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婧
摘 要:民族聲樂的復合性特點除了體現在審美和技術兩個方面之外,還體現在地域的復合性、風格的復合性以及時代的復合性上。因此,從宏觀上看,民族聲樂藝術始終處于不斷深入發展的境地。在這一背景下,民族聲樂的演唱者如何能夠更好地適應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或者應當在民族聲樂教學實踐中采取何種措施、途徑提高其綜合素養,是他們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對于此問題的解決,既關系到民族聲樂演唱人才的培養,同時也關系到民族聲樂藝術的未來發展。
關鍵詞:美聲唱法;中國民歌;應用
引言
傳統民歌以民間演唱為主,傳播范圍和速度都十分有限,近代以來,中國民歌開始呈現出民間演唱和專業演唱兩種方式并存發展的態勢。專業民歌演唱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文化轉型過程中出現的,以專業舞臺表演為主的民歌演唱活動。專業民歌演唱屬于民族聲樂的一個領域。作為學科范疇,民族聲樂主要是指20世紀以來在美聲唱法“民族化”和民族唱法“科學化”互動過程中發展而來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風格、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歌唱表演類型。一百多年來,民族聲樂的學科建設成果提升了專業民歌演唱藝術的整體水平,而專業民歌演唱藝術的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民族聲樂的學科內涵。本文重點梳理百年專業民歌演唱藝術的發展脈絡。
一、民歌種類
民歌是通過傳統歌曲表達情感的獨特藝術形式。民歌是源于人們生活實踐的獨特精神產物,是勞動者自由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因此,民歌的內容、形式和情感與人們的工作實踐和生活環境密切相關。換句話說,民歌自然形成,具有原有的生態特色從形式上看,民歌可分為民俗曲和民歌曲兩大類,二者有一定的區別:民俗曲具有較為穩定的音樂結構,歌曲的內容和形式協調一致;民歌結構變化豐富,有些民歌與詩歌朗誦相似民歌主要分布在河流和大同等地區以主題為基礎,可以分為幾個具體的類別:首先是以家庭生活為基礎的民歌,其內容主要表現了人們的生活,比如采集痛苦和燒麥等。其次,還有表達男女情感和婚姻的民歌,如“包包荷花”等三是反映革命斗爭的民歌,如“派遣郎為紅軍”。民歌主題豐富,涵蓋了人們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也是工人生活情感的藝術表達。優美的民歌傳遍了三晉地區,緬懷了無數勞動者的精神,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音樂文化。
二、美聲唱法在演繹中國民歌中的應用
(一)做好與民族音樂教學的融合
民族歌曲創作與不同區域、不同民族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這是由我黨在發展過程中的斗爭歷史決定的,也是中國社會現實所決定的。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在不同地區開展革命和建設,不同民族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他們用自己本民族的音樂來歌唱對中國共產黨的擁戴,對中國國家建設的熱情,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堅持,對中國美好未來的憧憬。要真正將民族歌曲融入聲樂教學之中,就必須注重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知,強化他們對民族文化的喜愛。運用美聲唱法演繹歌曲,強調對于整個身體的參與,運用頭部和胸部的共鳴來進行演唱,因此,美聲唱法最終的呈現出了依賴于喉嚨發聲之外,身體的協調參與也十分重要。民族歌曲無論是從內容還是思想,都堅持民族特色,在演唱風格、旋律情調等方面都具有較強的民族風格。對民族音樂有更全面的了解,才能在演奏過程中更好地感知民族歌曲。為此,要結合所在院校地域和民族特色,針對學生未來就業崗位和民族學校特點,融入更多民族音樂教學。
(二)發聲方法
區分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在發聲方面的差異,前者主要采用混合聲區唱法,也就是在演唱過程中,混合真聲、假聲,并按照音高比例進行使用,保持聲音的統一連貫,因此用美聲演唱歌曲很少會出現明顯的換聲點。而民族唱法則會更多地使用真聲部分,對于喉嚨的要求較高,這使得美聲演唱的歌曲更加明亮、清脆和流暢,也使得其應用與民歌演唱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受到越來越多民歌演唱者的喜愛,突破音域限制同時,保留原有民歌的風格特點。
(三)歌唱技巧能力的培養
歌唱技巧指的是演唱者在演繹歌曲時為了能夠表現出歌曲中的形象、意境和情感所能夠運用到的方法。歌唱技巧的運用實際上與歌曲的內容是有著一一對應關系的。歌唱技巧能力的培養實際上體現出了演唱者是否真正掌握了技巧與音樂表現之間的內在辯證關系。具體來說,民族聲樂的歌唱技巧主要體現在聲、情、字、腔四個方面,在能力的培養上需要遵循傳統聲樂表現的審美要求,即從依字行腔、以情帶聲、字聲結合和字正腔圓的角度去規范歌唱技術,這也是體現出民族聲樂民族性特征的根源所在。除此之外,民族聲樂演唱者還需要掌握美聲的演唱方法,針對民族聲樂演唱中氣息控制、喉頭位置、共鳴腔體以及真假聲結合方面存在的弱點,需要適當借鑒美聲唱法在這些方面的訓練方法,這對于調整演唱者的歌唱呼吸、音域拓展、音色轉換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四)運用共鳴
在歌曲演繹過程中,對于共鳴腔體的使用頻率較高,常用的共鳴方式包括頭腔共鳴、口腔共鳴、胸腔共鳴等,通過共鳴的方式對歌曲進行充分調動,共鳴關系到音色的好與壞。美聲唱法主要使用混合共鳴模式,依據音高低實現對共鳴使用程度的分配,能夠保證聲色的優美,在演唱過程中會更多地使用咽腔以及鼻咽腔,因此強調頭腔共鳴,進而實現三個聲區的統一。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需要著重進行訓練。
結束語
民歌內容豐富,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通過長期工作實踐積累的寶貴財富。時代的發展引起了不同文化間的迅速碰撞,民歌由于優美的旋律和豐富的歌聲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深入研究。只有各行各業的音樂家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傳播民間音樂藝術,使之復興,使廣大公眾深刻認識民間音樂的獨特性,從而通過學習民間歌曲加深對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唐博.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地方民歌的應用價值[J].藝術評鑒,2019(23):111-112+128.
[2]陳麗艷.論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核心特質與魅力[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9,37(04):89-93.
[3]王永春.論專業院校民族聲樂教育的四個審美維度[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9,37(04):13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