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榮
摘要:情景教學法關注學生對知識點的自主的思考與學習,它的應用可提升課堂教學魅力,使其更好地激發學生思維。在情景教學法應用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在生活情境視角下探索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路徑,實現教學思路與模式創新,符合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期待。因此,本文結合筆者實踐經驗,就生活情境視角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路徑進行研究,以期可以為各位同行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生活情境視角;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路徑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對初中生發展起著重要影響作用,教師基于生活情境視角創新教學設計思路與實施途徑,有利于拉近學生與本課程的距離,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到課堂學生中。將生活情境構建運用于教學改革和創新的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在融入“三教”改革理念,從自身教學素養、教材應用、教學方法等多個層面入手開展工作。
一、提升教師教學素養,完善生活情境構建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實施主體,其教學素質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水平,而且這種決定性影響是直接性的。為促使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工作能夠持續有效,教師需要不斷進行自我提升,保持教育理念與方式的與時俱進。首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重視生活化教學意識的提升,將生活情境與學生生活進行有效融合。比如,教學《第一課青春的邀約》時,教師可在備課階段了解學生在初中階段所面臨的成長煩惱與喜悅,并在課堂上引入恰當的生活化案例,借其所構建的課堂情境啟發學生思維,引導他們主動探究本節知識,促使其能夠正確看待成長煩惱與喜悅,從而以更好的姿態赴“青春的邀約”,體現道德與法治對學生成長的引領、促進作用。其次,教師在進行教學案例收集時,要尊重學生情感,保證事例趣味性、生活性以及啟發性,從而提升案例生活情境構建中的應用價值,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優勢。比如在教學《第二單元做情緒情感的主人》時,教師要理解學生的煩惱,通過恰當的生活化案例引用與之建立共情,引導學生認識情緒情感,并掌握對其進行有效控制的方法。
二、基于生活情境視角,優化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圍繞“人”展開,需要結合初中身心特點和發展需要精簡內容、有序安排內容。雖然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對學生認知能力發展規律進行了充分考慮,但是一味地“教教材”,而不是探究如何用好教材,也會是使課程教學相處照本宣科。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并不利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反而影響其對知識的遷移,阻礙學科教學與學生生活的對接。因此,教師需要整體把握課程內容,按照由淺入深的內容設計原則擬定教學方案、梳理教學目標,而后進行道德與法治知識教學與德育進行內容、目標、實施過程上的融合。以“權利與義務”的相關知識講解為例,教師可對教材中涉及這部分知識的內容進行梳理與精簡,并基于生活情境視角為之設計學習任務與授課方法,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并實現知識遷移。教學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將基層選舉的情景引入課堂,幫助學生在特定情境中對權利與義務進行理解,促使他們明確該如何行使選舉權與被選舉權,提升他們參與基層治理的能力。教師在優化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時,基于生活情境視角考察內容設計與編排的合理性,使學生對教學情境感到,對課堂內容感興趣,有效拉近了學生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距離,提升了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學生發展的實際影響力。
三、創建教學評價機制,促進生活情境的運用
教學評價是生活情境的應用機制構建的指揮棒和方向盤,教師在將生活情境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時,要重視教學評價結果的指導作用,通過教學考評對其整體應用情況進行評價與診斷。首先,教學評價機制的構建要突出道德與法治課育人效果與學生思想道德發展兩個根本指標,使其輔助教師了解道德與法治課育人作用的發揮情況,明確生活情境構建模式創新方向。其次,教學評價覆蓋生活情境應用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價值引領功能的提升作用,以提升價值引領為導向探究構建生活情境的新策略。教學評價機制的構建注重道德與法治課程價值引領功能的發揮與強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入,及其對學生思想品德發展情況的影響作為一項核心指標,為教師管理教學內容與選擇生活情境運用方法提供數據支撐。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生活情境視角下改革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與內容,提升教師教學素養,有利于提升課程價值引領作用,強化課程教學對學生發展的有益影響。教師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創新的過程中,可通過生活化元素的融入、教學情景的構建,以探究式教學替代“填鴨式教學”、以學生主動學習替代被動學習,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
參考文獻:
[1]陳曉晨.巧設情境,培育學科核心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低年段課堂教學實踐與探究[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0(03):153-155.
[2]陳靜偉.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的思考[J].科教導刊(下旬),2020(12):85-86.
[3]郝守珍.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08):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