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城市邊緣鄉村建設成為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基于城鎮化建設的影響,從共生視角針對城市邊緣鄉村建設工作進行分析,促進鄉村社區景觀的逐步更新,逐漸發展成為快速城鎮化背景下鄉村社區建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文結合共生視角,重點針對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的建設和更新進行了適當的探究,力求能從提升社區軟硬件綜合設施建設,搭建生態安全、公平共享的公共空間,為鄉村社區群眾提供良好的景觀環境。
關鍵詞:共生視角,城市邊緣,鄉村社區,景觀更新
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對城鎮化率的提升起到了促進作用,使城鎮化率的整體水平不斷優化,甚至在2019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這對城市公共環境的建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快速城鎮化的最直接表現就是城市外部空間呈現出不斷擴展的發展狀態,對社會對城市和鄉村邊緣地帶景觀建設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新時期從共生視角進行分析,在城市邊緣鄉村社區的建設發展實踐中,要注意針對景觀的更新進行準確的定位,借助景觀更新營造良好的社區軟硬件環境,促進鄉村社區的和諧穩定發展,為群眾創設良好的生態環境。
一、城鄉共生視角下的鄉村社區
社區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國社會科學家提出的,主要是對聚居現象進行描述的詞匯,是聚落的最基本承載體,社區的構成將一定的地域邊界作為基礎,本身是由利益共同體組成的社會群體。在我國社會建設發展實踐中,農業社會群體是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就促使我國社區聚落的形式中鄉村社區占據著很大的份額,村落是中國鄉土社區的基本單位。在城市化建設進程進一步加快的社會背景下,城市邊緣地區的鄉村受到沖擊,鄉村的鄉村性、族群性等被影響出現了不斷弱化的發展情況,早期鄉村的封閉性狀態也日漸被打破。在此情況下,鄉村社區與鄉村逐漸區分開來,鄉村社區在當前我國社會上主要指受到城鎮化影響情況下居住功能和社會組織出現明顯區別的鄉村社區形式,鄉村社區是在城鎮化建設影響下形成的社會空間。從鄉村和城鎮共生的視角對鄉村社區進行分析,能看出應該從鄉村和城市之間相互依賴、經濟聯系的關系入手,對城鄉共生理論進行定位,并重新解讀鄉村社區的發展情況,對鄉村社區發展過程中城市和鄉村產生的雙重影響作用作出相對準確地判斷。
二、快速城鎮化影響下城市邊緣區鄉村社區的發展現狀
在我國快速城鎮化呈現出蓬勃發展狀態的情況下,鄉村社區作為城市發展擴張的前沿領域,逐漸成為城市村邊緣地區推進集中城鎮化的重要階段,而邊緣區域范圍內鄉村社區的結構相對較為復雜,整體社會建設呈現出動態化的發展趨勢,并且空間過渡特征較為明顯,體現出危機和機遇并存的特征。具體把握快速城鎮化建設背景的影響,對城市邊緣鄉村社區的發展狀態進行分析,能看出鄉村社區的發展受到城市邊緣地區快速城鎮化的影響,遭遇了一定的危機,也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一方面,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城鄉供給關系會表現出不平衡的發展情況,這種城鄉關系的不平衡發展,會對鄉村社區景觀建設、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特別是在城市功能逐漸向城市邊緣地區鄉村社區滲透的情況下,鄉村社區人口數量急劇增多,鄉村地區土地建設強度進一步加大,會引發鄉村傳統歷史文化逐漸弱化的情況,文化失語問題也會隨之出現,對鄉村社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公共空間的建設會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另一方面,在城鎮化建設功能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的情況下,城市功能的外溢會對鄉村地區經濟社會的建設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為鄉村社區經濟建設提供相應的消費紅利支持,甚至會實現對部分城市功能的承接,從而使鄉村社區發展過程中就業問題能得到合理化的處理,這會對鄉村社區公共服務空間的建設和發展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由此能看出,快速城鎮化的推進能夠從不同的維度對鄉村社區的建設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基于快速城鎮化的建設,應該從城鄉共生的視角對鄉村社區的建設發展方向進行準確的定位,從而制定合理化的鄉村社區建設方向,按照鄉村社區公共空間環境的建設需求,基于城市功能的轉移對鄉村社區景觀進行更新,從而真正構建城鄉共生的發展體系,使鄉村社區的價值和作用能得到進一步展現。
三、共生視角下城市邊緣地區鄉村社區景觀更新的實踐路徑
從城鄉共生的視角進行分析,在城市化建設進程進一步加快的情況下,對于鄉村社區建設方面景觀的更新而言,部分地區已經做出了相應的實踐探索,為城市社區的建設和城市社區功能的逐步彰顯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下面就結合具體的鄉村社區景觀更新情況對景觀更新的啟發進行探索:
1.大城市思維下做好景觀更新的統籌規劃
城市邊緣區本身存在城鄉過渡的特點,這就使鄉村社區在建設發展過程中受到快速城鎮化的影響,鄉村社區的建設本身也會表現出持續性和動態性的特征,并且鄉村社區功能模塊的發展方面會兼容城市功能和鄉村功能。因此要想發揮城市邊緣區鄉村社區景觀建設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就需要從城市發展規劃的前瞻性視角,在鄉村社區的建設發展實踐中引入大城市的思維模式,在對鄉村社區進行規劃的過程中,應該深刻解讀邊緣區鄉村社區環境與城市環境的關聯性,從而在城鄉共生的引領下模糊城鄉二元邊界,從多維度促進資源的整合利用,借助鄉村社區景觀的更新助力城鄉可持續發展和繁榮。
2.軟硬件設施同步落實景觀更新
在積極推進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更新的過程中,為了能對復雜城市環境需求進行分析,借助景觀的更新有效實現與城市功能的對接,鄉村層面在更新景觀的過程中,需要將為城鄉人口提供服務作為基本衡量的標準,重點促進物理空間軟硬件設施的建設,從而借助軟硬件設施實現對景觀的有效更新。一方面,積極推進鄉村社區景觀更新工作中生態環保工作的開展,突出鄉村地區景觀建設的特色,盡量構建綜合性的綠色基礎設施,實現對城市功能空間的延伸。另一方面,要將景觀的安全性作為基礎,通過對鄉村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促進公共空間服務的多功能化發展,實現對鄉村土地資源的節約利用。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將為群眾提供便民服務作為基本性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原則,不斷對配套設施進行設計和完善,為村民提供平等使用公共設施的機會,增強鄉村景觀更新的綜合服務效果。此外,還要對鄉村社區建設方面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挖掘和利用,堅持守正創新的發展理念,通過對景觀的保護和再現為城鄉居民構建特色文化場所。
3.創造公眾參與景觀建設的條件
在城市邊緣區鄉村社區景觀的更新探索中,景觀更新的價值不僅從物質環境的改善角度表現出來,更為重要的是高度重視實踐探究過程中景觀更新活動中對人、環境和文化產生的影響,以及在此基礎上鄉村社區建設發展實踐中產生的藝術審美效應、文化傳承效應和人際關系和諧建設效應等。所以對于鄉村社區景觀的更新,不僅要將當地村民作為被服務的對象,還應該發揮當地村民參與景觀更新的主體作用,為鄉村社區村民參與景觀的設計和更新創造便利,確保村民的訴求能得到極大的滿足,使村民的主人翁精神得到進一步強化,在彰顯村民更新景觀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使村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守護家園的實踐探索活動中,真正促進鄉村和城市和諧共生發展。
結合北京邊緣區白家樓鄉村社區在景觀更新方面的實踐探索為例進行分析,在景觀更新活動中北京邊緣區白家樓鄉村社區高度重視社會關系的重塑,并且為村民參與景觀更新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和便利,通過村民的積極參與展現了多元化的文化風格,使鄉村景觀的文化功能得到了進一步彰顯。在與村民交流溝通的情況下,設計者發現社區內部的很多中老年人對種植的熱情相對較高,因此在景觀更新方面,設計團隊提出可以將種植作為增強人地關系的重要設計方向,在多方溝通的基礎上,發揮村民協作作用,讓村民參與到房前屋后以及庭院空間景觀的更新設計方面,并且設計團隊在景觀更新過程中還對前院空間進行模塊化的處理,讓村民可以自主參與到院落空間的設計中,展現鄉村耕種的質樸文化氛圍和情懷。這樣在公眾的積極參與下,就能進一步凸顯鄉村社區景觀更新的人文性特點,鄉村社區景觀的更新也能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效,可以凸顯鄉村社區文化特色,為城鄉景觀文化的共生發展提供相應的支持。
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邊緣地帶建設發展實踐中,邊遠地區的鄉村作為城鎮化建設進程中涉及到的特殊空間,在設計環節要充分解讀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影響,并有針對性的進行系統分析和解讀。新時期從共生視角進行分析和探究,重點探索鄉村社區景觀的更新和優化,能夠為城鄉的共生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促進鄉村社區建設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效。 PR
參考文獻:
[1]顧朝林,陳田,丁金宏,虞蔚.中國大城市邊緣區特性研究[J]. 地理學報. 1993(04)
[2] 武進,馬清亮.城市邊緣區空間結構演化的機制分析[J]. 城市規劃. 1990(02)
[3]蕭敬豪,陳惠斐.邊緣效應視角下的城市邊緣區生態規劃策略研究[J]. 中外建筑. 2021(04)
(作者單位:武健,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