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群
自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社會建設、經濟發展、意識形態等均有顯著變化,隨著人們生活質量水平的提升,生活方式也在逐步發生變化。相較于過去的性保守階段,現代人對于性行為的認識已經逐步開放,且性行為年齡呈明顯年輕化趨勢發展,而上述客觀因素的發生則使得部分女性意外懷孕的風險增加。人工流產作為多數意外懷孕女性選擇的干預方式,即是在人工干預方式下進行非自然流產,但受相關知識、社會普及程度影響,多數女性對于人工流產知識掌握欠缺,且對治療相關危害性知識掌握較少。故應該在開展相關知識科普后,引導女性正確看待人工流產,保證安全與健康。
一、人工流產方式有哪些?
現階段,臨床上主要應用的人工流產方式分為藥物流產、手術流產兩類,且隨著現代臨床醫學技術發展,手術流產又在不同技術支持下發展出了不同的手術流產方案,且均在臨床有廣泛應用,但需要根據個體差異明確不同方式所具備的適應條件。
1.藥物流產
藥物流產是指在藥物干預下(如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等),終止早期妊娠的治療方法。其適用于停經49日內的早期妊娠者,以初次妊娠者臨床應用較為廣泛,但此類治療方式存在較高流產失敗或大出血風險,應謹慎選擇。
2.手術流產
手術流產即是在外科治療技術支持下所開展的流產方式,且在當前麻醉技術、影像學診斷技術發展下,手術流產效果、安全性較早期均有顯著提升。目前,依據技術類型,可將手術流產治療方案分為宮腔負壓吸引術、鉗刮術兩類,前者適用于妊娠10周內、胚胎發育較小者,即在負壓吸引器作用下吸除胚胎組織;后者則適用于妊娠10~14周,胚胎較大者,但此類術式治療中受治療操作影響,存在較高大出血風險,臨床開展率相對較低。因此,在人工流產手術中,患者應盡早選擇治療時間,避免錯失最佳人流時間,造成中期引產處理。
在當前麻醉技術、影像學技術聯合應用下,手術流產方案又可分為靜脈麻醉后無痛人流、可視無痛人流兩類。即在實施短時間麻醉后,維持患者良好手術配合度,緩解生理疼痛感受,減少術中醫源性損傷風險,必要時可在配合可視化技術下提升宮內胚胎、妊娠物清除效果,提升整體治療效果及安全性。
二、人工流產治療有哪些危害性?
隨著藥物流產臨床應用率的降低,手術方案成為人工流產后臨床危害性的主要發生范圍,故下面我們將從手術人工流產角度出發,對人工流產潛在危害性進行了解。
1.麻醉危害性
靜脈麻醉的實施雖然為手術人工流產的實施提供了患者良好治療配合性,但對于術中麻醉劑量、麻醉方案的選擇,則均可由不同麻醉深度引發相關安全問題及不良反應,如常見的術后嘔吐、胃食管反流等,部分嚴重者或可引發心律失常、心臟驟停等嚴重安全問題。
2.子宮內膜損傷
子宮內膜組織損傷的發生是手術人工流產治療中不可避免的危害性問題。宮腔負壓吸引術、鉗刮術治療中均存在較高損傷風險,可由此類損傷,增加患者以后妊娠胎盤植入、宮腔粘連風險,嚴重者可引發分娩不良事件,如難產、產后出血等。
3.生殖系統感染
宮腔內治療操作的實施對醫生治療操作精細性存在較高要求,而人流手法不當的發生則可增加術后生殖系統感染風險,誘發其他類型生殖系統疾病,進而發展為不孕問題。
4.宮頸組織損傷
手術流產因需依靠治療設備完成宮腔吸引、鉗刮等治療操作,需要在手術準備期間進行擴宮處理,可使部分患者術后發生宮頸機能不全問題,引發再次妊娠后早產、流產,嚴重者可在合并子宮內膜損傷后引發習慣性流產。
5.宮外孕
宮外孕是手術流產后較為常見的一類遠期并發癥,以術后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癥的合并為主要誘發因素,對女性生殖系統健康及生命安全均存在較大威脅。
6.子宮穿孔
子宮穿孔是手術流產的常見并發癥,宮腔負壓吸引、子宮鉗刮均存在此類并發癥風險,與手術中侵入性操作關系密切。
三、人工流產后需要注意什么?
相較于正常分娩后的生殖系統功能恢復,人工流產后女性同樣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休養以恢復生殖系統功能,且恢復質量對其以后妊娠存在明確影響,故民間將人工流產后的休養時間稱為“小月子”。
在術后康復期間,患者應該積極遵照醫囑服藥,以緩解術后不適,降低感染風險,并注意觀察自身術后陰道出血情況,如出血量較多或連續出血時間>2周,則需及時入院復診,確認病因。人工流產后為保護子宮健康,1月內需禁止性生活及陰道坐浴,術后3月內應禁止妊娠。
人工流產雖然是當前可以選擇的意外妊娠高效治療方式,但還是需要女性群體在正確看待人工流產目的及安全性后,合理選擇節育措施,降低意外妊娠風險,保護自身生殖系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