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對西方自由民主的超越

2022-05-23 21:19:21林修能
湖南行政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摘要:“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的治理成效差異背后是西方自由民主理論的局限性與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超越性。西方自由民主理論的觀點本質上是“西方凝視”下的民主“邏格斯中心主義”,是西式“自由”在爭奪“民主”話語權的過程中帶來的對“民”與“主”的狹隘認知。因此,必須重思“民”與“主”的真正內涵,以馬克思主義人民觀超越西方自由主義公民觀,以馬克思主義自由觀超越西方自由主義自由觀,賦予“民”以整體的能動性內涵,賦予“主”以積極的生產性意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民主;西方自由民主;西方之亂;中國之治;制度自信

中圖分類號:A8?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3605(2022)03-0024-10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在總結十八大以來的建設經驗時指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得到更好發揮,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得到鞏固和發展。”[1]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無疑是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現實實現,代表著人類民主的新形態,具備顯著優越性。西方民主國家近年來出現了普遍的“治理失敗”,右翼民粹主義興起,“西方民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乃至‘危機”[2]。就連曾經斷言“歷史終結于自由民主制度”的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也不得不承認,“在以發達民主國家為主的許多國家中,經濟不平等也極度加劇……美國和歐盟是采取自由民主制的主要典范,這幾次危機損害了整個自由民主體系的聲譽”[3]。西方“自由民主”在當今世界正呈現衰退的趨勢,面臨多方挑戰[4]。與“西方之亂”相對的是,“中國之治”呈現出“風景這邊獨好”的態勢,在全球大變局中保持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制度成效往往都是理論生根發芽的結果。站在歷史的交匯點上,我們亟需思考:西方民主理論具有什么顯著的局限性?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又在何種意義上超越了西方的“自由民主”?由此,才能更深刻理解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優越性,堅定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理論自信。

一、西方自由民主理論的緣起與局限

從內涵和外延來看,西方“自由民主”(liberal democracy)理念的緣起伴隨著西方在意識形態對抗中對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否定,西方視角下“民主-非民主”的劃分本質上服務于西方中心的世界秩序,因此顯示出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一)緣起:西方在意識形態對抗中對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否定

在政治學領域,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是影響深遠的民主理論奠基者,他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將“民主”定義為,“民主方法就是那種為作出政治決定而實行的制度安排,在這種安排中,某些人通過爭取人民選票取得作決定的權力”[5]396。這種定義的關鍵詞與其說是“人民”,不如說是“選票”,“民主”被視為一種政治方法與制度安排,并且蘊含著競爭性選舉的前提。在這種限定下,熊彼特承認“目前民主程序的形式和機構,正和民主基本原則本身一模一樣,是資產階級世界的結構和利害關系所產生的結果”[5]436,因此“按照指出的方式實行社會主義民主是一項全無希望的任務……社會主義民主最終將被證明比資本主義民主更加虛偽”[5]438。熊彼特這種將“社會主義”與“民主”脫鉤的想法潛在地為后世學者將二者對立起來創造了條件。事實上,同時期的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就已經在嘗試進行這種對立工作了,他認為,“社會主義從一開始便直截了當地具有獨裁主義性質”[6]50,“沒有人比德·托克維爾更清楚地意識到,民主在本質上是一種個人主義的制度,與社會主義有著不可調和的沖突”[6]51。顯然,“民主”在哈耶克這里已經被徹底“自由化”,更確切地說是“自由主義化”,與此相對的“社會主義民主”被他視為一種不可能的制度安排與道路。由此可以看出,這種對“民主”的“自由化”設定本身就是以社會主義國家為反對目標而提出的,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緣起展現出了西方世界反對社會主義的政治理論建構,其真正目標在于為自由主義確立唯一正確的思想地位。

從外延來看,民主理論專家喬萬尼·薩托利(Giovanni Sartori)將民主與非民主的區分定位為“自由與權威”的差別[7],但他對于其區分依據——“自由”——并沒有非常清晰的定義。他的觀念帶動了后世西方學者的思考,如羅伯特·達爾(Robert Dahl)就嘗試以“競爭”“參與”為中心,為“民主-非民主”的區分提供可測量的標準[8]。此后,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將“自由選舉”“兩黨或多黨競爭”“代議憲政”視為區分“民主-非民主”的評價依據。到了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的研究視域中,所有與這三個標準不符合的政體都被歸結進“非民主”的框架里[9],亨廷頓的理論建構標志著“民主-非民主”二分的徹底完成,而今,西方主流政治學教材都將民主政治與威權主義的區分定義為是否具有“選舉、競爭性政黨、自由的大眾傳媒和代表會議等政治結構”[10]。在這種外延標準指導下,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因為“一黨執政”而被粗暴地貼上“非民主”的標簽,“周期性選舉”成為西方最注重的民主標準之一,以此作為反對社會主義國家政治體制的依據。

哲學上的自由民主理念與政治學上的自由民主理念隨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出現而交融,福山甚至斷言“在世界絕大多數地區,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自稱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意識形態能與自由民主相抗衡”[11]。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韓國等國家進行了西式“民主化”之后,這種“歷史終結于自由民主制度”的觀點更是成為西方媒體、政客的共識。顯然,西方自由民主理論伴隨著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中西方意識形態對抗而發展,并逐步走向自我膨脹。而隨著中國的迅速發展,大量西方自由民主論者對所謂的“非民主”國家的抨擊言論也開始更尖銳地指向中國。

(二)局限:“西方凝視”下的民主“邏格斯中心主義”

從本質上看,西方自由民主理論蘊含著“西方凝視”下的民主“邏格斯中心主義”。首先,“自由民主”政體的標準模板基本是由“第一波”民主化浪潮的現代西方國家所占據,這些國家的政體包括美國式的總統制、法國式的半總統制、英國式的議會制等等。這些政體之間彼此互相承認,但對非此集合內的世界其他國家的政體則顯示出專制的狹隘。當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時候,西方學界、政界為大量前社會主義國家開出的“藥方”一概都是“自由化”,絲毫沒有考慮除了“第一波模板”之外的其他可能。其次,由冷戰奠定的“民主和平論”迷思,本質上是為維系西方中心的世界政治體系服務的。他們往往將除了自由民主之外的政體視為不穩定的落后政體,并賦予這種不穩定性兩層意義:一是認為其他政體本身缺乏國民認同,因此容易朝向自由民主政體發展以獲取更持久的“合法性”[12];二是認為其他政體具備令人不安的擴張趨勢[13],不利于世界和平。顯然,這樣的迷思很少真正站在非西方國家國民的立場作出客觀判斷,并且“非民主擴張”也沒有得到現實的任何印證,反而是“民主和平”被現實證明是虛假的。例如,當今世界大部分戰爭都有“民主燈塔”美國等西方大國的身影,而且其往往作為戰爭的發動者,維護的是以美國為中心、以西方世界為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14]。

當下,這種將“西方化”與“現代化”等同、將“自由民主”與“民主”簡單等同的言論十分普遍,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對“民”和“主”的完全西式的理解:“民”只能是強調政治權利的原子式公民,“主”只能是以西方政治體系為模板、以西方政治過程為參照的政治選舉和消極自由,除此之外的政治追求都被認為是“非民主”。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努力在這種“西方凝視”中被選擇性忽視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全部歷史過程被懸置,中國政府對人民訴求不斷增強的回應性力量與高度負責的問責制度在西方理論中顯得難以歸納。顯然,西方這種“自由民主-非民主”的粗暴區分根本無法真實反映出中國的政治理念與實踐。

可以看出,在這種迷思邏輯下,“西方”一直處于中心的位置,而“民主”則被作為這種主體與他者區分的政治依據,其他政體被視為“民主”的匱乏。在西方話語中,不按照西方模式演化的其他國家都成了“不可再現”(unrepresentable),主體與他者都是用來支持一個封閉的民主“邏格斯中心主義體系”,這個體系通過對非西方化的國家的完全排除來達成它統一權力的目標。正如近來有研究指出的,西方學界對中國共產黨的“非民主”形象誤讀的本質源于“自我”中心主義觀,“在這一概念支配下的西方觀念,已無法客觀、有效地引導人們理解和把握當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政治的發展進程”[15]。這些西方論調先行假設了原子化的“民”與西式選舉的“主”的自我呈現與自行在場,完全無法接受除了個人主義之外的“民”與除了自由主義之外的“主”的存在,因而整個邏輯的主導者——西方——作為“主體”將其他政治形式視為是這種在場的對立,這種理論深層次上服務于西方-非西方的二元等級秩序。

現在有必要對這種“西方凝視”下的民主“邏格斯中心主義”進行一場徹底解構,必須回到“民主”的本義,從“民”與“主”的概念出發,真正理解中國政治的理論根源,理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民主理念。

二、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對個人主義公民觀的超越

在現代西方思想譜系中,“民主”理念的發展伴隨著對“民”的瓦解:“民”只能是一個個孤立的原子,對“民”任何集體化的嘗試都被攻擊為極權。這種個人主義公民觀具有很強的局限性,這種方法論雖然有利于私域權利的推導,但是在公共領域的指導作用上卻值得商榷。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則具備整體性與能動性,超越了“公民”的局限。

(一)西方公民觀的本質:孤立的“市民”

西方公民觀由自由主義奠定,具有明顯的“原子論”“權利論”色彩。自由主義“尤其強調私人的權利和個人作為自治的行為體的身份”[16],這種理解方式背后的方法論支撐是個人主義。相當一部分啟蒙主義哲學家都試圖通過將群體的“民”還原為一個個的個人,先天設定每個個人從一開始就是自足且自利的平等個體,這些個體通過契約建構國家,從而維護自身權利。這樣一來,“權利”就成了這種認識論的核心關鍵詞,“義務”是為了保障權利的。這一時期的塞繆爾·普芬道夫(Samuel Pufendorf)對國家與公民的理解極具代表性,他指出“人是把其自身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動物。所以毫無疑問,他必然是因期待得到某些好處才自愿組成政治社會的……為了成為一個公民,一個人要喪失他的自然自由并使自己臣服于一個手握生殺大權的權威”[17]。也就是說,“公民”本質上是個體以讓渡個人利益的方式間接獲得更多利益的一種政治主體,國家本質上都是由“私人”組成的,“公民”不過是私人在政治上的一種精致利己的完成形態,是有契約作為保障的利己個體。

克勞福德·麥克弗森(Crawford Macpherson)將自由主義哲學家對公民的理解概括為“占有性個人主義”[18],因為人被理解為一個個各自為戰的“企業人”“經濟人”,人類社會被化簡為經濟市場,每個人都在力圖占有更多的資源,因此政治也淪為一個市場,公民與政客都是這一市場的參與者。這樣的“公民”理念雖然強調個體之間的平等與契約協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現代國家的穩定運行,但在更深層次上卻帶來了對人類整體的分裂,造成的結果必然是人自身的降格——“把他人看做工具,把自己也降為工具,并成為異己力量的玩物”[19]30。

個人主義公民觀往往意味著對“人”的潛在分化,讓每個人只專注于自身的恒定利益,將人與人的關系降格為單一的經濟關系,忽視了個體廣泛的社會關系與不斷發展、走向聯合的生成性未來。馬克思指出,“這種個人自由和對這種自由的應用構成了市民社會的基礎。這種自由使每個人不是把他人看做自己自由的實現,而是看做自己自由的限制”[19]41;“公民”理念正是在“市民社會”框架下誕生的,“現實的人只有以利己的個體形式出現才可予以承認,真正的人只是以抽象的公民形式出現才可予以承認”[19]46。

(二)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整體性與能動性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多種多樣的關系,既有經濟關系也有社會關系。經濟關系與社會關系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往往以利益的排他為前提,以資源的配置為追求;后者則更關切人的情感認同和對平等的追求。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同世界的關系,是一種人的關系,那么你就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20]364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人的理想關系不應該是人對物的占有,也不是一般等價物統治下的所謂的平等交換,而應該是共同體中的平等交互;未來人類社會的真正復歸是人民整體性的實現,“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1]53;到那時,每個人將不再把他人當成自己實現自由的阻礙,而是把他人當成自己實現自由的保障,人與人的聯合就是這種整體性內部的交互與支持。

進一步地,人的這種整體屬性還將推演出一種發展著的、生成著的“人性”,由此展現“人民”的能動性,因為“人性”放置在特定的物質關系中被理解為一種敞開的共在,人性的未來會因為物質關系的變革而改變。在個人主義視角下,每個原子化的孤立“公民”都被假設為永恒的利己、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存在,在“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實現群體利益的均衡穩定結構,忽視了社會的可進步性,這無疑是對社會的根本性質變革和人性的發展的否定。馬克思主義則將人看作是不斷變動發展的存在,相信人具備改造社會、推動社會進步的能力,更相信未來社會關系的變革能造成人朝向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解放的人邁進。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在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且進行戰斗”[22],“人民”才是具備創造力與社會變革追求的能動主體。

總體上看,人民是具備能動性的整體存在,是對現實中活生生的“人”的社會性弘揚,因此以“人民”作為“民主”的政治主體是一種更為健全的理解。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充分發展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創新中國社會主義“人民民主”理念,堅持人民的整體性與關系性,并堅信人類社會進步的可能性。

我們的“人民”理念吸收了“公民”理念中有益的契約精神、獨立精神,但更具備超越“公民”的社會性、組織性、變革性。這種理念開辟出的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會不斷塑造社會、完善人民,因而成為國家深層次的精神力量。人格獨立與社會性并不沖突,啟蒙主義思想家所構想的、作為“契約論”基礎的孤立個人組成的“自然狀態”并不存在,“我們越往前追溯歷史,個人,從而也是進行生產的個人,就越表現為不獨立,從屬于一個較大的整體”[23]。我們必須看到,社會不是個體獨立的阻礙,而是個體獲得自由的保障。契約精神有利于為政治參與者提供作為底線的安全感與穩定保障,但是政治上的發展遠非契約可以滿足。對一個龐大的共同體進行政治組織,更需要通過對美好目標的指引、通過強有力政黨的引領,唯此才能實現人民的凝心聚力,使人民共同奮斗以推動社會向前發展,最終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以民族復興為己任,以人民幸福為目標,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是一種先進的、發展著的組織理念,能有效凝聚共識、實現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的基礎上指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集團利益、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24]“人民民主”強調“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既是治理的客體,是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守護”的對象,也是政治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的“血脈”與“根基”。因此,“人民民主”一方面要讓國家建設成果為人民共享;另一方面也需要黨領導作為集體的“人民”團結起來,讓人民以積極的姿態、奮斗的姿態實現“當家作主”,這樣的一種人民觀指向的無疑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積極的社會。相較而言,“自由民主”的原子式個人預設了社會的靜止性、永恒性,這也注定只能重復靜止態社會,政治缺失了推動社會進步的目標,漂泊于歷史的浪潮中不知駛向何方。由此可見,“人民民主”在理念上超越了“公民民主”,其奠定的民主政治主體超越了具備契約精神的獨立個體,走向具有整體性、組織性、變革性的“人民”群體;其關心的內容超越了政治組織形式,指向人類社會的積極發展。

三、馬克思主義自由觀對自由主義自由觀的超越

在現代西方思想譜系中的“民主”一直是被“自由”爭奪的對象,西式“自由”在爭奪“民主”的過程中,一方面顯示出了對“民”的瓦解,另一方面則取得了對“自由”定義的主導權。“民主”的“主”被限制在“權利”尤其是“政治權利”當中,以周期進行的選舉作為民眾自主的主要體現和政治保障。馬克思主義自由觀恰恰提供了對自由主義自由價值的反思與批判,對“民主”的“主”進行了深刻解答,并在中國的政治發展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一)自由主義自由觀的本質:政治權力為資本權力讓路

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曾區分兩種自由,一種是“去做某事的自由”,一種是“免于做某事的自由”[25],并認為后一種“消極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這代表了西方自由主義的主流觀點,也成為了“自由民主”理念的核心之一。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民主的“主”一方面被定義為選舉的政治方法,即通過賦予公民周期性選舉更換領導人的權力來反對專制與暴政;另一方面被認為是在政治選舉之外,公民在私人領域內享有充分的權利與自主。在自由主義者看來,這兩方面的規定都是為了保護“公民”免受政府權力的傷害。因為他們傾向于相信權力具有自發擴張、擠占個人自由的傾向,因而政府的本性是“惡”的——雖然這種“惡”是“必要的惡”——從而把個人自由與政治權力視為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關系,反而把市場當作是自由的體現,是與個人自由正相關的存在,因此他們主張依靠削弱政治權力、增強市場運作來規制權力、保障個人自由權利。政治則被看作是在這種“利益博弈”永恒存在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利益分配的手段,選舉一方面是通過周期性更換領導者來提防政治權力的擴張,另一方面則是社會利益格局的顯現。

但是,這種通過選舉進行政治保障、僅僅關注私域權利的“政治自由”,很難說是“自由”的全部內涵。馬克思看到了這種“自由”隱蔽地偏向資本的屬性,力圖揭示經濟問題先于政治問題的根本性,“生產者只有在占有生產資料之后才能獲得自由”[26]566。事實上,選舉權在歷史上一度被大資產階級所壟斷,而今資本主義國家政治選舉背后的資本操縱更是一個世界共識。自由的目的如果被定義為防止“專制”、限制權力,那往往意味著對資本權力的隱形放任。正如卡爾·波蘭尼(Karl Polanyi)所指出的,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已經證明,自由主義絕不僅僅是一種政治主張,還蘊含著不可分割的經濟含義。他認為,“由規制所創造的自由被指責為不自由,它所提供的公正、自由和福利被貶斥為奴役的偽裝……在自由主義者那里,自由的理念就墮落為對自由企業的鼓吹——今天,這種想法已被大量出現的巨型托拉斯和壯觀的壟斷組織化成了一種虛構。這意味著那些收入、閑暇和保障無需提高的人擁有完全的自由,而人民大眾擁有微薄的自由,盡管他們徒勞地試圖利用他們的民主權利來獲得某種保護,以便使自己免于被財產擁有者所攜帶的權力所傷害”[27],因此所謂的“免于政治強迫的自由”只是讓權力被牢牢掌握在“財產擁有者”手中。漢娜·阿倫特(Hanna Arendt)從不同的路徑得出了與其類似的結論。她發現,這種“自由”過分強調個人權利的自由而忽略了共同體中共同行動的自由,并因此“瓦解了權威”[28];當政治權威被瓦解之后,現代社會能夠填補真空、占有權力的只會是資本力量,而這往往是對于國家安全、人民自由的莫大威脅。

因此,如果將民主的“主”狹隘地限定在消極權利、選舉權利上,忽視實現自由的能力,就必然導致對弱勢群體的結構性壓迫的合理化,最終社會上的大部分弱勢群體“自由得一無所有”,只能“自愿”地受到剝削。“凡是社會上一部分人享有生產資料壟斷權的地方,勞動者,無論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須在維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以外,追加超額的勞動時間來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生產生活資料。”[29]“自由民主”并未能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其許諾的“自由”很難說是健全的、真正的自由。

(二)馬克思主義自由觀:以集體、權力為自由“賦能”

自由民主的“消極自由”把現存秩序視為恒久存在,尤其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恒久存在,正如馬克思所批判的“庸俗民主派把民主共和國看成千年王國”[26]445-446。這種思想忽視了控制和引導權力也可以為社會的發展進步服務,因此長期以來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現實政治一再被西方媒體、政客認為是缺乏個人自由的極權。這種西方凝視將一切“集權”視為洪水猛獸,哈耶克甚至認為“集體主義不能容納自由主義那博大的人道主義,它只能容納極權主義的狹隘的門戶之見”[6]157-158。然而,作為手段的“集權”不必然走向專制的結果,而“自由”雖然是一種美好的追求,但其內涵本身值得重新思考,民主的合法性判定不應該只有西式“自由民主”一種標準。

首先,社會主義從來都不反對追求個人自由,馬克思主義者只是提出了以集體行動作為實現個人自由的有力保障。正如大衛·哈維(David Harvey)所概括的那樣,馬克思主義者同樣也把個人自由當作追求的目標,但是強調“通過集體行動來實現對個人自由的保障”[30]。馬克思本人也指出:“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19]571這是因為任何單個的原子化個人都是脆弱而孤立的,而對個人自由最大的威脅不是政治權力,而是來自結構性的生產關系的壓迫,因此社會的變革絕不是依靠單個人的理性所能描繪的,也不是依靠人性的善的取向或者人的認識轉向所能實現的,而是必須將私人的脆弱的利益聯合轉化為自為的聯合,實現生產關系上的革新,才能帶來社會的真正轉變。未來社會必須要構建一種全新的“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人們不會犧牲其他人的自由來獲取自身的自由,而是承擔起共同體的責任,支撐起彼此的自由。

其次,消解強迫不必然成為政治的唯一目的,權力可以被用來為人民的自由“賦能”。“人民民主專政”是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必要政治保障,要實現人類解放、實現廣大勞動人民真正的“作主”,只能是把權力掌握在人民手上。這種政治追求超越了西方對政治制度的“永恒不變”的理解,“把權威原則說成是絕對壞的東西,把自治原則說成是絕對好的東西,這是荒謬的”[26]337。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權力的大小,而在于權力歸誰所有。馬克思在觀察巴黎公社時指出,“公社的真正秘密在于:它實質上是工人階級的政府,是生產者階級同占有者階級斗爭的產物,是終于發現的可以使勞動在經濟上獲得解放的政治形式”[26]158。國家應該將注意力放在如何引導、使用權力上。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讓國家權力“為人民服務”,從而更大程度地發揮社會有益因素,通過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完善來為人民的自由保駕護航。

中國共產黨注重通過黨的自我革命保證政治權力的公共性、先進性,而且一直堅持對資本進行有效管控和引導,讓資本服務于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在重大困難面前,黨能夠有效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攻堅克難,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人民的生命財產如果得不到保障,“自由”絕難立足;而自由的權利如果得不到權力的保障就會淪為空話。我們應該勇于借助權力來賦予全體人民實現權利的能力[31],其中的關鍵并不在于權力是大還是小,而在于要致力于讓權力具備公共性、為人民服務。

四、堅定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理論自信

西方“自由民主”理論在反社會主義的實踐中逐步確證自己的“合理性”,在冷戰的斗爭場域中獲得了真言化的機會。西方自認為“自由民主”是一個開放集合,迫切希望非西方國家都進入這一集合之中,殊不知這其實抹殺了“民主”概念本身的流動性,“民主”的能指與所指、運行方式與價值追求都被完全限制在西方語境、環境之下,造成了“民”與“主”的狹隘定義,與世界廣大國家的現實需求發生沖突。中國力圖開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樣一塊與當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新天地”,這種全新的民主形態開啟了人類政治現代化的全新路徑,并在現實中展現出了卓越的治理成效。這種實踐的成功背后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

我們必須認識到,“民”絕不僅僅只有“公民”一種理解方式。“人民”蘊含著治理的受眾、主體兩方面的含義:當我們將“人民”理解為治理的受眾的時候,“民主”是作為一種對治理效果的要求,要求國家治理以人民生活幸福為目標,要關注的不僅僅是選舉方法,更重要的是社會現實生活水平,尤其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當我們把“人民”理解為治理主體的時候,“民主”則要求我們弘揚人民主體性,要以發展的視角看待社會,社會不是靜止的均衡狀態,而是被人民不斷推動向前發展的動態存在。這些正是作為社會主義的中國所一直追求的目標。

同時,“主”的西方解釋也不是唯一的“標準答案”,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改變了以往受壓迫的地位,齊心協力建設社會主義,這種“自主”不是把其他人看成是自己自由的阻礙,而是把其他人看成實現群體目標的依托,勇于將個人自主選擇與時代需求、國家發展相結合,在共同體的未來向度上打造獨特而強大的民主。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建設與改革實踐證明了中國民主具有更為廣泛、深刻的合法性,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自由觀具有的獨特“自主”構建。

不可否認,今天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仍然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面對日益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各項具體制度仍需進一步提升和落實。西方自由民主理論對于個體獨立性的強調、對個人自由的追求也不能一概否定,而應該被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地吸收借鑒。而今中國“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32],正在逐步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只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完善人民當家作主體制,就一定能夠開辟中國民主新天地、開創人類“民主”新形態,為世界政治現代化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力量,在理論上也一定能夠邁向更為成熟的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健全的“民主話語”。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2021-11-11)[2022-02-1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1111/c1001-32280048.html.

[2]孫國東.“鑲嵌自由主義”的終結?——“民主社會學”視角下的西方民主危機[J].探索與爭鳴,2021(3):87-93+178-179.

[3]Fukuyama F. Against identity politics: The new tribalism and the crisis of democracy[J]. Foreign Affairs,2018(5):90-114.

[4]張飛岸.西方自由民主危機與中國民主話語構建[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0(2): 178-185.

[5]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M].吳良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6]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馮興元,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7]薩托利.民主新論[M].馮克利,閻克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07-212.

[8]達爾.多頭政體——參與與反對[M].譚君久,劉惠榮,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1-27.

[9]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M].劉軍寧,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11.

[10]鮑威爾,多爾頓,斯特羅姆.當代比較政治學:世界視野[M].楊紅偉,吳新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14.

[11]福山.歷史的終結及最后之人[M].黃勝強,許銘原,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50-51.

[12]Denning X., Margaret. B. The Decline of Communism in China: Legitimacy Crisis, 1977— 1989[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195-204.

[13] Diamond L., Marc F. Plattner and Christopher Walker, Authoritarianism Goes Global: The Challenge to Democracy[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6:3-22.

[14]哈維.新帝國主義[M].初立忠,沈曉雷,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1-23.

[15]趙宬斐.西方學界對中國共產黨“威權主義”形象的誤讀及其辯駁[J].國外社會科學前沿,2021(3):3-16.

[16]海伍德.政治學核心概念[M].吳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77.

[17]普芬道夫.人和公民的自然法義務[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87-188.

[18]Crawford Brough Macpherson.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Possessive Individualism: Hobbes to Lock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1-9.

[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2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

[2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2).

[25]伯林.自由論[M].胡傳勝,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189-200.

[2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7]波蘭尼.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M].馮鋼,劉陽,譯.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20:262.

[28]阿倫特.在過去與未來之間[M].王寅麗,張立立,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157-162.

[2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2.

[30]Harvey D. The Anti-Capitalist Chronicles[M]. London: Pluto Press, 2020: 179-189.

[31]林修能.基于“復雜社會”視角對卡爾·波蘭尼“自由”理論的探索[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21(06):156-165.

[3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建,2017(11):15-34.

責任編輯:曹桂芝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色在线观看|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成年A级毛片|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19p|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91久久精品国产|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第三页|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色有码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 亚洲精品第五页|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激情影院内射美女|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黑色丝袜高跟国产在线91|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青青草一区|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a毛片在线| av在线无码浏览|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免费看a级毛片|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久久九九热视频| 午夜久久影院|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欧美日韩综合网|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成年女人18毛片毛片免费| 国产一级毛片yw| 亚洲aaa视频|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