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川
七國集團(G7)外長會議14日警告稱,俄烏沖突正在引爆全球糧食危機,G7國家將應對俄羅斯發動的“小麥戰爭”。德國外長貝爾伯克說,目前大約2500萬噸谷物滯留在烏克蘭多個港口,主要是黑海港口城市敖德薩。“如果找不到讓烏克蘭出口糧食的辦法,非洲和中東將有人會被餓死”。而俄外交部則強調西方國家對俄制裁才是糧價上漲的原因。
事實上,俄正在發動“小麥戰爭”的說法,可以理解為西方試圖進一步升級對俄制裁的新抓手,很大程度上只具有政治意義。因為數據顯示,烏克蘭小麥出口減少的市場份額將很快被其他出口國瓜分。
從當前形勢來看,俄烏沖突確實影響到了烏克蘭的糧食出口。3月烏出口小麥30.9萬噸,是去年同期的一半左右。根據美國農業部5月12日公布的預測數據,2022/23年度烏克蘭小麥出口預計將下降到1000萬噸,較2021/22年度的1900萬噸下降約一半。然而,烏克蘭小麥減產造成的空白市場預計很快將萩俄羅斯、加拿大以及歐盟等國家填補上。相關數據顯示,3月俄羅斯的小麥出口量同比增長了約.60%,4月俄小麥出口可能是去年同期的3倍。俄總統普京在12日召開的政府經濟會議上表示,2022年俄羅斯糧食總產量可能會達到1.3億噸,小麥產量達8700萬噸,創歷史最高紀錄。預計2022年全年俄糧食出口還會進一步增加。與此同時,根據美國農業部5月12日公布的預測數據,加拿大2022/23年度小麥的出口量將增加850萬噸,歐盟將增加500萬噸。全球小麥總出口量將達到2.05億噸,較2021/22年度的2.02億噸還會增加300萬噸。由此,今年全球農產品市場出現了一個“奇葩景象”,一邊是西方國家指責俄羅斯在全世界發起“糧食戰爭”;另一邊則是加拿大、歐盟等國在小麥出口方面填補了烏克蘭市場空白。在這樣的背景下,相關“糧食戰爭”的說法值得玩味。
實際上,自20世紀60年代的綠色革命以來,全球糧食生產能力已得到大幅提升。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5月公布的預測數據,2021/22年度全球谷物產量為28億噸,而2019/20、2020/21年度谷物產量分別為27.2億噸和27.8億噸。因此全球農產品供需并未出現結構性變化。從根本上說,當前造成全球糧價攀升的原因并非農業產出不足,而是全球治理紊亂,使得資源配置出現偏差,從而導致“缺糧”。
資源錯配帶來的“缺糧”推動了全球糧價上漲,使得很多依賴農產品進口的發展中國家都卷入了饑荒焦慮。近期全球至少有35個國家和地區實施不同水平的農產品出口管制措施。最新宣布出口禁令的是印度,5月13日,印度宣布對小麥出口實施臨時禁令,全球為之嘩然。然而這一限制的影響“形式大于內容”。雖然印度是全球第二大小麥生產國,小麥產量約1.1億噸,僅次于中國1.3億噸。但印度也是全球第二人口大國,有14億人口,根據世界銀行統計口徑,目前印度營養不良人口比例占全國人口的15%。在這種背景下,印度在2020/21年度大致出口了700萬噸小麥,約占全球小麥出口量2億噸的3.5%。因此,印度不僅不是傳統的小麥出口大國,更多時候,印度甚至是需要進口小麥的,例如2017年印度就進口了500多萬噸小麥。同樣,近期一些國家采取農產品出口管控措施,諸如印尼限制棕桐油出口、阿根廷限制豆粕出口,其基本邏輯都是由于國內農業供應不寇定,需要優先保障國內需求。
在當前的全球農產品市場,美國是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無論是從紙面上的農產品貿易量估計,還是俄烏沖突帶來的農產品市場重新布局,在利益上均對農產品出口大國有利?
正因如此,我們才需要冷靜面對當前各種炒作糧食危機的聲音。中國得益于長期在糧食安全方面的積累,同時自身具備強大的農業生產能力。2021年中國全國糧食產量達到6.83億噸,人均糧食占有量達483公斤,遠超國際標準人均400公斤的水平。面對當前糧食市場的波動和信息炒作,中國的糧食儲備規模完全可以燙平信息失真,錨定農產品價格。從世界來看,即使目前出現了高糧價,但農產品供需的新平衡將會很快形成,因此對于糧食安全議題,需要居安思危,但又不必過度焦慮。(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