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經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粗放型增長轉向集約型增長,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提質增效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統籌穩增長、調結構、推改革,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不搞粗放型發展?!薄安桓恪倍?,是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也是良性發展的底線。那么,如何認識新時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意義呢?
是從中等收入邁向高收入的重要條件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中高收入的發展階段,究竟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人們迫切關心的問題。因為近百年來,全球范圍內從低收入發展階段提升到中等收入發展階段的國家和地區相當普遍,換句話說,從低收入向中等收入發展,難度并不大。但是要從中等收入階段躍升到高收入階段,難度是相當大的。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已經達到中等收入階段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只有1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入高收入,而且其人口規模都在3000萬人以下,例如亞洲的“四小龍”,即韓國、新加坡以及中國的香港和臺灣,這對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即中國,沒有值得借鑒的意義?;仡櫴澜缟显S多國家之所以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當一個國家跨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其要素成本大幅度提高,如果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改變,必然失去與低收入國家的競爭力;而與高收入國家相比,又由于缺乏中高端產業,因而失去與高收入國家的競爭力,導致國民經濟長期處于停滯徘徊狀態。如拉丁美洲和東南亞一些國家。這個教訓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判斷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階段,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排在經濟工作的首要位置,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創造新供給,滿足新需求,盡力把無效供給和低端供給減少到最低限度,不斷擴大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全面提高要素生產率,增強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根據2022年3月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我國已有部分經濟指標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但由于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尚未達到高收入國家的下限標準,與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只要我們加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力度,在“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升效益”上做文章,通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在不遠的未來就一定能夠真正邁上更高的階段。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拓展空間
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一段時間以來,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導致我國發展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日益增多,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隨著當前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國際大循環功能明顯減弱,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而要使這個循環進一步暢通起來,就必須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特別是供給體系要與國內需求更加適配。當前我國發展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這是粗放型發展方式所造成的。要求我們必須加大發展方式轉變力度,以及與其相聯系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加快鄉村振興步伐,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不斷擴大國內市場與發展空間。
還應當指出,世界經濟發展到今天,國際貿易高速發展的時代基本上過去了,這是今后一個時期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態勢,迄今已經連續4年國際貿易增長速度明顯低于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從世界貿易大國的實踐看,當貨物出口占世界總出口的比重達到10%左右,其增長速度就會緩緩降下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貨物出口占世界總額的比重,從最初的不足1%上升到目前的兩位數,已經連續4年保持在13%左右,這意味著我國出口增速拐點已經到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經濟增長的動力放在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上,把經濟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效率、提高效益和提升效能上。
是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
改革開放以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是建立在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成本的基礎上,導致我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再也難以承載高消耗、粗放型的發展了;況且,伴隨著我國資源要素價格的大幅度上升,也使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難以為繼。面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格外嚴峻,人民群眾對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生態環境越來越顯得珍貴。我們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殷切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創造新的增長點。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道路。2020年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薄耙涌旖⑸鷳B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鄙鷳B產品價值是生態系統為人類生活提供的各種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習近平總書記把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上升到以人民為中心的高度來認識,并強調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薄碍h境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薄鞍l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是為了民生。”這是對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積極回應。
為破解全球性“三農”難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世界上那些發達國家,之所以不存在著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三農”問題,除了農村人口所占比重很低,還因為所在國度農業農村農民已經現代化了。城鄉差別基本上消失了,有的國家甚至出現城鄉差別“倒掛”現象。那么,許多發展中國家為什么會普遍存在“三農”問題呢?這是因為這些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方式始終沒有轉變,始終停留在粗放型經濟發展階段,即高投入、高消耗的發展階段。而之所以能夠通過高投入、高消耗來支持經濟發展,是因為這種發展是建立在低成本的基礎上,也就是建立在城鄉產品和要素價格“剪刀差”的基礎上,包括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城鄉勞動力價格“剪刀差”,城鄉土地價格“剪刀差”等等,從而導致工農差別和城鄉差別長期固著化,制度化?!叭r”問題始終無法得到解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的發展理念,強調要從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著力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徹底改變以往重城市、輕農村和重市民、輕農民的粗放型發展模式,把“三農”工作擺在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同時在頂層設計上作了精心謀劃和嚴密的部署,把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作為破解“三農”難題的總抓手。黨的十八大提出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與傳統城鎮化道路不同,新型城鎮化道路能夠有效帶動農村發展,有利于縮小城鄉差別,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黨的十九大又進一步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總目標,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總方針,把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度保障,從而為破解全球性“三農”難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系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