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發
摘 要: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難度并不低,傳統的方法比較生硬,無法增加小學生的良好體驗,還容易造成師生矛盾。在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時候,教師應伴隨小學生的成長、進步,按照差異性的原則實施,關注不同小學生的成長經歷,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科學地評估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基于此,以下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策略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研究
引言
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培養需要遵循小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由對文明行為習慣認知產生習慣培養情感,從而形成習慣培養行為。這樣無形中形成一個序列模式,即認知———行為———評價。對習慣培養的認知是對習慣情感的激發,習慣培養行為實踐是對習慣情感的內化,對行為習慣的評價激勵是對習慣情感的進一步鞏固。
一、完善社會實踐活動內容
近幾年的小學教育體系、方法不斷地完善,只有站在多個層面進行研討,才能使未來的教育有更加卓越的成就。例如,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中,社會實踐活動并沒有給予小學生良好的體驗,大部分情況下,完全結合理論知識進行組織,不僅缺少足夠的依據,同時也沒有良好的優化活動的效果和內容。社會實踐活動的落實,應充分結合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特點、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的質量,把握好小學生的成長特點,這樣才能使未來的活動更有意義。社會實踐活動是比較有效的教育方法。目前,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仍然存在。如不尊重老人、沒有社會公德的行為,一些偏激、片面的言論充斥網絡,小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不高,很容易受不良影響。另外,互聯網快速發展,科技產品在生活中普及,小學生自控能力差,容易沉迷網絡世界,這需要家長的管控。家長可以多給孩子看看有關科普知識的視頻。網絡上還有很多有關的新聞,家長可以利用這些新聞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從小事的感悟中受到良好熏陶。
二、強化宣傳力度,喚醒共育意識
在小學階段,部分家長受到認知局限,狹隘地認為對學生的教育是學校的任務,將孩子送到學校就萬事大吉了。殊不知,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家庭與學校共同擔負著對學生的教育責任。尤其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由于學生自主意識不夠完善,自律性較差,而學生在家庭中生活的時間比在學校生活的時間長。若家庭不擔負起教育的責任,很容易導致學生只在學校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而在家庭中就放任自流,這會降低教育效率和質量。因此,學校方面應強化家校共育理念,喚醒家長的共育意識。例如,學校可以通過制作宣傳海報,組建網絡群等方式,宣傳家校共育的必要性。同時,還應將因家長忽視培養學生,而導致學生出現叛逆行為的情況當作反面教材進行宣傳。也可以邀請共育能力強和共育能力弱的家長同時進行現身說法。通過這種直觀、形象的教育宣傳手段,喚醒家長的家校共育意識,讓家長能真正認識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相關學校要關注宣傳工作在家校共育上起到的效益和影響,積極展開各種宣傳活動。通過宣傳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小學生教育所產生的影響、家庭教育開展的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了解家庭教育主要應用的方法,讓家庭教育在實踐開展的過程中與學校教育形成良好的配合,整合教育資源,提高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進而提高家校共育的效益和影響。
三、師生共同制定行為規范以明確良好的學習習慣
養成教育既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也包括良好習慣的訓練。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長期正確地指導與訓練。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也提倡教師要掌握塑造和矯正學生行為的正確方法。在《正面管教》一書中,簡·尼爾森明確指出學生們更愿意遵從他們自己參與制定的規則,這能讓學生體驗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因此,教師在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時,與其親自告知學生上課或學習時應該怎么做,不如利用班會進行一次頭腦風暴——集體討論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哪些,讓學生們自己制定相應規范,教師則負責記錄,并對每位學生提出的學習規范進行集體表決,半數以上通過的則予以采納并附上提議者的姓名,將形成的終稿打印并粘貼在班級墻壁上,利用班會或課余時間讓學生熟悉每一項學習規范,認真執行并互相監督。通過這一方式,小學生能提出大部分良好的學習規范,如上課眼睛看老師,豎起耳朵認真聽講,坐直坐正,發言要舉手等等,而且他們很樂意遵從自己提出的學習規范,學習行為也有了明顯的改善。很多省市級優秀班主任在講座中也建議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過程中,要適度放手,讓學生自主制定行為規范,以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強化養成教育評價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僅能提高教育質量,對小學生也有積極的影響。未來應繼續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內容合理地分析,并且做出準確的評價。例如,小學生對生活、學習時間的安排往往會出現失衡的情況。此時,教師要先肯定小學生這樣安排時間的好處:有利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或者學習習慣。但是,過于偏重某一個方面,都會導致小學生在其他方面出現較多的問題,所以,學生應加強生活與學習時間的合理調整,尤其是在學習壓力大時,應懂得有效地放松,勞逸結合才是最好的成長方式。對于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評價,教師應充分指出學生的不足,同時也要給予正確的建議,指導學生在未來的學習、成長中得到較多的參考,促使小學生形成較強的自信心。
結束語
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小學教育的重中之重,不僅有利于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是確保其健康成長與終身發展的基礎。在現階段我國小學生教育中,教師應逐步完善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策略,使小學教育與時俱進,符合我國教育發展需求。本文主要是結合筆者個人的教育實踐經歷進行的研究與分析,今后的相關研究可通過走訪、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等開展相應的實證研究,以進一步增強研究的普適性與可信度。
參考文獻:
[1]黃艷梅,黃秋蓮,陸慧紅.促使小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J].清風,2021(22):10.
[2]寇學利.關于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探討[J].天津教育,2021(31):158-159.
[3]高世洋.小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方法研究[J].新課程,2021(3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