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時報在線5月11日文章,原題:富國正在瓜分太空及其財富 衛星不但幫助互聯網和電視運行,還是全球定位系統(GPS)的核心。衛星使現代天氣預報成為可能,幫助科學界跟蹤環境變化,并在現代軍事技術中扮演重要角色。那些沒有自己衛星提供此類服務的國家,只能依賴其他國家。對那些希望發展本國衛星基礎設施的國家來說,隨著太空越來越“星滿為患”,選擇空間日益萎縮。就衛星的使用來說,不平等已逐漸顯現。
由于近年來衛星技術的快速商業化、小型化且成本驟降,更多國家從太空中獲益疽然而,在環地軌道能夠“停放”衛星的地方只有那么多,并正被迅速填滿。最好的停放點位于地球赤道上空的地球靜止軌道上,那里距離赤道3.58萬公里。但這條軌道上僅有1800個衛星軌位,而且截至2022年2月,其中541個軌位已被占據,一些國家和私營公司則掌握了大部分未被占用的位置。倘若某個新興航天國家想把一顆氣象衛星發射到大西洋上空某個已經有主的軌位,那么該國要么選擇一個相對不理想的位置"要么從已占據該軌位的國家那里購買服務。
近地軌道位于地球表面上空約1600公里。盡管這里并非通信衛星的理想場所,但如果多個衛星共同工作以組成一個星群,近地軌道也能用于通信領域。SpaceX和藍色起源等公司都在開展此類項目,計劃在未來幾年將數千顆衛星送入近地軌道。按照當前速度,太空主要玩家正迅速占據上述軌道,從而有可能壟斷獲取重要衛星資源的通道。
太空的未來或將成為一場淘金熱。小行星坐擁規模驚人的寶貴礦物和金屬。今年晚些時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發探測器,以探索一顆被命名為“16靈神星”的小行星,科學家估計上面鐵含量的價值是一個天文數字。開采如此龐大的資源并將它們運到地球,將極大地促進相關航天國家的經濟增長。
另外一種,非常寶貴的太空資源是氨-3科學家認為它可被用于核聚變且不產生任何放射性廢料。盡管氨-3在成為一種可行能源前仍有相當多的技術障礙,然而一旦可行,那么月球和太陽系其他地方存在的氨-3可以滿足地球數百年的能源需求。如果航天強國開發出開采和使用氨-3的技術,并且選擇不與其他國家分享好處,就有可能導致持久的不平等。
眼下,太空大國正制定資源開采規范。其中的一個風險是,競爭將驅動相關決定導致破壞空間環境和利益沖突,而非關注對地球上每個人最有利的事。1967年的《外層空間條約》稱,太空應被用于“為所有國家謀取利益”。如今形成的政策將決定未來是否會如此。▲(作者西奧多拉-奧格登,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2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