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蓉
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中,數學文化素養始終都是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成員,對小學生進行數學文化素養的培養實際上就是在對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進行培養。再學新課標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入推廣下,教師逐漸認識到對小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培養的重要性,使得小學生的數學眼界進一步開闊,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思考能力和數學學習習慣。但是目前在小學課堂的有關數學文化素養培養的教學模式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師的數學文化素養培養往往拘泥于形式以及流于表面,沒有對其進行深刻的研究和剖析,導致數學課堂沒有明顯的達到培養小學生數學文化素養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文化素養
引言:
數學文化與數學文化素養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進行培養,數學文化素養主要體現在數學知識的滲透和教學、數學方法和思維的引導以及數學精神的傳播。因此可以解釋為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用來作為數學文化素養的培養過程,使得在小學課堂上數學價值的彰顯過程中實現數學文化和數學文化素養的有機結合與統一。本文立足于西師版教材,對提升小學生數學文化素養展開探究。
一、立足生活分析,塑造空間觀念
生活分析是指教師將小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帶入到數學課堂之上,利用具象化的生活元素降低數學知識當中存在的抽象性,既能夠降低數學的學習難度,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學生對當前知識的理解掌握。
例如,教師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相關的知識時,可以結合客觀存在的生活事物進行分析講解。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先簡單闡釋二者的定義,而后再展示具體的生活事物。如長方體,教師可以展示數學課本、窗戶的玻璃等;正方體可以展示魔方、方形水杯等。在展示的同時,教師還可以進行提問,進一步引發小學生的思考。如“在教室這個空間中,存在多少由正方體或長方體組成的事物?”教師聯系生活開展教學活動,加深小學生對當前圖形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在提問的過程中強化其對于圖形知識的運用,進而在生活化的教學中加速小學生空間觀念的塑造。
二、挖掘教材中的數學文化內容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關數學文化的內容通常以點綴和附加的方式展現出來,篇幅不是很長并且內容十分的淺顯。教師不能僅僅依靠教材中的內容對學生們講解,教師應當主動去查閱相關的書籍以及利用互聯網豐富的知識庫來擴展自身對數學文化內容的熟悉與了解,實現對數學教材中的數學文化內容知識的進一步擴展和補充。在教師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首先教師應當對數學文化材料進行仔細的深入的研究,并將閱讀數學文化內容時所得到的心得和體會與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進一步的結合并在數學課程的設計中得到深刻的展現。其次就是要實現對數學教材中的數學文化內容進行深入的挖掘。例如,數學史是數學文化內容中的一部分,數學史通常在數學教材中以閱讀資料的形式展現出來,教師在對這部分的內容進行教學時可以為學生們推薦一些有關數學歷史和數學發展的書籍,通過閱讀這些書籍來深入挖掘數學歷史中所蘊藏的文化底蘊,使得數學文化的育人價值得到充分的發揮。最后,教師要根據數學教材中的文化資源進行補充和擴展,教師可以圍繞著數學教學目標,以數學教材為載體并結合實際的生活來進一步豐富數學文化的內容。
三、立足課外拓展,發展運算能力
顧名思義,課外發展是指教師對現有的教學內容進行擴展,使學生掌握更全面的數學文化知識。教師運用課外拓展的方式來培養小學生的操作能力,主要是指教師將課堂知識的講解與課外生活實踐相結合,使小學生在課外內容上的探求更為廣泛,更多的實踐數學知識,鞏固課堂知識的同時,促進其在課外操作學習中拓展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授學生數學文化與生活的聯系時,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實踐延伸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課堂知識,創造相關的生活場景。例如:鉛筆1元一支,橡皮1.5元一支,尺子2.5元一支,練習本3元一本,我手里有10元現金。如何購買可以用完的商品和足夠支持一個星期的學習。教師創設情境后,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分析如何購買才能達到主題的要求。小學生A思索后回答:“可以買三支鉛筆,兩塊橡皮擦,一把尺子和兩本作業書,這樣才滿足10元的要求,而且學習過程中對鉛筆的消費比較大,所以可以多買幾支鉛筆。教師運用生活拓展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模擬練習,既能鞏固學生以往的計算知識,又能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增強學生對數學與生活聯系的感知,并在模擬購物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計算能力。
總之,數學是一門兼具知識和興趣的學科,數學文化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基于數學文化滲透的視角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自身的知識理解水平,而且有助于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技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趙金霞.教學中鏈接數學文化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J].新智慧,2020(06):37-37.
[2]趙金霞.感受數學文化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策略研究[J].讀寫算,2020(04):14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