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專
摘 要: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是檢驗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手段,更是學生將知識轉化成應用技能的必要途徑。“雙減”政策提出以來,一直強調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幸福和快樂,減輕學生課后作業負擔,關注學生德智體美勞一體發展。然而廣大農村地區初中寄宿制學校受傳統教學理念、資源限制影響,學生作業“減負”實際不容樂觀,存在作業量控制難、作業布置缺乏精準性問題。本文從廣西桂林市興安縣高尚鎮初級中學選擇本屆七年級兩個班,利用信息技術控制初中作業周總量進行試點,立足實踐結果,分析總結試點對策建議。
一、甄選題庫,創建學科共享題集
初中生學科眾多,作業量由多個學科共同構成。以往各學科教師之間缺少作業數據共享,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較少顧及其他學科的作業總量,學生的作業會出現某一門學科的作業量很大或很少的情況,往往各科作業質與量失衡。信息技術支持下,學科作業間能建立更加密切的關系。各學科可以預先以教學內容及教學進度創設共享題集文件夾,共享題集的背后是豐富的題庫資源,題集里包含了絕大多數由學科教師甄選出來的經典題目,一到布置作業時教師可自行從題集里挑選。而且各個學科題集間是關聯的,一旦某個學科教師挑選過題目后,其它學科教師可以看到已布置的作業數量,從而參考對照后進行布置。這種學科共享題集既方便教師自由的挑選題目,各個教師都能在共享題集中發現教學資源,也有效保障作業的數量和質量,減少了作業的重復累加,降低了每位教師的備課時間和成本。同時因為題庫可以不斷更新增加,也保證題目的有效針對性,提升了作業內容的優質度。
二、依據學情,預判作業完成時效
傳統作業模式下教師布置作業更多是依靠主觀判斷,或者是以往的教學經驗,很少真正將學生可支配時間或學習能力的實際考慮進去,師生之間對于作業量的認知存有差異,老師可能認為作業少,學生那邊卻挑燈夜戰,題量的預估布置存在盲目之處。信息技術的利用,教師要對學生的作業耗時、正確率等進行統計,以更好的服務于作業題量的確定。同時“雙減”“減負+增效”要求下,更多要發揮出作業的效果,作業必須發揮出檢驗學生學習狀況、幫助學生復習鞏固的作用。教師要靈活的運用新型學情分析工具,創新科技手段,提高學情分析的精準性,收集有關作業數據,統籌作業數量,調控作業結構,確認好作業的內容及形式,確保難度不超國家課標,用時不超過學生實際可支配時間。借助信息技術的學情分析,既能結合當前階段學生學習狀態,又能回溯學生過往的學習能力,也能對比同一學習階段的往屆生的學習狀況,這些為教師的作業預判分析提供數據支持,保證作業布置更加精準,能減少不必要的作業和超出學生負荷能力的作業情況的出現。
三、因材施教,動態調整作業數量
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同樣數量的作業對不同學生來說意義不同,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教學,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材施教。教師要對學生作業題量、作業次數等數據開展實時檢測,對學生作業完成率、訂正率、錯題率等實時統計。利用教學管控,教師可以得知哪些地方錯誤率高、哪些知識點學生沒有掌握、哪些同學學習上存在明顯困難等,最后以學定教。教師要善于利用科學技術,實現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克服機械、無效的作業。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業水平對班級內學生進行科學分組,通過分層作業和個性化作業的方式,以最適合學生的作業內容和作業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的內驅力和自我效能感。通過動態調整學科作業布置內容,促進教學活動高效開展。
四、無紙化,變幻作業形式內涵
傳統作業多以書本試卷為主,往往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課后作業設計要有新穎性,在新意上多做文章,要保證作業從形式上來看多種多樣又有趣,不僅僅是刻板的文字練習題,還可以是其它如觀察、創作實驗類作業,信息技術便為作業形式提供了更多可能。利用網絡平臺或一些作業工具可以實現作業的電子化,比如鼓勵學生制作某一知識體系的微課視頻、電子海報,也可以是探究性、實踐性的家庭作業、口語交際作業,去除明確的學科作業屬性,讓學生在家庭作業的完成中與家長有更多的互動。我們以這種形式的作業形式既補充紙質試卷的不足,真正實現了無紙化,減小紙質作業工作量,提高了作業布置新鮮感,也能延伸學生作業實效,發現學生多元能力,發揮出學生的個性化。
總之,利用信息技術控制寄宿制農村初中作業周總量勢在必行,它是“雙減”政策發展的必然要求。利用信息技術是關鍵,借助于信息技術搭建共享題庫、精準化學情分析、科學預判學生作業完成時效,注重因材施教,動態調整作業總量,實現無紙化作業,豐富作業形式,以此控制好農村寄宿制初中學生作業周總量。
參考文獻
[1]孟亞玲,史慧麗. 數字化學習賦能“雙減”的策略研究[J]. 教育導刊,2022(03):57-62.
[2]林雷,樂納紅,陳愷,張劍霞,陳偉忠,溫思月. 數字賦能,助力“雙減”——作業數字化流程再造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電化教育,2022(04):34-39.
[3]徐子倩. 豐富“展學”工具 助力“雙減”落地——“雙減”背景下優化作業管理模式的實踐探索[J]. 小學教學研究,2022(07):89-91.
[4]王國軍,湯金波,王儷運. “雙減”背景下物理學科數字化作業探索[J]. 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1(1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