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
摘 要:21世紀前期是我國老年人口迅猛增長的時期,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結合每年上漲的養老金給社?;饚砭薮髩毫?。目前,我國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在養老保險體系中占比過大,第二支柱企業年金覆蓋面有限,作為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制度還未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僅在有限的范圍內進行試點,但試點結果并不理想。本文通過探討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在試點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并結合西方養老保險體系建設,旨在對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提供相應的思考與經驗借鑒。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個人養老金制度;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保險;西方養老保險體系
中圖分類號:F8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2)05(b)--03
“十四五”規劃提出,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提高企業年金覆蓋率、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意味著我國的養老保險體系將進一步走向完善。當前,稅收遞延型商業保險在公平性、流程設計、產品選擇等方面都存在若干問題。人社部介紹,總的考慮是建立以賬戶制為基礎,個人自愿參加,國家財政從稅收上給予支持,資金形成市場化投資運營的個人養老金制度。2018年4月,我國五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開啟了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試點。美國養老保險體系是世界上較為完備發達的養老保險體系,其401K計劃和IRA養老保險制度,對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因此予以展開導論。通過借鑒國際實踐,總結國內的試點經驗對我國即將建立的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提出相應建議。
1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缺失
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為25388萬,占比18.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7603萬,占比12.6%。經預測,我國在2021年后未來的10年間,將會迎來人口規模的大幅增長,老年人口數量將會相繼超過3億~4億大關,年均增加老齡人口數超800萬。面對規模空前的老齡人口增長,覆蓋率超過80%的基本養老保險壓力空前。目前,黑龍江、吉林、遼寧、四川、安徽等11個省份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養老金缺口,未來養老金缺口還將呈現擴大趨勢?;诖耍诘诙е髽I年金覆蓋率不到10%的形勢下,建立完備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已迫在眉睫。
世界銀行于1994年提出三支柱養老保險發展模式:第一支柱為現收現付制的由企業和雇員共同繳納的基礎養老金制度。第二支柱為強制性的、基金積累制的私營養老金。第三支柱為自愿參加的個人儲蓄。2018年5月1日,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實施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由此開始了對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的探索。我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是以賬戶制為基礎,個人自愿參加,向個人專門賬戶繳費并享受政府稅收財政政策補貼,個人可對資金形成市場化投資運作,旨在增加個人養老儲蓄的制度安排,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建立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鼓勵,政府通過稅收財政政策的支持及對養老金融市場的規范等,真正激發各主體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參與,使廣大人民群眾受益。同時,由于國家通過財政給予稅收優惠,這就與購買傳統商業養老保險行為相區分。第二,個人養老金制度是補充我國基本養老金、企職業年金為目的,旨在增強個人養老儲蓄,使老年生活更為美好的養老保障制度,雖然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也要進行市場化運作,購買相應的養老金融產品,但要與金融市場其他以盈利為目的的活動相區分。第三,與現收現付制的基本養老保險不同,個人養老金制度是賬戶制的完全積累模式,賬戶歸屬個人,由個人進行管理。因此,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屬于個人自愿參加,不具有強制性。
2 我國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過程存在的問題
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是指投保人在稅前列支保費,在領取保險金時再按一定比例繳納稅款的制度設計。截至2020年4月底,我國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累計實現保費收入3億元,參保人數4.76萬。由資金數額和參保人數來看,政策實施情況不容樂觀,試點過程存在一些問題。
2.1 政策不能惠及試點地區所有群眾
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針對的主體主要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取得工資薪金、連續性勞務報酬所得的個人,這部分主要針對的是城鎮職工。第二部分為個體工商戶、對企事業單位承包承租的個體工商戶業主、個人獨資企業投資者、合伙企業自然人合伙人承包承租經營者。由此可見,在這兩部分群體中,城鄉居民、自由職業者、失業人員被排除在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之外。其中,占人口大多數、養老保障需求迫切的城鄉居民卻被排除在參保的政策范圍之外,由于政策不能惠及試點地區的所有群眾,導致政策受眾大大減少,參與人數不足,試點效果不佳。
2.2 稅收優惠政策偏向中高收入群體
就取得工資薪金、連續性勞務報酬的個人來說,繳納的保費準予在申報扣除當月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限額據實扣除,扣除限額按月工資薪金、連續性勞務報酬收入的6%和1000元孰低辦來確定。但我國個人所得稅屬于累進稅率,當繳納保費的個人應稅所得小于5000元時,意味著稅收優惠政策參保人不能享受,而當個人的應稅所得超過5000元時,保費收入才能在應稅所得中扣除,但保費并不能全額扣除,僅能按一定比例進行扣除。在最后保險金的支付環節,政府需要向參保人收取商業養老金金額的7.5%,在這個環節中,應稅所得額少于5000元的群體實際上沒有享受到稅收優惠,卻在最后的領取保險金收入時要繳納本金及收益7.5%的稅收,政策實際上更利于中高收入人群。
2.3 政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存在困難
第一,繳費主體主要通過其所在單位進行所得稅的繳納,而保險費的扣除主要由單位進行,個人需要在中國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建立的信息平臺上進行登記,取得繳費憑證后再把憑證交給所在單位,單位進行稅前扣除,扣稅過程的復雜性使得參保人因流程繁瑣而不愿參加。第二,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由保險公司開發,產品以穩健性為主,類型單一,個人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可按月或年領取養老金,領取期限原則上為終身或不少于15年。個人身故、發生保險合同約定的全殘或罹患重大疾病的可一次性取出。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收益吸引力不足,加上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成為政策執行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原因之一。
3 美國401K計劃和個人退休賬戶的做法與經驗
美國的養老體系具有三大支柱,第二支柱401K計劃、第三支柱IRA占據了美國社保體系的重要部分。其中,401K計劃屬于美國企業年金,雖然繳費主體為個人和企業,但401K計劃在實踐過程中的一些具體做法對建立我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此,將401K計劃和IRA納入討論范圍,以期對我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提出相關建議。
3.1 美國401K計劃
401K,即美國國稅法第401條第K項,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401K條款規定,公司為員工開啟個人401K賬戶,員工每月工資中的一部分存入該賬戶,同時企業會按照一定的比例往這一賬戶存入相應的錢,賬戶資金用來購買特定基金公司的金融產品,員工可以根據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及年齡來選取不同類型的基金,但401K不可以單獨購買股票及自由投資,401K計劃的提取年齡為59歲半,如果提前提取需要交10%的懲罰稅。在稅收優惠方面,401K計劃在50歲之前的上限為每人每年19500美元,50歲及以上還可以在上限的基礎上多存6500美金,也就是說401K可以在稅前收入中扣除,到達退休年齡領取時只需交一筆很小的收入稅,這樣401K的稅收優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鼓勵個人參與的作用。截至2020年,401K計劃總資產為5.6萬億美元,仍是美國養老體系中的重要支柱。
3.2 美國個人退休賬戶
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即個人退休賬戶,建立于1974年,是由個人領投的退休金。IRA賬戶分為兩種,第一種為Traditional IRA,第二種為Roth IRA,IRA的上限是6000美元一年。Traditional IRA是否能享受稅收優惠與個人的AGI(Adjusted Gross Income)調整后收入有關,如果個人調整后收入為65000美元以下(個人為單身的情況),那么繳納的IRA可以在稅前收入中扣除;如果收入是65000~75000美元時,只能享受一部分的稅收優惠;如果收入超過75000美元,則不能抵稅,到達退休年齡取出時須就本金和收益交稅。Roth IRA則完全不能抵稅,但能否享受Roth IRA還要有收入限制,IRA規定對于一對夫妻來說,如果兩個人的收入加起來的AGI低于198000美元一年的話,就完全可以投資Roth IRA;如果高于198000美元低于208000美元的話,就只能享受一部分的Roth IRA;如果高于208000美元的話,就完全不能投資Roth IRA,但Roth IRA在達到退休年齡取出時本金和收益都不用交稅。無論是傳統IRA還是Roth IRA,都可以購買股票、基金等金融產品且沒有任何的限制。
美國401K計劃及個人退休賬戶在繳納主體、享受的稅收優惠、購買的金融產品等方面都有其不同點,但是兩種方式都強調了個人在養老體系中的作用,繳費多少、選擇金融產品等都會受到個人選擇偏好的影響,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政府發揮著政策制定及提供稅收財政優惠等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使個人負擔起其自身的養老問題,從而減輕基礎養老金的壓力,發展具有多支柱體系的養老保險模式。我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可以借鑒其經驗,在稅收財政政策、稅收優惠模式、金融產品選擇等方面探索出符合第三支柱發展模式的個人養老金制度。
4 發展我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建議
4.1 注重政策的公平性
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針對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和社會弱勢群體,這部分群體的養老問題值得國家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不足以維持老年人基本生活,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養老金替代率降低,第二支柱企業職業年金覆蓋人群不足的形勢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就成為我國養老體系的有力補充。在稅收優惠政策方面,要考慮對中高收入人群的稅收優惠,給予其合理的稅收優惠區間,還要考慮對低收入人群、社會弱勢群體的財政補貼。低收入人群由于其收入較低,達不到國家應稅標準,稅收優惠政策不能適用于這部分群體,國家要在其對個人賬戶繳費的基礎上,運用財政對這部分群體進行補貼,使其也能享受到政策收益,從而加強對低收入人群的政策吸引力,擴大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覆蓋面。
4.2 完善稅收征收模式
目前我國試點采用的是EET模式(E代表免稅,T代表征稅),EET模式實際上是一種延遲納稅,把本應該當期繳納的稅款延遲到退休后繳納,這種現行的稅收征收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的適用對象多為有工作單位的職工群體,企業可以對員工的所得稅進行代扣代繳。而針對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者、失業人員等主體,單一的EET模式顯然不能滿足這部分群體的需要。因此,TEE征稅模式顯得十分必要,采取EET和TEE相結合的征稅模式,有利于為各主體參與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提供便利,以應對不同群體對稅收優惠政策的需要,同時可對EEE征稅模式進行探索,發揮政策的激勵作用。
4.3 開發合適的養老金融產品
銀行、基金、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要開發合適的養老金融產品,實現個人賬戶資金的保值增值,發揮個人的自主性,使個人成為金融產品的投資主體。金融機構可針對投資者的抗風險能力和年齡開發不同類型的養老金融產品,鼓勵群眾進行中長期持有。針對青壯年群體,養老金融產品風險可相對較高,收益更大;針對即將退休的群體,可設計風險較小,賬戶資金以保值增值為主的養老金融產品,保證資金的穩定性。針對金融市場了解不足,投資理財知識了解匱乏的群體,可成立專門的咨詢機構,避免投資的盲目性,當個人沒有或無力對養老金融產品做出選擇時,國家可幫助其進行選擇,以實現對個人養老金賬戶資金的有效管理。國家應發揮對金融機構及其養老金融產品的監督管理作用,保障資金的安全性,使資金真正成為老年人老年生活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杜鵬,李龍.新時代中國人口老齡化長期趨勢預測[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1,35(1):96-109.
張松彪,劉長庚,鄧明君.全國統籌有利于化解基礎養老金缺口嗎[J].科學決策,2021(1):1-30.
姜麗美.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稅收政策問題探討[J].稅務與經濟,2020(6):93-98.
張晏瑋,王國軍.美國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的影響因素對中國的啟示[J].武漢金融,2018(1):69-75.
董克用,施文凱.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理論探討與政策選擇[J].社會保障研究,2020(2):3-12.
董克用.建立和發展中國特色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J].中國社會保障,2019(3):34-36.
朱俊生.破解養老金第三支柱發展的制約因素[J].中國社會保障,2020(7):38-39.
婁飛鵬.我國養老金三支柱體系建設的歷程、問題與建議[J].金融發展研究,2020(2):69-74.
Reflections on the Third Pillar of Individual Pension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Population Aging
School of Law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MA Hui
Abstract: The early 21st century is a period of rapid growth of China’s elderly population, and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population aging combined with the annual rise in pensions has put enormous pressure on social security funds. At present, the first pillar of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in China accounts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the second pillar of enterprise annuity coverage is limited, and the individual pension system as the third pillar has not yet been launched nationwide, but only in a limited scope of pilot with unsatisfactory results. By exploring the problems in the piloting process of personal tax-deferred commercial pension insurance and combining them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western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s,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corresponding thoughts and experiences for China’s individual pension system.
Keywords: population aging; individual pension system; personal tax-deferred commercial pension insurance; western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