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對話”網站法語版5月18日文章,原題:上海防疫封控,中國人的韌性測試奧密克戎變異毒株疫情讓中國約45座城市、4億居民生活連續數周受到嚴格限制。本文是身為法國大學研究員的筆者與一位中國公司高管謝女士的調研結果。我們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封控。我們研究的重點是上海,但結論放在全中國也適用。
上海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中心之一。3月份疫情卷土重來后,上海開始實施封控以避免醫療系統擠兌、這在部分外媒看來值得商榷。一些在華法國人因為封控沒能參加法國大選投票,甚至考慮離開中國。
不過從內部來看,居家辦公已成為上海市民的新模式。早在3月初,謝女士就接到雇主的建議開始居家工作。她和同事連續兩月高效地工作,其團隊在三四月份的效率甚至比一二月份有所提高。筆者與謝女士的不少好友成為志愿者,負責遞送包裹,查看居民是否留在住所內。醫務人員定期進行免費的核酸檢測,居民也自行操作抗原檢測,以及時發現陽性病例。謝女士每天都將抗原檢測結果發到居委會微信群中。手機支'付南普及也使居家生活成為可能。
居民區內外同時動員使得中國人對任何考驗都具備獨特的靈活性和韌性。而且與西方的韌性不同,中國的韌性與英雄主義完全無關,它是中國社會規范的組成部分之一。古老文明塑造的中華文化對激活這種韌性起到了很大作用。共同的價值觀讓大多數中國人迅速朝著政府設定的方向前進哈佛大學2020年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國人對/中央政府的滿意度從2003年的86.1%±升到2016年的93.1%。中國的成語如居安思危、隨遇而安、自強不息也是理解中國韌性的關鍵。
此外,經濟增長也能幫助理解中國人的這種韌性。1990年至2020年,中國人均GDP的增長指數為32.8倍,而美國同期為2.7倍。
這些要素完全符合專家對韌性的定義,即“在巨大壓力和變化下保持穩健的能力”。封控期間,中國人的個體韌性經受住了考驗,從而讓集體和社會的最大利益得到保護。說到底,中國晝大的財富是它的人民。▲(作者法比安?M?加爾甘,趙風英譯)
環球時報202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