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蓉,余 倩
機械通氣是救治危重癥病人的主要手段,據報道,約有40%的重癥監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病人需接受機械通氣治療,其中至少30%病人需長時間的機械通氣治療[1]。同時因長期制動臥床,往往會加重ICU機械通氣病人心理、生理并發癥,如神經肌肉功能障礙、呼吸機相關肺炎等,降低ICU機械通氣病人的生活質量,不利于病人的預后[2]。因此,對ICU機械通氣病人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減少相關并發癥發生十分必要?,F階段,臨床對于ICU機械通氣病人的干預多以病人為中心,多學科團隊綜合制定和執行鎮靜干預方案,可有效減少譫妄、躁動等并發癥發生,提高ICU機械通氣效果[3]。但有研究指出,多學科醫療團隊制定和執行鎮靜方案可縮短ICU機械通氣病人的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及減少費用,但因工作制度的原因,醫生與藥劑師難以24 h在床旁輔助藥物的調節與監控,難以有效實施[4]。護士主導下的干預方案是護士通過綜合評估病人的狀況,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達到縮短機械通氣和ICU住院時間目的的高效管理模式。有研究采用護士主導的呼吸康復可有效縮短ICU機械通氣病人的撤機時間[5]。基于此,本研究將觀察護士主導下的干預策略在ICU機械通氣病人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審核本研究方案并批準實施。選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醫院收治的80例ICU機械通氣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預計ICU機械通氣時間≥48h;生命體征平穩;年齡≥18歲;具備早期活動指證[6]。排除標準:存在四肢活動障礙;外院機械通氣時間≥48 h轉入本院;合并精神疾?。淮嬖诼犃驼J知功能障礙;嚴重神經系統損傷或昏迷;神經肌肉疾病。病人家屬均知曉本研究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按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人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36~73(54.37±5.22)歲;經口氣管插管35例,氣管切開5例;疾病類型:手術后9例,呼吸衰竭11例,感染性休克20例。觀察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33~72(55.02±5.31)歲;經口氣管插管33例,氣管切開7例;疾病類型:手術后10例,呼吸衰竭12例,感染性休克18例。兩組病人年齡、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干預,包括異丙酚、右美托咪定等阿片類藥物鎮痛,保證病人的睡眠和休息質量,按時翻身、叩背,保持引流管通暢,及時檢查呼吸機與氣管插管管道,鼓勵家屬探視,加強病人的心理支持,并常規進行四肢功能鍛煉,每天2次,每次15~20 min。
1.2.2 觀察組 在常規干預基礎上實施護士主導下的干預。
1.2.2.1 組建干預小組 成員包括1名ICU主任、5名護士、3名醫生、1名營養師、1名藥劑師及2名康復治療師,組長為護士長,制定多學科合作相關管理制度;病人入室24 h內,ICU護理團隊對病人進行整體評估,在24~48 h,護士和醫生評估病人疼痛、血流動力學情況,制定活動、鎮痛方案;護士監測并記錄所有病人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指標,通過以上指標評估判定ICU機械通氣病人早期活動指證。早期活動指證評估具體標準:①心率50~120/min;②收縮壓90~18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張壓不超過110 mmHg,平均動脈壓在65~110 mmHg;③呼吸頻率不超過25/min;④血氧飽和度大于90%;⑤多巴胺低于10 mg/min。醫生和護士共同全面評估病人,醫生對護士遇到的問題進行一一解答,早期活動方案的實施由康復治療師協助護士,對關鍵環節強化指導,如下床行走、床旁坐位及床上被動活動等,每2周康復治療師培訓并考核1次護士早期活動方案實施情況,保證護士的實施質量;營養師評估病人的營養狀況,結合病人的運動情況制定適宜的喂養途徑及營養配方;根據病人病情,藥劑師配合醫生調整用藥,組長負責溝通協調,ICU主任評估和把控病人整體狀況。
1.2.2.2 以護士為主導的干預方案 遵循最佳證據結合科室情況,以四級康復為基礎,制定以護士為主導的干預方案。①一級方案:以護士為主導,對病人進行肢體擺放,每2 h協助病人改變體位,根據情況對病人的坐位擺放進行調整,坐位時每天為病人叩背2次,每次30 min,每側肺部各15 min。②二級方案:輔助病人被動運動,主要針對病人的四肢,每次20 min,每天2次,若下肢肌力>3級病人可進行床旁腳踏車運動,以病人耐受為度。③三級方案:在二級方案的基礎上由坐位過渡到床邊坐位,下肢懸空,進行被動訓練,在護士的主導下完成,必要時輔以康復治療師。④四級方案:在三級方案的基礎上病人可下床活動,按照病人的耐受度護士進行床旁原地踏步訓練,以病人的耐受為度,每天1次,囑咐病人進行拉拉鏈、扣紐扣、串珠子等精細活動,每次15~20 min,每天2次,指導病人進行獨立梳頭、洗臉、修飾、穿衣等日常生活活動,下床活動期間關注病人的病情變化,由護士和康復治療師共同完成。
1.2.2.3 實施方案 康復治療師對護士現場指導和情景模擬培訓包括方法、操作注意事項及動作要領,考核合格護士進入干預小組,以實際案例為模型,科室每月聯合演練,評價護士的干預效果,針對問題進行討論和改進。病人康復活動過程中若符合早期活動中止指證[6]應停止活動。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指標:統計兩組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整體住院時間。②呼吸肌力:干預前、干預后比較兩組病人呼吸肌肌力變化情況,采用美國LISTED公司生產的BICORE呼吸生理測量儀測定最大吸氣壓(MIP)、最大呼氣壓(MEP)。③并發癥:統計兩組ICU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呼吸機相關肺炎(參照美國感染監測系統[7]指定標準評估病人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情況)、下肢深靜脈血栓(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判斷)、譫妄(采用ICU譫妄評估)。


表1 兩組病人ICU住院時間、整體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比較 單位:d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呼吸肌力比較 單位:cmH2O

表3 兩組病人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機械通氣病人是ICU病人常用的通氣方式,可保證病人呼吸、氧合,但因長期的機械通氣可導致部分病人會發生譫妄、呼吸機相關肺炎等,對病人的生活質量及預后造成嚴重的影響[8]。因此,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減少ICU機械通氣病人并發癥發生,對改善病人的預后十分必要。現階段,ICU機械通氣多采取多學科聯合管理模式對病人進行綜合性干預,但醫生、藥劑師等無法24 h為ICU機械通氣病人提供監護和指導,同時醫生、藥劑師等與ICU機械通氣病人及家屬的接觸較少,無法建立有效的信任關系,不利于干預措施的擬定[9-10]。
3.1 護士主導下的干預方案對ICU機械通氣病人臨床指標的影響 護士是接觸病人最多的群體,可深入了解病人的護理、治療及家庭社會關系,易與病人及家屬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士主導下的干預方案是護士根據評估病人的全身狀況,調整藥物用量、制定相關訓練方案,以達到減少并發癥發生、促進病人康復的目的[11-12]。由此,說明護士主導下的干預策略或可在ICU機械通氣病人的護理中獲益。研究指出,ICU機械通氣病人因長期制動,出現機體功能受損、身體虛弱等,促使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不利于早期出院及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整體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說明護士主導下的干預方案可有效縮短ICU機械通氣病人的住院時間,促進病人康復。究其原因:護士主導下的干預方案通過對ICU機械通氣病人的通氣功能進行改善,且在干預過程中醫四級康復為基礎,循序漸進訓練病人的四肢,有效提高外周和中心血液灌注,促進病人的肌肉新陳代謝,恢復意識,促進病人康復[13]。
3.2 護士主導下的干預方案對ICU機械通氣病人呼吸肌力的影響 ICU機械通氣病人因長期肺過度膨脹,膈肌功能降低,膈平面逐漸平坦,減弱膈肌活動度,降低收縮效率,繼而導致ICU機械通氣病人的呼吸肌力降低,加重ICU機械通氣病人的病情[14]。MIP、MEP是臨床常用于評估呼吸肌力功能的指標,檢測ICU機械通氣病人干預前后的MIP、MEP有助于判斷呼吸肌力損傷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病人MIP、MEP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說明護士主導下的干預策略可有效減輕對ICU機械通氣病人的呼吸肌力損傷。究其原因:護士主導下的干預策略,通過對病人的身體狀況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循序漸進地為病人制定早期活動方案,根據病人的耐受情況,加強病人日間活動量,有效提高呼吸肌的膈肌能力,維持正常肺通氣及保護肺功能,改善病人的通氣功能,縮短機械通氣時間,減少因機械通氣對ICU機械通氣病人的呼吸肌力影響[15-16]。
3.3 護士主導下的干預方案對ICU機械通氣病人的安全性 并發癥可增加ICU機械通氣病人住院時間及病死風險,其中下肢深靜脈血栓是ICU機械通氣病人常見并發癥,可引發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譫妄不僅可延長病人的機械通氣時間、增加住院費用,甚至引起嚴重的認知障礙[17-18]。呼吸機相關肺炎是ICU機械通氣病人嚴重并發癥,研究指出,ICU病人呼吸機相關肺炎病死率可高達20%~75%[1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護士主導下的干預方案可有效減少ICU機械通氣病人并發癥的發生。究其原因:護士主導下的干預方案通過增加病人的主動運動,有效改善病人肺的順應性和氣體交換,有效減少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生,同時早期運動可增強內源性纖溶酶活性,促進血栓溶解,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風險[20];此外,護士主導下的干預方案通過作業治療激發病人主動參與意識,通過扣紐扣及串珠子等精細活動,增強病人的專注力,降低譫妄發生風險[21]。
綜上所述,護士主導下的護理干預可減輕ICU機械通氣病人的呼吸肌力損傷,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病人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