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曉紅
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形成能力,培養習慣的重要載體,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是數年來義務教育階段的頑疾。如何在雙減背景下通過優化作業設計,提高教學質量,是當前教師必須重要要重視的問題,告別傳統的“抄,背,寫”的固話形式,以有趣味性,分層次,個性化,體驗性,操作性的開放性作業,把學生從被動的機械練習中解放出來。激勵學生將學到的書本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從而實現知識的融匯貫通和能力的自主發展。最大限度減輕學生負擔,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一、作業的層次化布置。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賴與興趣。”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分層作業,也必然要以調動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
因此根據學生學習能力以及作業完成質量,將學生作業分布每三個層次分別是基礎性作業,拓展性作業和選擇性作業。學習能力弱的完成基礎性作業,學習能力較強且學習積極的學生,可選擇沒掌握透徹或者熟練的內容結伴互學。優秀學生則可以完成一些拓展性作業:
如學習了六下第一單元的《古詩三首》后,根據學習能力的差異,A層次的學生可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并能大致理解詩的意思。B層次的學生可以在A層次的基礎上,說說詩的大意,并再積累兩首描寫傳統節日或習俗的詩。C層次的學生可以在B層次的基礎上,根據詩的意境,把其中一首詩改寫成一篇現代文。
如學習《那個星期天》時,我是這樣分類布置作業的。C等學生只負責能學會本課的生字和詞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B等學生讀完課文,不但要能口頭敘述文章的主要內容,而且還要能在課文中勾畫出描寫“我”心情的語句,會在書上做簡單的批注。A等學生則是熟讀課文后,了解“我”心情變化的過程,能體會課文對人物內心、動作、周圍環境的細致描寫,感受細致真摯的情感。還要會比較本課與《匆匆》在情感表達方式上的異同。
這里ABC層次的分層,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隨時調整,實現因材施教,動態分層,讓每一名學生在現有基礎上有所提升。
二、作業的科學化布置
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并不同于數理化那樣有規律,語文的學習需要不斷積累,要依靠領悟能力,語言組織能力,文字功底能力等。這些需要通過日常積累并無規律可循,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需要教師依據教學目標進行科學化設計管理。比如:
1、探究性作業,比如在學習《宇宙生命之謎》這篇課文的時候,學生會抓住這幾個問題去閱讀。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是否也有生命存在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此時教師就應該抓住時機,把學生們 分成幾個小組合作學習,要求他們團結協作,相互交流,各自所查找到的資料,共同探究學習。
2、實踐性作業,通過一些實際的動手操作,至于多樣的日常生活場景和實踐勞動中,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任務中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感受語文與生活的密切關系,而實踐性作業是非常廣泛的作業,比如
(1)學生的身心健康作業。要求學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時間,勞逸結合,經常鍛煉。經常和父母或者知心朋友談心。
(2)學生的生活自理作業,比如可以經常在家做做家務。
(3)學生的社會活動作業,比如參觀烈士陵園,科技館,博物館等。
(4)學生的藝術作業,比如上《竹節人》這篇課文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個竹節人,體驗玩竹節人的樂趣,上完《月光曲》這篇課文后,可以讓學生去聽一聽自己喜歡的音樂,展開想象。把聯想到的情景寫下來。
三、作業的自主化布置
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樣更有利于追求作業的有效性。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基礎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習慣不同、興趣不同的個體。所以作業的布置一定要面向全體,要關注人的差異,有彈性的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供合適的學習方式。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實際情況設計和選擇作業。基礎差的學生可以選擇做一些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的作業,優秀的學生可以做難度較大的練習。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學生產生自卑心理,避免他們的學習興趣被消損。當學生能自主、積極的完成不同程度、不同習題的作業時,他們就再也不會感覺到學習的無奈和負重。當然,在學生設計自主性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指導,教給學生設計作業的基本知識。對學生設計的富有創造性的作業要加以評析和表揚。
如學習了五下《軍神》一課,同學們都被劉伯承“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不惜承受巨大痛苦”的精神所深深感動,在學生沉浸在課堂氛圍,無比震撼中的時候,我借機引導學生:“今天老師請你自己給自己布置作業,你想設計一份什么作業呢?”同學們有的說要分角色朗讀表演,有的說要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有的說要去讀關于劉伯承別的故事……
在學習了六上《只有一個地球》一文后,同樣讓學生自己設計作業。有的學生說,這篇課文很適合朗誦,打算選一段音樂,進行配樂朗誦,到時候在全班表演;有的學生說,打算再多去找點相應的資料,寫一份保護地球的倡議書;有的學生說,打算寫幾條保護地球或珍惜資源的公益廣告……
這樣的作業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心靈,面向了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喜悅。面對自己設計的作業,他們作業時自主性更強,興趣更濃,作業質量也更高。
四、作業的趣味化布置
作業要符合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作業相比玩需要動手,勞心,真是一件讓學生很煩惱的事情。從情緒上講,做作業是一件被動的事情,不僅被動,而且有負擔。學生做作業還要及時上交,做到不好還要被老師批評。
作業如果是一件能滿足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事情,如果能讓學生體驗到成長的趣味會怎么樣?
有學者說學校該做,而且只有做這兩件事。打開經驗世界和發展抽象能力,如果說學校教育還有第三件事該做。那么這第三件事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去創造,去互動,去幻想。去嘗試錯誤,去表達自己,去做各種創作,編舞。讓他們自由地運用時間與空間。因此小學生的作業要內容豐富,形式有趣。
作業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消化吸收課上所學知識,理清學習思路,但教師不能僅滿足于這個角度的目標。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通過作業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思考的熱情,加強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最終使學生形成愛上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這才是教育工作者希望看到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