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雪松

摘? 要:充分發揮農畜產品資源優勢,提高開發和深加工水平,努力打造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依托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做大做強乳品和羊絨生產加工業,加快培育肉類、糧油、果蔬生產加工龍頭企業,打造一批綠色知名品牌,加強原產地產品及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是國家賦予內蒙古的戰略定位。因此,必須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深化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動農牧業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內涵型轉變,高質量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為全國人民提供綠色優質的農畜產品供給。
關鍵詞:綠色? ? ?農畜產品? ? ?基地
扎蘭屯市地處內蒙古大興安嶺東麓和東北松嫩平原的過渡地帶,擁有創建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優質資源稟賦,全市總面積1.68萬平方公里,大體上構成“七林二草一分田”的格局。人口43萬人,由20個民族構成,其中農業人口28萬人。市域內生態系統完好,全市土地耕種面積359萬畝,天然草場面積506萬畝,森林面積11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0.04%,糧食年總產量突破25億斤。境內主要河流47條,市域水資源總量約25億立方米(占全區1/20)。年平均氣溫2.4℃,年均降水量480-550毫米,無霜期年均123天。玉米、大豆、馬鈴薯、葵花等主導產業鞏固提升,黑木耳、沙果、榛子、萬壽菊、中草藥、小笨雞等特色種養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已形成區域明顯、優勢突出種養業生產格局,走出了一條產業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牧業富民強市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扎蘭屯市高質量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有益經驗
(一)科學編制產業規劃
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科學規劃基地各區域產業空間布局、主導品種和發展重點,因地制宜探索適應不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編制《農牧業產業化發展規劃》《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規劃》,不斷加大產業扶持力度,依據現有產業基礎、農牧業生產條件及特色產業布局,注重農牧業產業的帶動性、效益性、特色性,重點圍繞玉米、肉牛肉羊、設施農業、黑木耳、林果等優勢特色產業帶,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加快建設優質高效、高產出率和高商品率穩定的農牧業生產基地,增強農牧業產業化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截至2021年,黑木耳栽培達到2000萬袋,成為呼倫貝爾黑木耳產業核心區;榛林面積100萬畝,產量達到2000萬斤,實現產值4億元,成為內蒙古平榛主產區;沙果經濟林15萬畝,年產量穩定在10萬噸左右,產值達兩億元;中草藥種植25000畝,年產中藥材3600噸,年產值6450萬元。
(二)穩步擴大產業規模
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牧業生產,做強傳統產業與做大特色產業相結合,突出第一車間導向,推動糧經飼統籌、農牧林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傳統產業方面,著力打造玉米產業基地,2021年玉米種植面積達到270萬畝,帶動農民人均收入4300元,成為拉動農民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設施農業基地總面積達到5000畝,年產值超過7000萬元,逐步形成了以市郊為中心向周邊鄉鎮擴展的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格局。連續多年出臺規模養殖場扶持政策,新建規模化養殖場630個,總數達到1000個,重點發展以肉牛、肉羊、生豬為主的標準化養殖基地,牧業年度牲畜存欄達到470萬頭只,帶動農民人均收入3000元。扎蘭屯市年交易牲畜8.5萬頭,年出售商品育肥牛1.6萬頭,成為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肉牛育肥基地,打造夯實了呼倫貝爾嶺東牲畜交易市場,同時輔射到嶺西牧業旗市,連接了東北地區以及河北,山東等地的牲畜貿易。
(三)發展壯大龍頭企業
加快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延長農牧業產業鏈條,提高產品加工轉化能力,龍頭企業數量和規模水平不斷提高,企業輻射力和帶動力顯著增強,引進龍頭企業帶動玉米、馬鈴薯、大豆、鮮奶等產業發展壯大,調動民間資本投資產業化經營,促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引導企業自建基地,培育自主品牌,促進糧、油、乳、肉、家禽、蔬菜、馬鈴薯、沙果、黑木耳、中草藥等產業強勢發展。全力打造玉米加工全產業鏈,建設大型氨基酸生產基地,截至2021年玉米產業累計完成投資110億元,形成了每年220萬噸玉米的加工能力,實現產值58億元,上繳稅金3億元,出口創匯1.8億美元,帶動就業7000余人。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總數達到31家(國家級1家,自治區級12家,呼倫貝爾市級18家),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利益聯結關系的比例達到70﹪,農產品轉化率達到 65%,農民人均從產業化得到的純收入達到4600元。
(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著力培育規范家庭農牧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快構建“龍頭企業+基地+農牧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新機制,推動農牧業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機械化生產,采取龍頭企業帶動型、金融資金扶持型等多種方式,確保農企利益聯結落到實處。大力推動園區振興,將嶺東工業開發區規劃面積由6.7平方公里擴展到38.7平方公里,其中綠色農畜林精深加工區達到22.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8.7%。以工業全區振興為統領,深度謀劃大項目、好項目,著力培育壯大玉米、秸稈、小麥、油料、馬鈴薯、畜產品、木材等7個百萬噸(頭只)級的加工產業集群,切實加快了農牧業產業化進程,對利益聯結機制中典型企業和模式。通過新聞媒體開展多角度的宣傳報道,形成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的良好氛圍。
(五)大力推廣特色種養
持續做強做優黑木耳、沙果、榛子、小笨雞等特色產業,提高結構調整層次和水平,引導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大力發展名、特、優、稀、新等高品質、高附加值的名牌產品和無污染、無公害高營養的綠色食品,實現各類種養基地種植業為主向農牧并重轉變。突出發展“一村一品”, 促進農牧業從增產轉向提質,支撐帶動農牧業步入內涵式發展軌道。積極打造以肉牛養殖場為核心的“一核多點”的現代牧業示范園區,打造一批集生產集散、采摘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輻射呼倫貝爾的蔬菜供應基地、食用菌基地。積極推進集農業生產、教育科研、生態觀光、科研成果轉化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建設面向呼倫貝爾輻射東三省的苗木供應基地和苗木資源圃。通過“四園”輻射,高質量構筑綠色農業新體系,有力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2021年建成7個較大的黑木耳種植基地,5個沙果種植基地,3個中草藥種植基地,2個甜玉米種植基地,2個雜糧種植基地,1個紅辣椒種植基地。黑木耳產業建成1家食用菌研究所、7個種植基地,擁有多家黑木耳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全市食用菌產值超億元。
(六)加快推進品牌建設
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叫響綠色農牧業品牌,著力抓好國家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穩步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深度發展農產品地理標志,持續壯大地域品牌。圍繞打造自治區東部重要的綠色農畜林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的發展定位,以推進農牧業供給側改革為主線,著力在夯基地、調結構、促融合、育品牌、增活力上下功夫,落實“穩糧優經擴飼”和“減羊增牛增豬”戰略,持續推進農業減化肥、減農藥,大力推進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支撐帶動農牧業步入內涵式發展軌道。2021年“三品一標”認證總數90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7個;扎蘭屯市沙果被認定為內蒙古特色農畜產品優勢區;扎蘭屯黑木耳憑借品牌強度769分、品牌價值2.58億元上榜“2020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榜”;扎蘭屯小米、扎蘭屯大豆油成功入選2020年第二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七)產品營銷轉型發展
在互聯網經濟大潮下,扎蘭屯市加快電商產業布局,投資6500萬元建成嶺東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青年創業孵化園、綠色產業電子商務體驗館等一批平臺,成功引進了智慧鄉村物流中心、杭州杰夫電商集團、北京布瑞克農信集團等知名電商企業,與蘇寧易購、京東商城、阿里巴巴、騰訊公司等大型電商集團開展業務合作,引領農牧業邁入互聯網大市場。利用產業優勢推動互聯網與產業融合,依托綠色產品電子商務體驗館,采取互聯網+綠色食品模式,將來自河南、黑龍江、遼寧、湖北、山東、甘肅以及扎蘭屯市綠色食品生產企業的產品進入體驗館,囊括了食品、飲品、糧食、農產品、山產品等上千種特色農畜產品全面進入電子平臺,體驗電商在線自主采購,拓展了農畜產品銷售渠道,引領和推進現代農業轉型發展。通過推進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市建設,重點實施蒙東電商人才培訓基地、電商快遞物流園、智慧社區、互聯網小鎮等項目,積極推動騰訊為村、天貓國際、京東全球購等平臺落地,促進電子商務提檔升級。規劃建設嶺東物流快遞分揀中心,支持發展同城快遞,推進快遞下鄉工程,打通城鄉物流“最后一公里”。截至2021年,全市各類網店(微店)達到166家,電商企業達到50家,實現年交易額6.36億元,產品上行線上直接銷售額達到4500萬元,以電商新業態為引領,商家、種養殖戶通過網絡平臺把農產品賣到了全國各地,農牧林產業邁入全新發展階段。
(八)努力拓展貿易渠道
依托“中國·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博覽會”擴大產品外銷,鼓勵企業“走出去”,以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為突破口,借助扎蘭屯市作為呼倫貝爾副中心城市、嶺東區域中心城市的影響力,尤其是地標產品“扎蘭屯黑木耳”已納入首批中歐互認清單,不斷提升優質農畜產品外銷平臺建設層次,創新市場營銷模式和現代營銷手段,建立輻射華北、東北、華東、華南地區的多層次營銷網絡,擴大輻射范圍,攻占中高端市場,銷往北京、上海、哈爾濱、河南等地。發揮扎蘭屯市毗鄰滿洲里口岸優勢和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積極開拓中東、中亞、俄羅斯等國際高端市場,推動外向型農牧業加快發展。鼓勵企業開展富有本地特色的農畜產品商標注冊和品牌認證,支持企業與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合作,培育農畜林產品知名商標和著名品牌,通過參加域外各類農牧業展會,幫助企業迅速形成市場占有率較高的產品品牌,提升品牌形象,助力農產品銷售。
二、進一步推動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調整結構,壯大優勢產業
根據自然資源和環境因素,發揮區域優勢,以市場為導向,合理配置資源,積極發展一批高起點的綠色食品加工龍頭企業。以提高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和效益為中心,以推行標準化、產業化為重點,大力推進綠色食品基地建設,促進綠色食品生產向集約化、規模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
(二)樹立典型,發揮引領作用
認真總結龍頭企業與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農民利益聯結的經驗做法,推廣產業化聯合體等緊密的利益聯結形式,廣泛宣傳帶動作用強、誠信履約好、聯結模式有創新的典型企業,營造共同關注、充分認同、協力支持農企利益聯結的良好氛圍。
(三)創新發展,實施品牌戰略
鼓勵和支持綠色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建品牌、創品牌、樹品牌,調動各企業爭創名牌的積極性,推出具有地方特色、高附加值、高質量的品牌產品,提高產品的保鮮、分級、包裝、加工等商品化程度,降低產品季節性缺陷,賦予產品較高的附加值,促進增產增效。
(四)搭建平臺,暢通農超對接
整合農牧業、商務流通體系建設基金,大力推動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批對接等多種形式的產銷銜接,支持引導連鎖商業企業以及農畜產品銷售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合作關系,實行“訂單農業”,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為農畜產品提供穩定的銷售渠道。
(五)加強監督,提高產品質量
堅持證前審查和證后監管并重,落實好企業年檢、產品抽檢、市場監察、風險預警、產品公告等監管制度。積極開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專項檢查,嚴厲打擊冒用、超范圍、超期限使用標志等違法行為,保障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和營養品質。
(六)統籌規劃,建立追溯制度
全面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應用,組織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新認證企業納入國家追溯平臺,推動生產經營者積極參與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運行,逐步提升追溯產品影響力,提高消費者對追溯產品的認知度。
參考文獻:
[1] 提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加快推進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建設 [R].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報,2014,(10).
[2]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 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和現代農牧業建設進一步增強農村牧區發展活力的實施意見 [R].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報,2013,(9).
[3] 馮玉臻. 全力打造國家高質量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J].人民周刊,2021,(5).
(作者單位:內蒙古扎蘭屯市綠色產業發展中心)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