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宇晗
摘要:在當前教育改革持續深入的背景下,德育教育、立德樹人逐漸成為眾多教師研究重點。初中音樂教學因其特定教學性質,其中含有大量德育原則,若教師借助有效教學方式、挖掘教學中潛在的德育因素,可以構建良好教學環境,使學生在知識學習中不斷樹立認知,促使學生綜合化發展。本文就德育視角下的初中音樂教學改革策略進行研究,并對此提出相應看法,希望為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德育;初中音樂;教學改革;策略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側重學生多元化發展,而音樂可以更好地滲透德育教育,對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綜合素養發展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全新教育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師需轉變自身育人思想,重視德育教育與教學的融合,引導學生在學習演唱技巧、音樂知識的過程中沐浴德育光澤。筆者認為,教師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可從創新教學方式、尋找教學中的德育元素等幾點入手,切實提升德育教育效果,深化音樂教學改革。
一、打造良好教學環境,滲透愛國教育
音樂課程的學習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興趣,這樣可以體現讓他們主動加入學習過程,提升教學質量。從這一點來看,音樂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借助良好的教態、準確的語言和豐富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打造一個愉快、輕松的教學環境,以此來滲透愛國教育。作為德育教育重要一環,愛國精神貫穿學生整個學習生涯,而教師為了進一步提升愛國教育實效,則可以結合學生認知規律打造教學課堂,以此來提升教育效果,培養學生音樂感知能力以及正確價值認知。
例如,筆者在《黃河大合唱》一曲教學中,借助良好教學環境滲透愛國教育。此曲自創作以來一直在民間傳唱,眾多學生對此曲也有所耳聞,對歌曲創作背景、演唱主要內容有大致了解。因此筆者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為學生展現了關于當時社會背景的紀錄片,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十分強烈,且他們對樂曲創作背景有了深入了解。之后,筆者帶領學生賞析曲中所描繪的畫面,并帶領學生熟悉歌曲結構,讓他們得知本曲具備濃郁的文化特色,隨后筆者為學生播放樂曲演唱視頻,并引導他們用寬厚舒展的聲音嘗試演唱,從而表現出歌曲中濃重的愛國情懷。這樣,教師圍繞德育教育,并借助有效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利于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使其在學習中不斷提升自身認知,切實提升音樂德育教學效果。
二、培養學生審美素養
審美素養是初中音樂重要教學內容,也是德育教育關鍵組成部分。因此在德育教育視角下,初中音樂教師要重視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幫助學生意識到樂曲美、發現生活美。審美教育建立在初中生認知基礎上,通過豐富教學內容以及教師引導,來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從而營造良好音樂學習空間。基于此,為了改善傳統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不強的情況,教師要注重音樂內涵的挖掘,并將其引入到教學中,通過聽覺、視覺等感官刺激,帶領學生深入音樂,發展學生多元素養。
例如,筆者在教學中為學生呈現了不同演唱風格的《茉莉花》。在教學中,筆者先后為學生播放了江蘇地區和河北地區的《茉莉花》,之后帶領學生分析其語調、聲音等演唱特征。相比較來講,河北地區歌曲旋律起伏較大,其再演唱中既具備北方民歌特征,且其在音域上也比江蘇民歌寬闊一些,同時在演唱中曲調優美而富有說唱風味。之后筆者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演唱,其需要隨意選擇一種演唱風格,之后結合自身理解完成演唱任務。筆者在這一過程中則是糾正學生錯誤,指出其演唱中的不足點,并給予學生鼓勵。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鑒賞能力與欣賞能力得以提升,他們的音樂綜合素養也得以發展。
三、為學生介紹民間音樂,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
上下五千年的發展匯集了無數傳統文化,我國民間音樂因其特殊的魅力源遠流長,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在教學中引入民間音樂,可以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使其感知我國傳統文化獨特的魅力,從而樹立學生認知。例如,在《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一曲教學中,筆者借助實踐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滲透德育教育。在上課之前,筆者要求學生利用課下時間與小組成員一同探究隨機一個民族的發展過程及其獨特的民族樂器,學生需將資料進行整合,之后在課堂上與其他小組成員分享,之后筆者引出本課教學內容,讓學生嘗試用樂器表達其情感,隨后筆者又為學生播放了《瑤族舞曲》,使學生將兩曲情感、內涵等進行比對,幫助學生建立思考能力以及鑒賞意識。
四、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音樂教師順應教育時代發展,在教學中圍繞德育開展教學活動,利于提升教學效果,促使學生綜合化、多元化發展。因此,音樂教師需要對德育教育內涵進行分析,之后借助全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以此來發展學生價值理念,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蘭.建德立禮? 莫善于樂——試談德育指向下的初中音樂教學改革[J].北方音樂,2020(21):124-126.
[2]呂林.以樂育人,以美育德——淺談初中音樂教育中的德育滲透[J].藝術評鑒,2020(03):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