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慧君
摘 要:如何培養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是困擾老師和家長們的共同難題,特別對于地處城鄉結合部的農村小學來說,由于家長的重視程度不夠和外來務工子女較多,學生的習慣養成可以說是參差不齊,再者小學生們來自不同的幼兒園,既有各方面措施和制度都比較完善的標準化幼兒園,也有村級幼兒園,要求標準也有高有低。好習慣雖然讓學生受益終生,卻很難養成。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各種壞習慣便乘虛而入,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為了能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遠離各種陋習的危害,通過調查,找到根源,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關鍵詞:小學教育;習慣養成;培育研究
引言
學校教育階段是學生的一生中最關鍵的階段,這階段的學生們的身體發展一般都不完善,同時更是學校對學生的正確習慣培養的關鍵。品德,簡單地說是要教育學生形成各種優秀的學習與行為習慣。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課題研究,我們課題組的老師們查閱了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對于小學生習慣養成的要求和策略,可以看出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于小學生各種習慣的養成,都有不同的標準和要求。
一、農村小學學生不良習慣形成的原因
1、農村小學學生不良習慣現狀
生在農村的兒童,因為孩子身邊的人所受到的教養有限,而導致有許多不好的行為,飯前不清潔洗手、不常常沐浴、衣物被褥不常常更換等不注重的個人衛生問題,亂丟廢棄物、隨處吐痰、講臟話、在公共場合大聲喧鬧、缺乏排隊的習慣等行為很差,但這些對孩子都是會產生影響的效果的,由于身邊人都是那樣,所以也就意識不到他們的行為是不好的,但久而久之他們也會形成了這些良好習慣,但同時對學業也有不好的影響,如:在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學習的興致、缺乏預習與復習等不好的學習慣例。這種習性并不是在每位學生身上都能全部的反映,不過,大多數學生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良習慣。所以,教育考試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注重于考察學生的實際情況,并針對學生身邊的不良習慣加以有效的改進的。
2、家庭因素
很多農村的家庭父母都是農民,沒有文化,也不懂得如何有效的教導子女,因為他們自認為將子女送入小學,一切的教育事務都必須由學校承擔,他們很急切的想要子女可以走向農村,可是卻又苦于不知道怎樣去教導子女,對子女的教導方法很簡潔粗魯,如果子女們達不到他們的要求,就對子女加以毆打,給子女的心靈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很易于使得子女形成畏難心和厭學心態。但是,在農村許多家里的小孩都屬于留守孩子,因為他們大多都是被爺爺奶奶或是其他的家人進行照顧,所以他們極少注意小孩的行為提問,另外,由于“隔代親”的現象,很極易使小孩們形成了任性自利、嬌慣等的不好習性,另外,如果這些小孩父母親都不在身旁,體會不了父親的關愛,他們很極易沒有安全感,而導致了他們孤獨、焦躁的人格缺陷。這對小孩的行為習慣也都有危害。
3、學校因素
農村小學因為教育工作條件限制而且信息閉塞,其教學體制、理念都比較落后,以至不少農村小學學生仍保留著“重智不重德”的狀況,學生將專業知識當作教學的重要任務,對教學并沒有正確的理念,還堅持著傳統的教育思維、教學模式,而體罰、虐待學生等錯誤的教學形式還時常會發生在農村小學的教室中,而這些錯誤教學方式往往會讓學生形成厭學心態和反叛心態。
二、農村小學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的培養研究
1、教育落到實處
習慣培養,也就是對小學生實行文化精神層面的教導,在教學等方面都需要特別的注意,很多教師只有時候都會感受到力不從心,老師講了很多遍,可是小學生們卻仍然不聽,熱愛祖國,講文明些東西,而小學生們卻往往只會叫喊口號,而且小學生自己也都不知道什么樣是愛國,什么樣是文明,這樣一來,教師們再如何花費時間對小學生們加以教導,小學生都不能夠學習。所以,在實施德育的時候,教師必須要將其貫徹到實處,告誡學生們好好學習、好好生存、不打罵、不亂丟廢棄物等一個細小的舉動就是愛國的舉動,也就是文明的舉動,同時,還要由教師自己著手,為每個學生們做一個好榜樣工作。
2、基于教師的榜樣教育方式
通常情形下,老師在他們眼中一定是擁有非常大的權力的,這源于他們自身對老師有著相當的尊敬和信賴,甚至會把其當作人生的偶像。所以,老師在實際教育中必須格外注重自身的言行行為,包含穿戴整齊、穿著得體、講話運用禮儀語言等,因此老師也需要通過自已的親身行為來影響小學生,并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習慣培養。由于現代教學對老師的要求愈來愈多,老師恰當、得體的言談舉止不僅是老師自我素質的表現,成為孩子崇拜和效仿的重要內容。老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要有意識地對小學生開展良好習慣培育教育,并提高了其習慣質量。比如:在話劇演出等教學活動中,通過讓他們進行角色扮演、感情體會、移情訓練和榜樣展示等方法,使其提高了對良好學習和生活習慣的意識,從而養成了其良好的習性。
3、培養學生學習自律性
教育學生的自覺節律性,是中國農村小學生形成良好學習行為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同時也是決定課堂老師“教”和學生“學”成效的關鍵因素。因為眾所周知,課堂若想取得好的效果,就一定要有良好的課堂紀律作保障,唯有如此方可形成一種良性的課堂環境,不然老師們將會市場一直處在維護課堂紀律的地位,因此教育學的作用就很難表現出來,在課堂的效果上也就無法明顯。教師在平時課堂教學中,強化了學生自我管理意識的訓練,在引導他們認識到一些言論、行為舉止無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的基礎上,一旦發生不該出現的言行舉動或語言,那我們就可以適時的做出教育停頓,這樣他們就能認識到自身的舉動或語言錯誤,進而也能下意識監控自身的言行舉動或語言,使他們形成不擅自發聲、不隨便做出小動作的良好習慣。
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村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并非易事,需要全體老師在各個方面進行持續地探討和鉆研,對于幫助農村小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還是一個相當系統的工作,還希望廣大老師、學者們可以從其它方面出發,將其對策進行進一步地完善,從而使得農村小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速度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馬貴梅.農村小學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11-19
[2]孫天玉.農村中小學寄宿生良好生活習慣養成指導策略[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8-02-05
[3]劉思龍.農村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策略[J].華夏教師.202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