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民族聲樂演唱中,京劇元素應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特色以及我國推崇的人文氣質。因此,京劇是極具代表意義的藝術形式,可以更好地為我國聲樂藝術創作和實踐提供經驗以及源頭活力。在京劇表演中,唱腔可以被稱之為京劇的靈魂。傳統唱腔與現代技術的融合應用,可以更好地體現在民族聲樂演唱中。
歌曲《粉墨春秋》是舞劇《粉墨春秋》的主題曲,該作品極具京劇特色,需要融合京劇的唱腔特色進行演唱,才能充分演繹出作品的韻味。《粉墨春秋》的音樂旋律不僅以戲劇為基礎,同時還結合了現代交響樂。通過演唱者的演唱以及理解,保證其自身所具有民族底蘊的同時,還包含了現代色彩,對我國京劇元素民族化視野開闊具有綜合意義。作品《粉墨春秋》極具新意,且夾雜獨特的戲曲風格,不僅能夠實現全新的創新點,在旋律以及唱腔上均具鮮明特色,使作品具備思想性以及人文性,既符合中國民族聲樂作品的審美風格和演唱特點,又保證了戲曲能夠發揮自身的獨特色彩。本文將就聲樂作品《粉墨春秋》進行分析,展示我國聲樂作品的藝術風貌以及京劇元素在當代民族聲樂演唱中的應用價值。
一、京劇的唱腔特點
(一)“腦后摘筋”。腦后摘筋即京劇中俗稱的“腦后音”,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將聲音集中到頭腔,通過頭腔共鳴,確保聲音能夠呈現明亮、寬廣的特點。作為一個獨特的演唱技巧,京劇腦后摘筋的演唱,考驗演唱者對氣息的控制能力,要求演唱者有較強的氣息控制力,保持高位置的相對穩定,是考驗民族聲樂演唱技巧的重要唱功之一。在聲樂演唱中,演唱者要合理掌握中音區和高音區的真假聲比例,靈活地實現真假聲的轉換,確保聲音的位置能夠一步到位,達到自然過渡的演唱要求。[1]
(二)一字行腔。一字行腔是根據字的發音特點,決定行腔走勢。在京劇訓練中,一字行腔對咬字的技巧、行腔的吐氣等均進行了詳細的要求。例如,在京劇表演藝術家的演唱中,一字行腔可以按照漢字的發音,歸結為單音類、復音類以及鼻音類。并根據京劇表演藝術家的表演積累,對三類發音進行了細化,包含發音內容、鼻音、復音等。使學習者能夠得到更加詳細的指導,自主地尋找氣韻,打造符合個人風格的形象特點。[2]
(三)聲貫于頂。聲貫于頂與氣沉丹田二者具有融合特性,均是體現于京劇唱腔達成氣息以及唱腔相融合的表現形式。聲貫于頂要求在演唱中要將存在丹田中的氣息調動,實現高度共鳴。在演唱中,泛指高位發音,也可指共鳴穿透率。京劇總體的發音特點鏗鏘有力,聲貫于頂讓此種音色特點更加渾厚、多樣。在欣賞過程中,能夠具備全新的融合感受。在生貫于頂中,更看重氣息作用,使聲音融合、統一。[3]
二、《粉墨春秋》演唱時的京劇聲腔特點
(一)京劇聲腔
在《粉墨春秋》的演唱過程中,著重于對情感的融合,確保節奏能夠符合人物性格特點,達到演唱技巧的全面更新。例如,在演唱前,要模仿京劇吊嗓的練聲方式,對發聲狀態、腔體進行適當調整,如“yi”“ya”等,可以更好地完成對京劇唱腔的模仿以及把握。《粉墨春秋》的特點為行腔較多。行腔泛指在演唱過程中,對相關的字保持較長時間的聲值。將聲音通過節奏、速度的掌控以及咬字技巧等進行發音。在演唱時必須注意,腔多需要保證字詞連接緊密、柔和,實現自然過渡。聲音需要平靜、婉轉,在演唱過程中,最后一個字必須均勻收音,細膩、純正。此外,作品《粉墨春秋》在演唱過程中必須包含拖腔、甩腔,反映京劇當中的“水墨腔”。[4]
(二)戲曲唱腔結合
在結合戲曲唱腔特點的過程中,要注意的是戲曲的演唱與當代民族唱法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戲曲的演唱普遍真聲比例較多,相較于民族唱法,戲曲更加強調字正腔圓,以及以字帶聲的演唱方式,而且戲曲的咬字行腔極具特點和辨識度。在《粉墨春秋》的演唱過程中,演唱者不僅要達到清、正、圓的演唱標準,同時,還要就咬字技巧等進行訓練,通過咬字,表達出演唱者的情感以及國粹音樂行腔的韻味。在演唱時,京劇唱腔“生”中的“eng”為韻母,舌尖要上抬,聲音與舌腔進行共鳴,達到流動的技巧。而“戲”,則需要演唱者從嘴皮咬出,氣息下沉。在演唱過程中,注重戲曲的演唱特點,咬字必須注重短字頭、長韻母的清晰,要合理融合京劇唱腔,保障整個聲調一致,才能充分演繹出歌曲的韻味以及魅力。[5]
此外,歌曲的演唱過程中還包含了顫音、腦后音等聲音概念。在演唱《粉墨春秋》時,可結合京劇中的腦后音共鳴,使聲音保持通暢和高度統一,完成情緒引導,將京劇元素進行融合,形成一種剛柔并濟的音樂演唱效果。因此,《粉墨春秋》具備極為宏大的音樂氣場,在演唱過程中灑脫干練,突出一氣呵成。通過極具特色的音樂以及表現形式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通過演唱技巧的把握準確實現作品風格的演繹和表達,使《粉墨春秋》能夠呈現出最佳的表演狀態。在音樂旋律中,《粉墨春秋》通過京劇元素的加入,平衡了音樂的主調,統一了整個基調,使音樂效果以及人物形象更加生動、完整。[6]
三、當代民族聲樂演唱與京劇唱腔的融合
京劇唱腔與當代民族唱法在咬字行腔、表演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差異,但通過合理的設計和融會創新,二者是可以實現完美融合的。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與民族文化的發展是融通的。在我國的音樂發展歷程中,聲樂以及民族文化均是引領時代的產物。例如,在京劇唱腔演繹方面,京劇與聲樂的表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的美感以及表達方式,對于音準都非常注重。因此,當代民族唱法在演繹戲曲風格的聲樂作品時,不僅能夠運用當代民族唱法的部分演唱技巧,同時還能夠保留京劇唱腔的傳統特色,《粉墨春秋》這首民族聲樂作品的演唱形式對提高演唱者的音樂素養起到了明顯的引導作用。此外,《粉墨春秋》的地域特色、曲風根據演唱者對聲樂理解的不同,演唱者演唱方式、演唱情感等的區別,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在演唱上,通過日積月累的訓練以及磨礪,可以更好地完成氣息變化,字正腔圓地表達。[7]
因此,通過上述分析可知京劇表演對民族聲樂演唱來講是重要的養分。在民族聲樂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可以汲取京劇的元素。雖然在發聲訓練、語言表達、藝術創作背景上,民族聲樂與中國戲曲都有較大差異,但通過藝術家的巧妙構思,也能夠達成融合,甚至起到1+1>2的效果。中國戲曲的創作通過傳統文化提供養分,傳統文化是戲曲的生存之道。創新與創作二者共生,雖有些許區別,但京劇演唱依然保留較原始的板式以及腔調,當代民族唱法與京劇唱腔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京劇唱腔中,著名京劇表演大師梅蘭芳先生促進了戲曲以及聲樂的融合。通過戲曲以及聲樂的表達,不僅吸引觀眾,同時能夠拓展京劇的欣賞范圍。隨著國家的強大,文化的繁榮,廣大民族聲樂表演從業者應該向老一輩的京劇藝術家學習,有傳承經典的決心、勇于改革創新的氣魄以及民族責任感。京劇唱腔與民族唱法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且彼此之間的關系緊密。因此,在欣賞過程中,可以進行對比。民族聲樂以及戲曲音樂的對比,不僅可以取長補短,更可以加深影響力,達到互相促進的效果以及作用。在表演形式上,聲樂還可以通過現代歌舞劇等形式呈現,使藝術能夠更好地實現多樣性表達模式,傳承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盡顯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7]
四、當代民族聲樂演唱與京劇元素融合的影響
民族聲樂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較為嚴謹且完整的體系,與京劇具有相同的藝術根源。因此,要不斷落實創新,才能夠保障京劇與民族聲樂能夠產生融合,實現全新的飛躍。
(一)形式創新。我國民族聲樂呈現多樣化發展,除了得益于其悠久的歷史積淀,還因為其吸納不同藝術的養分,而京劇就能夠在此中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例如,京劇演唱技巧通過百年積累,非常獨立,為民族唱法的發展提供了指導。京劇與民族聲樂的結合,還可以打造出全新的視聽體驗,符合未來的發展標準。在民族聲樂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既保留了傳統的京劇元素,又結合現代音樂的創作技巧,可以更好地使音樂與京劇文化形成共鳴,引導新生文化元素的加入,使民族唱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主動適應時代發展,展現頑強的生命力,展現百花齊放的藝術風貌。
(二)內涵豐富。任何一種風格的藝術形式若僅局限于一個范圍,就會出現風格單一、受眾狹窄等情況。因此,民族聲樂從廣義上需要合理地融合京劇的元素,運用全新的素材。通過內容體系的豐富,確保傳統文化能夠得到發展和弘揚。例如,在《粉墨春秋》中,民族聲樂便通過京劇甩腔、拖腔等的應用,將京劇中的典型唱腔進行了集中提煉。因此,通過全新的表現形式,可以為不同的藝術形態提供靈感以及素材。而民族聲樂的融合發展,更需要滿足人們多樣的需求,使藝術自身能夠符合發展規律,促進文化藝術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豐富作品形態,使民族聲樂立足于傳統,吸收營養,主動借鑒、廣泛創新,獲得一席之地。[8]
五、當代民族聲樂演唱與京劇元素融合的啟發
民族聲樂演唱與京劇元素融合,可以使聽眾以及演唱者對民族聲樂具有更深層次的認知。在民族聲樂表演舞臺上,可以借鑒京劇的身段演繹以及動作表達實現有效融合,吸引受眾群體,改變聽眾對民族聲樂的固有印象,給予聽眾全新的聽覺體驗,通過這種融合使民族聲樂能夠更好地與京劇元素產生化學反應。聲樂作品《粉墨春秋》的節奏較多,且在演唱過程中,需要將戲曲元素進行全面融入,融合表演特色,突出自身的特點,將聲樂的優勢全面凸顯。配合京劇的肢體表現,完成整個作品的表演。通過京劇元素在民族聲樂表演中的運用,可以保障京劇元素對民族聲樂表演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積累了無數的曲調。因此,戲曲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漢樂府時期,乃至唐宋時期,戲曲的多元化發展成為我國藝術領域的一股思想潮流。由此可見,民族聲樂要想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解決自身出現的架空問題,需要借助京劇豐富的內涵性以及藝術魅力。民族聲樂包含極為豐富的演唱形式,是人民群眾集體創造出來的藝術財富。在京劇與民族聲樂的融合中,民族聲樂突出“唱”,是其獨特藝術魅力的表現手段之一。民族聲樂發聲方法與京劇的發聲方法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因此,京劇元素與民族聲樂演唱融合,可以啟發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對聲音進行獨特的處理。例如,聲音穩定、靈活,并根據曲目的需要采取相應的用氣技巧。根據聲音的強、弱等控制氣息,保障氣息能夠更好地穿過舌、齒、唇,完成細膩的演唱,對唱腔進行潤飾,使唱腔別具韻味。
六、結語
綜上所述,民族聲樂在藝術領域取得的成就,不僅與自身的藝術特征有關,更與長期的積累密不可分。在后續發展中,民族聲樂通過與京劇藝術進行融合,可以更好地實現自身發展。因此,聲樂與戲曲實現融合,不僅能保障民族聲樂更加深入人心,引導我國人民群眾了解聲樂之美、表演之魂。同時,還可以使中國民族聲樂具備自身的獨特風韻,使世界能夠了解到中國聲樂藝術的精髓,促進聲樂藝術大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弦簫.論傳統京劇藝術元素在民族聲樂表演中的運用[J].北方音樂,2020,40(1):3.
[2]李曉燕.民族聲樂對傳統京劇元素的借鑒與應用[J].閩南大學學報,2018(2):118-122.
[3]劉琳.京劇唱腔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運用研究[J].北方音樂,2020(17):3.
[4]王晨.民族聲樂演唱中京劇唱腔的應用與升華[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6):2.
[5]彭湘.戲曲音樂元素在民族聲樂作品中的運用及演唱分析——以聲樂作品《梅蘭芳》為例[J].大觀:論壇,2019(9):2.
[6]冀惠娟,張藝,黃堠.京劇中的甩腔在高師聲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5.
[7]劉琳.民族聲樂女高音與京劇青衣唱法的對比研究[J].北方音樂,2019(2):64-65.
[8]王永春.論“戲歌”在民族聲樂教學實踐中的重要作用[J].當代音樂,2019(5):2.
(作者簡介:楊茜媛,女,碩士研究生,廣東海洋大學藝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藝術)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