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國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也越發密切,為更好的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足,與各國進行友好的文化交流,中國必須面向世界進行中華文化宣傳。英文作為世界上使用率最高的語言,進行中華文化的英文翻譯是重要,巴蜀地區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產生了許多杰出的文學作品,在我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學地位,巴蜀文化極具地方特色,進行巴蜀文化英文翻譯研究有利于促進巴蜀文化走出中國,走向全世界。通過研究發現,在進行巴蜀文化英文翻譯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翻譯與原名不一致,標注不清楚,翻譯錯誤等問題,尤其是在涉及到巴蜀特色文化,英文翻譯很難準確表達其內涵。為此,需要采取一些手段,改善巴蜀文化翻譯現狀,提高翻譯質量。
關鍵詞:巴蜀文化;英文翻譯;規范化研究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中國在與不同的國家進行交往過程中,翻譯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翻譯,將中華文化用英文進行表達,有助于增進外國人對于中華文化的理解,降低他們對中國文化認知的難度,從而促進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的傳播,巴蜀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規范的英文翻譯對于促進巴蜀文化走出中國,走向全世界具有重要作用。進行巴蜀文化英文翻譯規范化研究,有助于促進其在世界范圍內流通,增進巴蜀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一、巴蜀文化英文翻譯現狀
巴蜀文化體現了腳踏實地、愛國敬業、和諧友善的價值觀念。巴蜀文化獨具地方特色的,是中華文化中獨具特色的部分,擁有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就目前情況而言,學界對于巴蜀文化英文翻譯規范化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在中國知網上幾乎搜索不到與“巴蜀文化英文規范化研究”相關的論文期刊。在進行巴蜀文化英文翻譯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以巴蜀文化遺址出土文物相關介紹為例,在巴蜀地區的文化館,出土文物對外宣傳的主要資料是文本介紹,部分有英文翻譯,其中,涉及到巴蜀文化相關的翻譯,僅限于出土文物的中文展牌包括文物名稱,年代,發掘地,收藏單位,至于別的信息,并沒有通過英文翻譯來進行展示,在這些展牌信息英文翻譯中也存在許多大大小小的問題,如:拼寫錯誤、英文譯名與中文名稱不一致、專有名詞大小寫混亂等問題。
(一).拼寫錯亂
1.拼寫錯誤
由于文化展覽館中,工作人員的英文水平非常有限,再加上領導人員對于英文翻譯規范化不重視,相應的要求也就相對較低,所以,在文物展牌上的英文翻譯經常會出現拼寫錯誤等問題。例如,文物出土地“達川區仙鶴路新達水泵廠出土”在翻譯中將unearthed錯誤拼寫為 ?Unearthened。此外,還有“墓”的英文正確拼寫為tomb,但是在“達川區南外鎮三里坪4號墓出土”拼寫過程中,將“墓”錯誤拼寫為“Tom”等。在巴蜀文化英文翻譯過程中,這類拼寫錯誤問題屢見不鮮,為促進巴蜀文化更好地走出中國,走向全世界,急需要推進巴蜀文化英文翻譯規范化研究。
2.大小寫不規范
在英文拼寫過程中,非常注重大小寫規范問題,但是在巴蜀文化展覽館中的文物展牌上,經常會出現英文翻譯大小寫不規范的問題,例如:在英文翻譯中,對于專有名詞拼寫首字母,必須要大寫,但是在展館中,將文物“銅矛”譯為Bronze spear,這是不符合英文使用規范的,需要將首字母改為大寫Spear。文物“平底陶罐”在翻譯過程中存在bottom小寫的問題,需要將此改為大寫,即Bottom,英文大小寫不規范的問題,也在展示牌信息英文翻譯中出現頻率極高,這對于巴蜀文化英文規范化翻譯具有很大的阻礙作用,為促進巴蜀文化面向全世界發展,必須要對這些問題加以重視和改正。
(二).中文名稱與英文譯名不一致
在博物館中,英譯本存在許多翻譯錯誤的問題,比如對于專有名詞逐字翻譯,不會結合文物具體情況進行考慮等問題,工作人員想當然的進行翻譯,沒有結合具體情況去查詢驗證,出現嚴重的翻譯錯誤問題。此外,還存在標點符號使用錯誤,甚至是個別中文語音錯誤問題。英文展牌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博物館的形象,展牌中的英文信息錯誤會直接影響參觀者的相關信息接收,會對參觀人員形成誤導,從而影響巴蜀文化的對外傳播。
根據以上的巴蜀文化館中存在的英文翻譯不規范的問題可以看出,當前巴蜀文化英文翻譯規范化有待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翻譯不規范的問題是由翻譯人員自身的職業素養相對較低導致的,再加上工作人員對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態度不端正,在英文翻譯工作中難免會錯誤頻頻。為促進巴蜀文化對外宣傳,需要進一步提升翻譯文本質量。對外宣傳翻譯對促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作用,為促進巴蜀文化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推廣,在國際上確立良好的形象,必須要提高對外宣傳質量。通過提高巴蜀文化英文翻譯質量,使得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民眾對于巴蜀文化形成正確的認知,準確理解巴蜀文化的獨特內涵,促進巴蜀文化的保存、傳承和發揚。
二、生態翻譯學
生態翻譯學是在適應選擇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將翻譯與生態進行結合的一門學科,在生態翻譯學領域下的翻譯工作是以生態學為基礎進行的,要求必須要準確生動的反映當地生態和文化特征,通過提高翻譯人員的生態學相關知識,進而提升其翻譯能力,使得翻譯成為文化宣傳的一種工具。在2001年,胡根生教授就提到,生態翻譯學不同于普通的翻譯學,它是運用生態理論從生態學的角度對于翻譯進行整體研究的跨學科理論,在進行翻譯活動時,充分融合相關的生態學思想理念,以全新的視角對語言翻譯的基本過程,基本原則,基本方法和翻譯質量評價標準進行闡述與分析,在2014年,蘇良書認為,要把翻譯活動放到整個生態環境中去,強調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與譯者的中心作用,徐燕杰在2021年,談到從生態系統出發,生態翻譯學通過三大理論闡述了翻譯人員與翻譯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翻譯人員在翻譯活動中的重要地位。
從以上學者的角度來看,生態翻譯就是通過分析被翻譯內容的內部生態結構來進行翻譯,在翻譯的過程中,遵循被翻譯內容原有的內部生態結構,運用另一種語言表現出來,所以,生態翻譯必定會帶有被翻譯內容的自身特色。在生態翻譯理論視角下,語言翻譯的本質是翻譯人員充分了解被翻譯語言的文化特色,并且對其獨特之處進行深入分析,掌握其運用語境與方式,對被翻譯的語言內容和語言文本進行適應性選擇,進而多次反復地進行。
生態翻譯學理論全面系統地揭示了翻譯事業選擇論,針對具體化語言翻譯文本所具備的解釋性功能,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語言翻譯的基本過程
在生態翻譯的基本過程是以翻譯人員的個人想法進行行為的選擇,再通過其適應性行為進行循環反復的過程,其中,翻譯人員所具備的本能集中體現在適應性行為和選擇性行為兩個方面。
(二).語言翻譯的基本方法
在進行生態翻譯過程中,涉及到三維轉換,語言維的轉換是指翻譯人員根據語言形式進行適應的行為選擇轉換環節,文化維轉換是指翻譯人員充分認識到被翻譯語言和翻譯語言兩種語言的內在生態理論基礎,兩種語言的文化內涵之間的傳承關系。文化維轉換是指翻譯人員充分認識到翻譯語言與被翻譯語言都能準確的理解,認識到兩者之間的差異與共同之處,對兩者差異的內涵進行深入挖掘,找出并且重視內部構造存在的差異,例如“鼻塌嘴歪”在巴蜀方言中意為“疲憊不堪的樣子”,所以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僅僅是依據其字面意思理解為“五官不端正”。在文化維轉換過程中,為確保翻譯的準確性,要避免從翻譯語言入手去推進翻譯工作的開展。交際維轉換要求翻譯人員要對翻譯語言與被翻譯語言加以關注,了解被翻譯語言的交際使用環境,例如“狗頭狗腦”在巴蜀方言中意為“非常吝嗇”,多用于調侃的語境中,所以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僅僅是依據其字面意思理解為“長的像狗”,淺顯的認為這是侮辱別人。在交際維轉換層面,對翻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僅僅是對其中的語言意義進行翻譯,也要結合當地文化特色,深入理解其適用的語言環境。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對這一內容進行呈現。要注意將交際維轉換作為翻譯工作開展的重點對象,從宏觀視角展開闡釋分析,三維轉換過程均發生在翻譯實際操作層面之上,其能夠針對翻譯活動參與者具體執行的語言,翻譯過程發揮指導支持作用
(三).語言翻譯的基本原則
語言翻譯過程中包含多維度選擇性適應原則及適應性選擇原則。多維度選擇性適應原則是指在翻譯過程中翻譯人員要結合語言的使用環境、讀者的閱讀體驗、文化特征等多種方面進行。在翻譯過程中要對語言形式加以選擇,從而使之適應翻譯語言環境。
(四).語言翻譯質量評價標準
在進行語言翻譯質量評價過程中,要關注語言多維轉換程度方面,讀者反饋方面以及翻譯活動。生態翻譯學主要由以下內涵,分別是:第一點,塑造新的翻譯生態,要以當前的翻譯環境為出發點。生態翻譯學是在翻譯過程中既保留原有的翻譯理論,也要將新的翻譯理論進行融合,從而使得翻譯工作與時代發展相統一。在開展生態翻譯學新形式的過程中,必須要選擇和采取更加適合的翻譯策略。尤其是在進行中國特色文化對外宣傳翻譯過程中,要綜合考慮不同維度的需求,翻譯時不僅要注意到語言本身內容,語言適合的交際應用環境以及可能被運用到的環境特征,還要注意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同一語言內容的理解差異,從而使得翻譯內容更具實用性,提高翻譯實踐工作的可信度。進而能夠體現對外宣傳材料,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讀者的廣泛適用性,從而彰顯翻譯素材文化理念,促進文化傳播與發揚。其次,在生態翻譯學背景下,要不斷的創新理論研究體系,翻譯人員進行素材翻譯時,要注重保留被翻譯內容的文化特色。要達到這一翻譯目標,翻譯人員在進行翻譯工作時,必須要充分了解,被翻譯材料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與文化底蘊,根據其特色,采取適應的措施,開展翻譯工作,從而增強被翻譯內容的適用性。最后,在翻譯過程中必須要做到以翻譯人員為核心,生態翻譯學是以翻譯實踐要求為基礎開展的,翻譯人員必須要提高自身的語言應用能力,加強語言實踐應用的學習與培養,在翻譯過程中,對于修飾語言的選取,必須要結合素材本身特征,修飾語能夠很好的適應素材內容,而不顯得突兀。翻譯人員也必須,具有全局觀念,從整體出發,對翻譯內容的文化內涵進行把控,注重翻譯語言、句型、詞匯使用的準確性,保證翻譯內容的。生態翻譯,學委翻譯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只有將翻譯人員與翻譯素材,翻譯方法放置在合適的位置,才能促進翻譯工作靈活順利開展。
三、巴蜀文化對外宣傳翻譯啟示
(一).準確傳遞特色文化信息
巴蜀地區開展對外宣傳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傳遞地方特色文化,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從而實現促進當地文化保存、傳承,和發揚的目的。因此,巴蜀文化英文翻譯要提高在翻譯過程中運用詞匯、句法的準確性,使得巴蜀文化對外宣傳更加生動準確,進而提升翻譯質量,以適應當前社會文化交流的需要。進而滿足不同思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讀者的閱讀需要,促進巴蜀文化在世界范圍的推廣。
(二).統一翻譯名稱
在當地特色文化翻譯過程中,難免會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就體現了音譯和直譯的矛盾,例如,在進行巴蜀茶文化宣傳過程中,對于“龍井茶”的翻譯,有的譯本為Dragon Well Tea,也有的譯本翻譯為Lung Ching tea,這便是運用直譯和音譯進行翻譯的差別。如果讀者同時遇到同一種茶的這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難免會陷入混亂之中。為此,在翻譯過程中,可以通過將兩種翻譯方法進行結合表達,比如在翻譯龍井茶的時候,可以表達為:龍井茶Dragon Well Tea(Lung Ching tea)的翻譯方式。
四、小結
生態翻譯學對傳統的翻譯方式進行創新,是一種更為高效合理的翻譯方式。巴蜀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化底蘊和內涵,生態翻譯有利于促進巴蜀文化翻譯規范化,對于促進巴蜀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春慧,生態翻譯學視角下巴蜀茶文化外宣翻譯研究[J].今古文創,2022(10)
[2].周楠.吳俐霓,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英譯研究——以重慶武隆非遺外宣英譯為例[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30(1):49-56
[3].魏怡泠.李立平,生態翻譯學“三維轉換”視角下《紅高粱家族》的翻譯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6(3):73-76
[4].勵唯璐.張婉怡,生態翻譯學視域下譯者主體性研究——以《蒹葭》兩英譯本為例[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20(21:6-8)
[5].何曉花,生態翻譯學視域下中國古典詩詞譯介研究——以羅郁正漢詩英譯為例[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6(3):52-56
[作者簡介]楊坤倫(1972.09-),男,漢,重慶南川人,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跨文化交際。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社會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巴蜀文化對外傳播研究”專項:巴蜀文化英文生態翻譯規范化研究(編號:SC21BS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