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旦妮?張瑞琪

摘 要:對于小學生的聽力訓練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而音樂欣賞教學活動更對聽力培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將筆者在小學音樂課欣賞教學中,對學生相關的聽力訓練,同時展開策略研究,梳理出多種引導手段,通過“循序漸進的訓練及課堂+之外的延伸”等一系列的活動,一方面學生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讓他們從愛聽音樂到會聽音樂,進而去感受音樂之美;另一方面教師掌握“有效”的聆聽手段來提高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音樂欣賞教學? 小學生? 聽力訓練? 策略研究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指出:音樂是聽覺藝術,在音樂教學中,聆聽是基礎,也是根本。作為音樂教師,我們需要在音樂的各個學習領域,特別是音樂欣賞教學中廣泛地應用相關的音樂要素對學生的聆聽能力進行有效教學,讓學生通過聆聽感知,對節奏、旋律、速度、力度、曲式等有更深入的了解。而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中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不管是在聽教師還是他人講述時,很多學生都喜歡爭相發表自己的意見,導致其余同學都無法有效傾聽;有的學生全然沒有“聽”的意識,自顧自玩著……帶著一系列問題,我在欣賞教學中著重加強聽力訓練,通過觀察和實踐,有了一些思考和感悟。
一、多管齊下,讓學生樂于聆聽
1.視聽結合,喚醒意識
音樂能給孩子們馳騁想象的空間,在培養情感和聯想、想象力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學生從視聽結合的情景中得到的暗示,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個人潛能。為了培養“聆聽”的習慣,筆者在平時教學中經常進行選擇性想象訓練,從同一情感感受出發,讓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想象。所以,欣賞課首先要巧妙創設適合學生“聽力訓練”的氛圍,巧用多媒體的綜合技術,自然地調動起孩子們“聆聽”的興趣。
2.巧妙引導,明確目標
聽力的訓練要求欣賞教學應有明確的學習任務,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師語言最能激發學生的情緒,在情感的驅使下,促進學生聯想、想象與創造,從而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在欣賞作品時,筆者經常利用預先提問法為學生指明欣賞的方向,例如,這部作品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你覺得音樂在描述什么故事?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聆聽,使學生能全神貫注地聽,思維變得積極主動。
3.體態律動,參與訓練
“在兒童音樂教育中,通過結合動作進行教學是最重要的原則之一,這是兒童身心發育的特點決定的。”音樂的體驗有了身體動作的參與,可以促進聽覺感受更敏銳、更細致、更深刻。筆者在欣賞教學中有意識地建立身體反應,共同參與聽力訓練;其次在教學方法上,通過身體律動、模擬演奏等多種形式的音樂活動,提高學生聽的興趣。如讓學生通過節奏要素的聽和練,認識樂句的相同與不同;在聆聽音樂時,帶領孩子們將雙手飛舞,或者以身體站立、蹲下表示音的高低變化。引導學生通過律動理解旋律走向與音樂情緒的關系,不僅主動參與聆聽歌曲(樂曲),還在自然的情景中以情入境,以動帶情,達到了交融的效果。
4.圖譜設計,提升感受
圖形譜的采用是聽力訓練中一種視覺與聽覺結合的手段。樂譜是記錄音樂的符號,但很多音樂要素是現行簡譜教材反映不了的,而圖形譜作為音樂記錄符號的一種,有著更為直觀性等獨特優勢。筆者樂于巧妙、合理地設計圖形譜,輔助、優化學生的聽力訓練。通過圖形譜讓孩子們深入音樂本身,有時還可以由孩子們自己設計。例:《獅王進行曲》圖譜比較——
二、循序漸進,讓學生學會聆聽
聽力訓練是通過各種手段訓練人對于音響的感知和了解音響的表現力。自從知識技能在小學音樂課上再次被關注,有些老師在音樂課中開始偏重于具體的技巧傳授和知識累積,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聽覺等的訓練,那么,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個階段來層層推進——
1.完整聆聽,靜心走進音樂
“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在音樂體驗與感受中,享受音樂審美過程的愉悅,體驗與理解音樂的感性特征與精神內涵”。完整體驗是審美的第一原則,沒有整體就沒有表現力,也沒有印象。何為完整?筆者以為就是以整體的方式呈現音樂,還音樂以本來面目,做到“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2.分層聆聽,有效記憶音樂
分層聆聽首先建立在完整聆聽的基礎之上,旨在重點聆聽,達成對音樂元素的剖析和記憶。每一次的聆聽都要逐步提高要求,而且目的明確。分層聆聽時,教師設計難度依次提升,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對聽力的有效訓練。筆者盡量做到把握聆聽重難點,抓住音樂基本元素,融合相關音樂文化。如欣賞《漁舟唱晚》時,隨著音樂旋律、節奏、力度的不斷變化,聆聽第一遍時在視頻上分別出現了6個情景,當學生充分感受到歌曲意境之后,讓孩子們想象音樂所展示的畫面,此時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比初次聆聽更深了。
三、內容延伸,學生自主聆聽
雖說教材中的音樂作品都是從古今中外文化史上挑選出的音樂珍品,感受、理解這些作品,能夠很好的陶冶情操,但是還有許多優秀名曲沒有出現在教材中,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課外去聆聽。
1.拓寬課內教學,提升聽的品質
在欣賞課中還可以使用比較欣賞的方法,廣泛傾聽各種類型和不同風格的音樂,可以增進學生對音樂的愛好和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從對音樂作品的比較和鑒別中提高音樂鑒賞能力;而把具有相同點或在相同的基礎上又有差異的作品通過比較進行教學和學習,能拓展學生的音樂思維,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
2.延伸課后練習,培養聽的習慣
音樂課作為一門陶冶情操,培養審美的教育門類,也應在課后有教學內容的延伸,但又更具愉悅性、趣味性、多樣性,有別于其他學科。筆者的音樂課后練習大致分體驗型、活動型、創造型三類,讓學生在課后繼續通過各種方式感受經典樂曲(歌曲),同時課后練習向活動化發展,如請學生在課后根據欣賞曲的意境編創舞蹈,或配打擊樂伴奏等。
聽是一種音樂能力,更是是一種音樂學習習慣,作為音樂教師要有意識地去培養,去提醒,去督促學生養成,還要堅持,讓學生時刻感受到提升聽力的重要性。只有養成聽的習慣,才能更好地感知音樂、理解音樂,進而產生共鳴,誘發聯想,進入藝術審美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