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馳宇
摘 要:新課標明確提出,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關注全體學生,圍繞他們的整體發展需求和個體發展需要設計教學方案,以便通過科學引導提升其學習質量。具體到初中數學課程中,教師可靈活使用分層教學法,讓所有學生都能真正參與到探究活動中,針對性培養其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從而推動他們的全面發展。對此,本文以華東師范大學版初中數學教材為例,著重分析了利用分層教學法提高教學有效性策略。
關鍵詞:分層教學法;初中數學;有效性;途徑
分層教學法指的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為其劃分層次,然后依據其智力水平、發展潛力、學習能力等為其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布置合適的學習任務,以便促使其在良好的氛圍得以健全發展。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關注學生的實際學情,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分層指導方案,從而滿足他們的多元發展需求,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一、合理分層,明確教學目標
初中數學教師在組織分層教學活動時,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為其劃分層次,并依據劃分好的層次制定教學目標,確保相關工作順利推進。此時,教師需按照一定的規則來分層,即將學生分為三層,第一層學生應是具備扎實的基礎和較強的學習能力,且可以靈活、高效地解決問題的群體,第二層學生應當具備牢固的基礎,可以順利完成日常學習任務,同時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和進步空間,第三層學生應為班級中的學困生群體。而在劃分層次時,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優勢與不足,并分析他們的個性特點和最近發展區,并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隨時為他們調整層次,以便通過動態且靈活地操作引導學生高效學習。而后,數學教師需根據分好的層次來擬定教學目標,即根據所教內容確定總體目標,并針對性不同層次的學生調整目標內容,從而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在教學實踐中給予其科學引導,輔助增強分層教學質量[1]。
二、積極引導,設置分層任務
在推進分層教學活動時,初中數學教師需要為學生設計明確的分層學習任務,以便讓學生們根據個人需求進行選擇,輔助提升其學習興趣與成效。以華東師范大學版七年級下冊課本中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為例,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差異為他們設計分層任務,即要求第三層學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并完成基礎的計算題,同時要求第二層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更多數學問題,也要引導第一層學生完成更具難度的任務,如利用本章節的要點完成中考真題等。通過完成分層任務,學生們可以獲得不同的體驗,有助于促使學困生樹立自信,體驗到成就感,同時引導中等學生挑戰自我,不斷激發其潛力,還可以讓學優生精益求精,在攀登知識高峰的過程中取得更多進步,從而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數學能力,助力他們的良性發展。
三、重視考核,優化分層標準
初中數學教師在考核學生時,也需關注他們的個體差異,制定分層的指標對其進行引導和評估,從而保證考核結果的客觀性與準確性。例如,不同學生在階段性學習過程中需要達成的目標是不同的,那么數學教師在設計考核題時,就要關注學生的個體需求,面向不同群體設計對應的考核標準,即考核第一層學生時減少基礎題的比重、增加訓練提升題的比重,以此檢驗其活用知識的能力和思維能力,而考核第二層學生時,應保證基礎題數量適中,同時增設中等難度的習題與一至兩道提升題,考核第三層學生時則要以基礎題為重,適當融入一、兩道中等難度的習題。由此一來,每個學生都可以在能力范圍內完成考核任務,并通過探索在原有的基礎上提升自我,進而推動其不斷進步。
四、及時評價,滲透分層理念
圍繞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初中數學教師在講課過程中還要對學生實施分層評價,只有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自身的優缺點,同時明確努力方向,通過針對性探索強化自身的素質。例如,講完華東師范大學版九年級上冊教材中的《解直角三角形》一章之后,數學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系統點評,首先要評價班級中的學困生:“從XX同學提交的作業和課堂表現情況來看,他已經基本掌握了本章的理論知識,而且也可以熟練解決一些基礎問題,進步還是十分明顯的。那么希望你接下來可以試著挑戰一些中等難度的習題,檢驗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而后可以分別點評中等學生和學優生,客觀分析他們當下的學情,同時提出對他們的期望,并指出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2]。通過分層點評,可以觸發學生的內在動機,為其指明努力方向,從而推動其不斷完善自我。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育中運用分層教學法,可以提升教學活動的針對性,使學生在能力范圍內盡可能多地獲取吸收知識,同時不斷強化其各種能力。因此,新時期的教師應加大探索力度,以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和創新學科教學模式,并為其設計分層的學習目標、任務,同時對其進行分層評價和指導,從而挖掘學生的潛能,讓他們在參與中不斷提升自我,形成良好的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蘇永強.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的策略探究[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2(01):36-37.
[2]毛藝.分層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0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