、主旨和感情基調。語文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擴展學習材料,讓學生能夠接觸更為豐富的語文素材,從而增長學生的見識,并提高學生對課本的理解程度。
參考文獻:
[1]趙東義.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家長,2019(17).
[2]王德剛.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來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