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聞艷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從而催生了教育體制的變革。現在學生的學習負擔越來越重,甚至已經到了學生負擔不起的地步,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本文基于雙減視野,對小學數學作業布置的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作業布置;策略探究
一、小學數學作業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寫作業處于被動狀態
數學是一個極其考驗學生思維能力的學科,在學習時有些枯燥乏味,面對一個極其費腦力的問題,一直解答不出來,就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近年來,學生的作業壓力越來越大,教師認為,學生在課堂上缺失的東西,在課堂外能補回來,所以就給學生布置很多的作業。小學生正處于一個比較愛玩的時期,教師不停地給學生施加壓力會導致小學生出現一種叛逆心理,從而導致小學生對小學數學學習興趣逐漸下降,然后在學習中處于一個被動的狀態。
(二)作業模式無創新
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是單純地給學生留一些書面作業,讓學生在課下寫,基本上都是一些數學題,這樣會讓一些本就對小學數學課堂興趣不大的學生更沒興趣。教師可以從創新作業模式方面入手,拋開傳統思想的束縛,作業不只有書面形式的,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分組作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在課下也能感受學習的快樂。只有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上去了,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能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氛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去思考,當學生對作業充滿興趣時,就不會覺得作業是一個負擔,就會全身心投入作業探究中。
(三)過于重視作業正確率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教師教學越來越功利化,越來越把學生的學習成績放在首位。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得不從作業入手,給學生布置很多家庭作業,導致學生學習壓力過大。而且對于這些作業,有的老師還要求一定的正確率,這就讓本來就充滿壓力的學生雪上加霜。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根據新課改政策,教師要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到教學的首位。“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授業解惑本是作為教師的一個職責,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的學習成績突然就變成了區分教師教學能力好壞的評判標準,這就導致了教師盲目跟風,不停比拼誰的學生成績更好,作業做得更好,久而久之,大家就漸漸忘了教學中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把學習成績當作教學的首要目標,然后這種思想的承受者是學生本身,學生的學習壓力在教師的壓迫下逐漸變得越來越大,讓學生感到越來越無奈,最終影響的是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雙減政策對小學數學作業的意義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作業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學習過課堂知識后,給學生留作業不僅能夠鞏固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還能檢測學生當堂的學習效果。教師通過對家庭作業的檢查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但是隨著教學中越來越成績化,教師開始過多地給學生布置作業,導致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加上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家長在課后會給學生報各種補習班來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讓學生本就緊迫的課下時間變得更少,導致學生降低學習興趣,還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雙減政策,即校內減少學生的作業負擔,校外減少學生的補課負擔。雙減政策的實施,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學課堂開始以學生為中心。“雙減”政策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放松自己,不再緊繃著神經來學習,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能夠開拓思維,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讓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學習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教師來說,雙減政策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減少了教師批改作業的強度,能夠讓教師在教學課堂上花費更多的心思,從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質量。
三、雙減視野下小學數學作業布置策略
(一)提高學生的作業探索能力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般都是讓學生在課下做作業,而課堂時間一般都用來講課。這樣其實有一定的弊端,教師無法了解學生寫作業時的真實情況,不知道他們當時的困難所在,學生也有可能會因為題目過難做出一些投機取巧的行為,比如上網搜索作業答案等。這樣,教師根本無法真正地了解到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也無法了解學生對已有數學知識的疑惑點在哪。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用翻轉課堂的形式進行教學,翻轉課堂,顧名思義就是將課上課下的模式翻轉過來,讓學生在課下的時候進行學習,在課上的時候進行作業的探討。在課上這種透明公開的環境,教師更能夠深入課堂中,真正了解學生的困難所在,還有學生對知識的了解程度。此外,這種辦法讓教師不再局限于講臺之上,能夠解放教師,讓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去深入學生,以學生為主來展開課堂,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翻轉課堂是教師在教學中的一個契機,如果好好利用可以對教學質量有質的提升。
教師在蘇教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下冊《分數加法和減法》的教學中,可以提前將關于分數加法和減法的課錄播好,然后通過網絡傳輸給學生,讓學生對分數加法和減法的知識進行學習。在課下的時候,學生可以對不會的地方進行重復觀看,或者暫停觀看去查閱資料。因為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會有差異,教師不可能照顧到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再加上上課時間有限,教師不能在一個知識點上停留太久。而在課下學習時,學生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訂學習計劃,從而達到對知識的高效理解。在課上,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一些關于分數加法和減法的題目。可以先準備一些比較簡單的同分母的加減法,然后加大難度讓學生去解答異分母之間的加減。在解答前,教師可以先講《曹沖稱象》的小故事,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思維學習異分母之間的加減法,在學生解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深入課堂,了解每位學生的探索情況,如果有學生向教師發出如何轉化的疑問,教師可以先進行引導,不要直接告訴學生答案,引導學生的思維向通分走,讓學生自主思考怎樣用通分來解決異分母之間的加減。用這種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還能減輕學生在課下的學習負擔,讓學生能有一個寬松的課下環境,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此外,這種方式還能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讓教師集中精力在課堂上去解決學生的困難,讓課堂真正為學生展開。
(二)優化作業結構,減輕學生作業負擔
因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比較弱,所以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部分學生很有可能會出現對知識理解困難的情況。因為要照顧到的學生很多,教師可能無法意識到這個問題,并且繼續給學生留下比較難的作業。教師的初衷本來是好的,但是在學生的腦海里,對于困難的題目,可能會存在一種抗拒的心理。學生不認真完成作業的原因之一就是題目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學生覺得以自己的能力無法完成這些任務,所以就會用一些不當的方法來解決作業或者是直接不做。因此,教師應該找到一個合適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優化學生的作業結構,讓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去解決問題,不僅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還能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對于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教師要制訂個性化的作業,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要設置不同的作業。對于成績本來就比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先從簡單的題型開始;對于學習能力比較好的,教師可以適當布置一些開拓思維的題目。在蘇教版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面積的變化》的教學中,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對不同類型的學生設立不同的課后作業。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一些同學,可以設立一個小正方形和一個按比例放大后的大正方形,先讓他們學習簡單的求比,然后學兩個正方形邊長之間的比,為學習面積比奠定基礎。對于學習能力比較好的學生,教師就可以直接讓學生算出兩個正方形之間的面積比,此外還可以出一些其他形狀的面積比的題目來開拓學生的思維。
運用這樣的方法能夠增加教師在教學中的全面性,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總會偏向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從而忽略了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打壓了學習能力差的學生的自信心。通過優化作業結構,讓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也能嘗到解題的快樂,能夠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從而增加學生對小學數學的學習興趣。
(三)創新作業形式,提高學生興趣
小學生正處于一個愛玩的時期,對一切未知的東西都充滿好奇心,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進行教學。一般學生都會對作業有很大的厭惡心理,覺得老師布置的作業像是一種累贅,影響了學生玩耍,所以教師可以創新作業形式,提高學生對作業的探索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標指出要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將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不喜歡寫作業是小學生的天性,也是教師在教學中面臨的比較棘手的問題。教育體制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展開課堂教學,為了更好地貫徹這一理念,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創新作業形式,將無趣的作業轉變成為一種趣味題目,或者是將書面作業變成學生比較喜歡的作業形式,以此來提高學生對小學數學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
在蘇教版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分數四則混合運算》中,教師在課上講完知識點后布置課下作業,卻也無法真正了解學生在課下是以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做作業的,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在做作業時的興趣,教師可以將原本無聊的關于分數四則運算的題目改為趣味性題目。比如:教師可以將關于分數四則運算的題目設置為關卡,然后設立情境——一只星際戰艦在太空站迷航了,需要組裝量子通訊儀器才能回家,你能幫助星際戰艦找到零件嗎?相比于枯燥無味的作業形式,將作業以這種充滿童趣的形式展現出來,學生會更加喜歡。而且這樣還能培養學生幫助他人的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四、結束語
雙減政策是基于新課改背景下的一次大變革,能夠減輕學生的負擔,促使學生健康成長。雙減政策是社會飛速發展的產物,它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是祖國的希望,教師要用適合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只有學生健康成長,國家才會越來越強大。
【參考文獻】
[1]莊惠芬.科學構建“‘雙減’生態立方體”[N].江蘇教育報,2021-09-24(003).
[2]錢紅艷,何潔.“雙減”政策落地,新學期中小學有何變化[N].南京日報,2021-09-23(A04).
[3]林衛民.“雙減”為學校教育打開新空間[N].中國教師報,2021-09-2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