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銳 王毛毛 張浩浩 邱余波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迅猛發展,中國鈾礦地質勘查信息化建設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數字鈾礦勘查系統在滿足用戶所需基礎平臺的條件下,發布了相關標準規范,創建了總體發展架構。同時,參考了國內外信息化建設發展現狀,結合了鈾礦地質勘查實際工作情況,提出了新的信息化發展方向。就目前而言,鈾礦勘查信息化正處于數據集成與應用的發展階段,代表性成果主要體現在優化升級數字勘查系統、初步建成鈾礦勘查數據匯聚與挖掘體系方面,對于利用數據鈾礦勘查系統在大數據存儲與管理系統中的成果應用轉化,除三維建模外,其余應用還屬于建設時期,“分線運行”隸屬于其中。由此可見,成果轉化鈾礦勘查信息化建設的應用層級,是數據匯聚體系亟待著重考慮的問題。為此,筆者在野外利用數字鈾礦勘查系統對數據采集,在室內進行數據匯聚,以“分線運行”為例,介紹了管理新模式的特點、實施現狀、應用對策及發展方向,以期對鈾礦勘查信息化不斷完善提供實體支撐。
在傳統鈾礦勘查模式下,全國大多數生產一線隊伍要長期駐扎野外,尤其是技術及管理人員,為了將龐大的生產隊伍由前端向后端轉移,改善人員工作環境,增強關鍵環節的專業性,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數據庫資源,開展綜合性研究,培養一批競爭性人才隊伍,即提出了“分線運行”,泛指一項工作任務劃分兩條線來共同完成。
由于受地域限制因素影響鈾礦地勘項目,工作區多位于遠離城市地區,為了能將長期野外工作對技術人員易出現的倦怠心理、固化思維進行規避。筆者通過分線運行的方式,得以將工作分工更清晰,業務能力更突出,考核體系更完善的目標實現。
以往項目強調單獨管理,實行前期原始資料整理,后期圖件繪制、報告編寫等相關工作,易出現擠壓任務,趕進度的現象。相比傳統模式,新模式管理突出精細化管理,重點強化持續改善意識,不斷追求卓越。持續改善需要有制度,解決了誰來做的問題;需要有流程,解決了怎么做的問題;需要有訓練,解決了人員技能問題;需要有兌現,解決了激勵的問題。新模式管理強調系統分析減少浪費,優化組織結構,健全管理制度,提升人員素質,明確職責分工,對有關生產要素和資源進行系統分析和優化,努力消除不必要的浪費,并結合實際選擇適用的管理方法和工具,推動流程優化和管理提升。新模式管理注重實踐不斷總結,要把實踐的經驗做法規范化、標準化,通過不斷實踐、總結,形成更高層次的標準化、規范化流程。新模式管理目標更明晰,人員選派更合理,精簡工作體量,整合優質資源體系,目的是就實現精益化管理,科學部署,高效指揮提供保障。
2013年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鈾礦勘查數字化工作啟動以來,數字鈾礦勘查系統(QuantyU)發展至今經歷了包括軟件研制與開發,測試應用與擴展,綜合應用系統開發三個主要發展階段,為成果轉化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基礎保障。基于以往工作程度與前期工作成果,提出了分線運行的新型管理模式,搭建了組織人員架構,細化了工作流程,科學配比人員,具體劃分為:項目管理人員、野外鉆探人員、野外編錄人員、數據傳輸人員、數據接收人員、室內整理人員、室內決策人員共七大類(見圖1)。各環節分工明確、配合緊密、共同構成了閉合的生產運行體系,實現了野外數據采集與室內資料整理的有機結合。

圖1 分線運行組織架構
鈾礦勘查分線運行具體工作流程分為野外工作和室內工作兩部分操作。野外工作是數字化管理新模式的基礎,包括數據采集(鉆探施工、鉆孔編錄)、數據傳輸;室內工作是數字化管理新模式的目標,包括數據接收、數據清洗(數據解譯、數據整理)、數據集成。
野外數據采集是鈾礦勘查分線運行的基本保障,包括鉆探施工與鉆孔編錄數據采集。鉆探施工人員數據采集具體負責完成鉆孔取心質量、巖心擺放,回次標記,巖心牌登記,紙質班報表記錄等基本事項,重點完成班報表電子化錄入,檢查數據庫錄入情況。鉆孔編錄人員數據采集具體負責完成鉆孔地質編錄數據規范化采集與取樣,現場自互檢,并且按設計要求完成水文地質編錄鉆孔數據采集與取樣,同時校對鉆孔物探編錄數據采集,實現同步編錄。
野外數據傳輸是鈾礦勘查分線運行的中間環節,具體負責完成收集匯總標準化數據庫,剔除數據庫敏感信息,加密壓縮文件,通過統建收發郵箱傳輸。確保鉆孔數據庫的及時性、完整性、正確性。
室內數據接收是鈾礦勘查分線運行的資源調配,具體負責完成統建郵箱的管理、維護、清理,確保郵件往來的時效性,并按標準化要求入庫數據中心。
室內數據清洗是鈾礦勘查分線運行的資源整合,包括數據解譯與數據整理。數據解譯人員具體負責完成物探數據解譯,對照地質編錄數據,研究相關性、差異性。同時,要結合數據整理人員綜合研究情況,最終確定原始資料。數據整理人員具體負責完成鉆孔綜合柱狀圖標準化編制、互檢、修訂、出圖。保證柱狀圖的及時性、完整性、正確性。
室內數據集成是鈾礦勘查分線運行的資源再利用,發揮數據中心機房自身優勢,進行鉆孔資料收集、分類、整理、調用、研究等工作,通過應用地物化遙感軟件,來探索實現鈾礦勘查大數據中心建成,將物資和項目管理業務與信息化融合。
各環節既講分工,又講合作,通過遴選關鍵崗位負責人,對項目運行的過程管理,確保運行遵循以下原則:
(1)持續改善原則:不斷優化運行流程,精簡工作事項。
(2)科學調配原則:合理分配人力資源,職責分工明確。
(3)協同聯動原則:提升業務工作效率,嚴格監督考核。
依托邊緣級數據存儲中心,借助數字鈾礦勘查系統的軟件平臺,以典型礦床工作區鉆孔資料及舊數據庫為基礎,開展鈾礦勘查數據清洗、集成建庫相關工作。為實現鈾礦勘查生產動態數據、成果資料和項目管理信息的一體化搭建基礎,進一步提升了鈾礦勘查數字化水平。
2.2.1 管理對策
鈾礦勘查分線運行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工作量大,需要分解落實指標,明確目標管理,強化過程管理,完善相應考核評價機制。一要壓實工作責任,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各項目承擔單位要對照工作方案要求,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于主要問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去精細化管理。二要強化協同聯動,分線運行管理工作不替代各單位正常的本職工作,而是以此為牽引為抓手,協調推進各項工作高效落實。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和協作意識,遇到困難和問題,要相互通氣,相互配合,確保問題有效解決。三要嚴格督查考核,上級管理部門組織人員進行現場監督檢查,杜絕走過場、走形式,對工作進展情況如實記錄或通報。四要注重示范引領,要選拔專業技術人才,開展技術交流培訓,融合資源儲備,持續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形成主動優化,持續改善的良好氛圍。
分解落實指標,明確目標管理:為進一步細化工作流程,規范新模式鈾礦勘查管理,將分線運行管理手冊納入各生產部門管理制度中,與年度考核辦法相結合,分解年度工作計劃,合理安排工作任務。第一責任人或項目負責落實完成情況,由各項目組編制工作方案,制定分級指標,并報上級主管部門備案。
強化過程管理,完善相應考核評價機制:為提升隊伍整體內動力,加強梯隊建設,設立項目負責傳幫帶考核機制,通過前端與后端緊密結合,逐步增加資源整合輪轉體量,進一步加大激勵力度,特別是對分線運行的過程管理、工作質量,研究價值做出針對性兌現。
2.2.2 技術對策
鈾礦勘查分線運行模式替代了傳統工作方式,體現了電子化數據采集體系的優勢,在技術要求方面強調完善應用過程相關細節,編制管理操作辦法,為建成鈾礦勘查存儲中心提供管理精益化保障。
完善應用過程相關細節:一要建立數字化采集工具使用臺賬,項目實施第一責任人負責檢查終孔編錄情況;二要統一野外數據采集標準化要求,不定期優化數據錄入模版;三要結合鉆探施工情況,提高數據采集效率,壓縮編錄時間;四要落實單孔數據庫資料檢查內容,避免重復傳輸;五要規定數據傳輸時間,安排專人使用統建郵箱收發,形成記錄臺賬;六要針對重點鉆孔進行精細解譯,提高研究程度;七要提升室內資料整理水平,提升編繪質量;八要強化理論基礎表達,開展綜合性研究。
編制管理操作辦法:一是落實第一責任人職責,明確負責管理內容;二是規范數據庫保密管理,完善數據資料利用效能;三是設定分線操作管理人員,加強專業技術培訓推廣;四是注重操作監督與考核,健全獎懲體系。
“十三五”期間,中國鈾礦地質勘查基本實現了數據采集、綜合編圖、三維建模等數字化。如今,在以信息化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推動下,鈾礦勘查“十四五”信息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及發展思路。以前期基礎設施平臺的構建和相關標準規范體系的制定為支撐,鈾礦勘查數字化正處在數據采集體系、數據匯聚體系為兩大內核的應用層級。就分線運行本身而言,隸屬于數據匯聚體系中鈾礦勘查大數據存儲與管理系統的應用分支,基礎數據來源于數據采集體系的有效應用,運用數據清洗集成,是實現數據匯聚體系的關鍵舉措。
因此,在分線運行管理新模式下,建立各地勘單位鈾礦勘查數據清洗、數據分級、集成建庫等相關工作,形成基礎數據庫;推行各承擔項目分線運行管理模式的試點應用;完善實際野外現場數據采集,數據集中管理分配模式,為后期專家決策研判、實時在線指揮、構建精益化項目管理奠定基礎。
(1)當今“大數據”時代,數據資料是企業的核心資產,是發展的生命線。分線運行管理新模式是鈾礦地質勘查信息化建設的應用成果。
(2)推進分線運行管理新模式,有利于實現鈾礦勘查生產動態數據、成果資料和項目管理信息的一體化搭建基礎,進一步提升了鈾礦勘查數字化水平。
(3)分線運行野外工作是管理新模式基礎,室內工作是管理新模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