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紅梅
近年來,青海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著重打造特色化、綠色發展樣板城市,也是一直鼓勵年輕人創新實踐。青海是一個多民族文化聚集地,傳統文化更是源遠流長,燦爛多元,博大精深。在參觀文化博物館時有了一些思考,隨著時代發展及緊張的生活、學習、工作,人們漸漸疏遠和遺忘很多本土文化。此外,文物和歷史刻板的陳列方式也不利于有效傳播。為響應時代政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在當前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必須逐漸與新技術、新途徑、新產品進行結合并不斷創新,才能更好的弘揚與發展。如何結合現當代的一些技術手段,用更好的方式弘揚本土文化,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1.以電子智能為支撐
基于以上思考,認為可以通過電子智能手段支撐輔助實現本土文化的傳播。比如在博物館看到封存在玻璃窗內的文物,我們可以通過建模,模擬出電子實物,在觸控大屏幕上360度無死角端詳;再比如藏文化博物館中以一張照片來展示的“藏棋”游戲,可以將本土棋牌類游戲制作成電子游戲,供更多人可以利用起碎片時間對本土游戲文化進行學習了解和傳播;也可以在照片陳列旁邊放置電腦,和游客們進行游戲的交流互動,既改善了單調刻板的宣傳模式,又節省了傳播文化所需的人力、財力資源。還有,在文化的解讀上,并不是大部分人都有基礎了解,組團請導游在疫情大環境下并不是很合適,那么我們可以提前錄制好,通過掃碼免費解讀的形式,更好的傳播青海本土文化。筆者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帶學生做過很多相關的小游戲或者音視頻,效果較好,這些舉措能夠于無形中將本土文化滲入骨髓,適合當代人源遠流長的傳播、發展下去。
2.文創產品的挖掘重構
文創產品是伴隨著人類的造物活動而產生的其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當代很多本土設計師,可以對青海傳統文化精髓進行挖掘、整理、理解、解讀以及重構。提取文化元素的色彩、花紋、形態等等,結合時代特點、大眾審美需求等因素,開發功能性的商品。在功能性的商品中注入青海的人文內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價值,更是蘊含了精神文化的藝術與文化,使文化元素靈活生動的展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滿足人們基本使用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有利于人們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產生,也有利于文化的傳播和經濟的發展。筆者因為愛好經過多年的設計,將傳統文化和文創產品設計的融合,效果較好。中國歷史悠久,青海多民族傳統文化更是源遠流長,燦爛多元,博大精深,對于文創產品設計而言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可以創造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創新產品。
3.文化產業鏈可持續發展
發展民族文化產業是民族地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徑。有助推經濟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傳承文化遺產的基本功能。有人說發展青海的土豆、牛羊肉、奶等土特產可以,也有人說發展青繡藏繡、手工鞋墊等鄉村文化產品可以。這些的確需要有,但這些特產或者文化商品在產業中占比很小。其實重要的是樹立特色物產資源利用的理念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要將文化與產業交融,以發展特色物產資源利用、加工、制造的產業為主,形成特色物產資源利用、加工、制造的產業。比如日本利用茶文化,開發出各種烘焙和糖果食品、沖調品和飲品、各種低度和高度酒,甚至還有茶面條、茶包子、茶餃子等,以及多種以茶為原料的化妝品、護膚品、洗滌用品等各類產品。這一些列的產業商品既能在資源原產地銷售,又能銷往全國,擴散到各地,成為大眾廣泛喜愛。發掘維護民族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培育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中堅力量,探索民族文化產業經營的有效模式,實現民族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協調發展。
4.總結
經過思考與規劃,以及多年的實踐經驗,希望讓更多的人了解青海本土少數民族文化,實現扎實、落地、可持續的傳統文化保護;同時,我也了解、學習了各民族的文化,今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努力投身到促進全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為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強國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