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靜

摘 要:實施個別化教學是提升特殊需要學生教育質量的重要策略,能較大程度地補償特殊需要學生的缺陷、開發其潛能,促進其全面發展。本研究以個別化教學設計為著眼點,以長沙市芙蓉區育才東屯小學特教班的一節語文課為例,抽取班中四位障礙及能力差異較大的學生為典型代表,從學情、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評價四個方面進行個別化教學設計,以期解決在培智學校班級教學中實現個別化教學困難的問題,促進每個學生最大程度發展。
關鍵詞:個別化;教學設計;培智學校;班級教學
2017年2月國務院公布了新修訂的《殘疾人教育條例》,在條例的第二十四條中規定“應制定符合殘疾學生身心特性和需要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實施個別化教學”。個別化教學是一種以適應并發展學生的差異性和個別性為主導的教學策略與設計[1]。實施個別化教學是提升特殊需要學生教育質量的重要策略,能較大程度地補償缺陷、開發潛能。
一、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指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準備情況,包括學習者一般特征和 初始能力及學習風格的分析工作[2]。學情分析的內容包括對學習者的一般特點、起點能力和學習特征的分析。
(一)學習者的一般特點分析
學習者的一般特點,包括學生的年齡、性別、障礙類別及程度等。每個學生剛進入班級 時,教師就利用訪談法,與學生的主要照顧者溝通,完成《芙蓉區育才東屯小學學校學生基本資料表》,獲得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基本資料,了解他們的一般特點。
(二)學習者的起點能力分析
學習者的起點能力,主要指的是知識起點、技能起點和態度起點,具有動態性的特點。 它包括學習新知識所必須具備的舊知識以及教學目標中要求學習者掌握的新知識。首先,教師選用評估工具“心智障礙兒童個別化教育課程”,采用觀察法和動態評估的方法,對班級中每個學生的感官知覺、粗大動作、精細動作、生活自理、溝通、認知和社會技能七大領域進行評估,形成學業成就報告。然后,根據《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語文課程標準(2016年版)》提出的“語文課程應使隨班就讀學校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溝通交流,具有基本的適應生活的聽、說、讀、寫能力”要求,明確這一節課學生需具備的起點能力,著重分析學生的動作、認知和溝通能力三個領域。
(三)學習者的學習特征分析
不同障礙類別的特殊需要學生,他們的學習特征存在著極大的不同,智力水平、學習通 道、記憶力特點、注意力水平及特點、適應性、活動量、興趣愛好、情緒行為特點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導致他們在學習的時候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特征。教師采用《學生學習特點調查表》《雙溪學生學習態度觀察評量表》,對學生學習特征進行綜合的評估,也可以結合日常教學觀察對學生的活動方式、學習通道和適應性進行分析。綜上,在教學《小書包》時,對四位學生的一般特點、起點能力和學習特征進行分析,整理形成表1。
二、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或標準,是教學活動后學生行為和特征的預期變化[3]。 根據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結合學生的個別化教育計劃以及學情分析,為每一個學生擬定適合的個別化的行為目標。在語文《小書包》一課中,根據學情分析,結合最近發展區理論和學生身心發展順序,對學生個別化目標進行擬定。根據其適應性和情緒行為的特征,擬定“課堂中,在少量手勢提示下能維持情緒穩定”這一目標。以此分析方式,對班級中每個學生進行分析,整理形成學生的個別化目標。
三、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內容設計是整個教學設計的重要部分,教學內容的質量和完整性直接影響特殊需 要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個體發展。特殊需要學生的個別化教學內容體系,是指以特殊需要學生
為施教對象,以受教個體之間的個別差異為前提而選擇和組織起來的教學素材及信息的有機組合體系。在語文《小書包》這一課中,主要對課文和教學資源利用進行個別化設計。
(一)編寫個別化課文
依據《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語文課程標準(2016年版)》課文編寫建議,結合學生的學情分析和個別化目標,編寫難易程度不同、呈現方式不同的課文。課文的內容根據學生的情況有難易層次,并且用不同的方式呈現。
(二)設計、選擇個別化教學資源
教師教學用具的準備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征:針對視覺學習型的學生,如大部分自閉癥學生,在準備教學用具時要適當地使用視覺提示策略、視頻等方式;針對聽覺學習型的學生則可以準備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音頻;對于通過多感官學習的學生,在準備教學用具時則需要注意視覺、聽覺、觸覺、味嗅覺的結合。
學生的學習用具也應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水平、動作能力和已有知識水平進行個別化的準備。在語文《小書包》一課中,結合四位學生的學情分析、個別化目標、課文,準備相應的教學資源。
四、教學評價設計
教學評價是整個教學程序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是有效學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學評價包括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以及影響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各相關因素等。教學評價應和個別化目標相結合,在設計目標時就對評價的指標、方法等方面進行設計。在語文《小書包》一課中,根據四位學生的個別化目標匯總,結合個別化教學評價的相關內容及要求。
在培智學校班級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對教學活動設計中的學情、目標、 內容和評價四方面進行個別化分析及設計,從而在班級教學中滿足每一個特殊需要學生的需求,幫助他們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趙肖非, 王雁. 智力落后教育通論[M]. 北京:華夏出版社出版, 2005:190.
[2]顧明遠. 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下)[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1821.
[3]趙慶. 談個別化教學的課堂教學目標[J]. 現代特殊教育, 2001(3):36.
長沙市芙蓉區教育科研微課題(FWK2022253)、長沙市芙蓉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