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萌
(中央美術學院)
昆明市呈貢區地處滇池盆地東部,在歷史積淀深厚、地理位置獨特、多民族文化交融等諸多客觀前提下,呈貢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出種類多樣、傳承有序、流傳廣泛的活態面貌,成為聞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呈貢剪紙在漢族剪紙基礎上融合了少數民族元素,流傳于龍街、馬金鋪、大漁、七甸、龍街等地。服飾底樣剪紙叫“花樣”,農村婦女稱之為“戳花”①,祭祀類剪紙稱為“彩扎”“紙火”——剪紙作為重要元素在人生禮俗、節日民俗、宗教儀式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剪紙的存在必定依附于民間特定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②,按照在民俗活動中所發揮的不同功能和使用場景,呈貢剪紙大致可分為節日、服飾、禮儀、宗教信仰四類。
呈貢在正式設區前,因位置偏遠,相對封閉,保留了較為穩定的民情風俗,節日氛圍濃厚。年節時分,甚少有貼窗花的習俗;縣志記載“農家舊有門頭上帖堂錢的風俗,多為刀刻‘福、祿、壽、喜’字,中為‘豐’字,各字一帖。近年來又逐漸出現刻‘萬、事、如、意’字、中為‘福’字的堂錢。”③當地人多將家堂前懸掛的稱為“堂錢”,門頭張貼的則為“門箋”。家堂是一個家庭內超越了時間和空間、具有私密情感的神圣空間,紙、布等不同材質的裝飾既是出于美觀,又是出于對祖先神位的敬重,同時起到了遮擋的作用。以蓮花、壽字為紋樣的元寶花貼在元寶上,兩個為一組穿串后掛在家堂兩側,成為封堂元寶,封堂元寶和堂錢在大年三十時都要換新。
過年門箋意味一家人來年錢財取之不盡,底色多取紅色,上面或貼以喜鵲探梅、石榴、獅子、佛手等吉祥紋樣,或貼有黃、藍為主的文字;春節時貼5張,“平安如意”“恭喜發財”,中間另加“福”字。門箋在一年中也會有更替輪換,若是遇到主家蓋房動土,便要貼“安龍奠土”“奠土大吉”,若是白事則換上“五七追修”“施食追修”等。
另一個張貼剪紙、使用紙扎的節日是中元節,呈貢俗稱為“祭祖節”“七月半”。縣志記載“舊時,陰歷七月十二至十五的祭祖節,民間刀、剪刻粘小轎子,用于接送祖。”④舊時“小轎子”確與轎子形狀相仿,起到接引作用,所以與“轎”這個名字相稱。近年的小轎子形制已經發生改變,是由一根細竹枝挑起來的彩色紙扎,四角垂下的白色紙條上貼有蓮花、魚、銅錢、壽字等對稱紋樣剪紙。七月十一、十二,家中需設置好祖先堂“祭壇”——用各色彩紙搭配、剪裁、拼貼出上下層衣服,第一排放男女一對,其下按照男在上,女在下的順序擺放3排或5排,每排8或10或12張;祭壇前放供桌,供奉香火、水果和鮮花等,小轎子就掛在供桌旁。
刺繡是呈貢地區盛行的民間工藝,在民國以前甚至是婦女必須具備的生活技能,時至今日,依然是百姓喜愛的裝飾手法。在呈貢“逢三逢八”的龍街市集上,十余名婦女擺攤售賣手工刺繡的童鞋童帽。呈貢刺繡有挑花和繡花兩種,繡花前需將剪紙花樣貼在布面上,再分段、分色繡制。服飾花樣剪紙的構圖、紋樣要因物而易,呈現出剪紙品類和樣式的多樣性。
繡花鞋在現代呈貢男、女、老、少生活中仍舊延續使用,繡花鞋又稱為“灑花鞋”,從刺繡位置來看,一種鞋花是只繡在鞋的一面,從腳尖到腳后跟,稱為“拖花”;另一種是繡在鞋的兩面,但只覆蓋前半部分,稱為“半花”。
從刺繡內容來看,傳統鞋花中動物、植物和人物指向著不同的寓意,穿著對象依據年齡、性別、身份的區別,遵循著相沿成習的準則,選擇合適的鞋花。鞋花紋飾既是追求吉祥美滿的敘述方式,又是約定俗成的“交流”手段。童鞋鞋尖有虎頭、豬頭、鯉魚頭等多種樣式,鞋底會繡上單獨的三足蛙,以求辟邪。女性在婚前及結婚時穿的鞋花上有“如意”字,由佛手、石榴、棗、牡丹等吉祥花草串聯起來,末端是一對銅鞋子,象征女子有雙永遠穿不爛的好鞋。新婚男女多穿帶有“青春”“喜福”字樣的繡花鞋,其余部分用對魚、蓮花、牡丹等紋樣串聯。除此外,經典戲曲、小說、傳說中的人物也成為繡花的對象,例如黛玉葬花、牛郎織女等等。
老人的繡花鞋更是獨具特色,彰顯出面對死亡這一人生不可避免終極問題的淡然坦誠,例如鞋花出現了象征地府“銅蛇鐵狗”的狗、蛇圖案,花樣上的小女孩取意“藕發蓮生,maimai牽狗”⑤,“由妹妹牽狗引導死人的魂靈走過奈何橋,這樣人到了陰間才不會受罪”⑥,蓮藕是蓮花生命周期循環往復的轉折;如果伴侶去世,鞋上的雙魚也要相應的變為一只魚,這些意象所構成的共同畫面不僅體現了世人對死后世界的想象,更表達出對生命的敬畏。
童帽是繡花使用的另一個重要范疇。呈貢有新生兒滿月時“老祖送湯”的習俗,外婆需要去女兒家送新外孫的帽子、衣服、鞋。形狀多樣的童帽可適用于不同年齡階段兒童佩戴。1歲下兒童多戴虎頭帽,保暖性能好,帽子以綠色、玫紅色居多,其上有喜鵲探梅、魚戲蓮花等紋飾。1歲以上兒童帽子裝飾性較強,女孩多佩戴矮蓮蓬帽,帽子頂端是蓮藕形繡片,頂端向下延展出不同顏色的花瓣、葉子,繡片以金線鎖邊,其上有蝴蝶和各式花草紋樣。男孩多佩戴牌坊帽,牌坊帽又名僧帽,狀如其名,上部分冒頂裝飾恰如一座聳立的“牌坊”,牌坊裝飾圖案從簡單的鳳凰牡丹到復雜的人物戲曲故事不一而足——《西游記》里的唐僧取經、《白蛇傳》里的水漫金山寺……如同一個戲臺,上演著不同的故事。2、3歲的兒童還可佩戴魚含蓮花帽,魚身以紅布為底,金線鎖邊,魚眼由花邊、亮片和串珠層層堆疊而成,綠絲線平針繡法表現出分明的魚鱗,形成強烈醒目的視覺效果,魚頭是帽子的主體,魚嘴中延伸出來的蓮花則是帽檐。
隨著商品經濟發展、生產方式的多樣化、群眾審美方式的轉變,作為服飾底樣的剪紙習俗已經日趨衰落。此外,少數傳統家庭還保留著婚嫁時,剪龍鳳、鴛鴦、團花,在禮品上貼喜花等習俗。儀式剪紙制作群體有兩類,一類是與道家有密切關系的“先生”,另一類是與佛家相關的“師傅”,不論是先生,還是師傅,都并未真正進入宗教系統,只是秉持各自信仰,遵守法度規則,按照固定的科儀流程舉辦儀式,制作與儀式相配套的紙火。這種習俗延續已久,1955年鄭凱于呈貢歸化村(原)采集民間故事時,村民講述某人去世后,死者父母“請幾個道士來給兒子做五七超度他早升天界。第二天就有一些親朋好友……前來燒錢化紙。”⑦不同形制的白事,主持儀式的先生或師傅數量也不同,使用的紙火種類由少到多依次遞增。儀式剪紙除了用于白事外,還使用于道場法會中敬獻神佛。
呈貢剪紙起源已不可考,“云南何時有了剪紙,尚無文獻資料可考,估計最早當和南詔、大理國時期與內地的文化交流有關,最遲也和明初的移民的影響有關。”⑧據老藝人回憶,在清朝時期鞋花、帳檐花等刺繡用剪紙花樣曾是街邊常見的交易物品,縣志中亦有記載“清至民國較盛”⑨。直至“文化大革命”時期,呈貢剪紙傳承受到影響一度中斷;改革開放后,生活服飾剪紙又逐漸和現代化生活脫節。
然而呈貢剪紙并沒有脫離官方視野。《呈貢縣志·文化編》中有刺繡、剪紙習俗的記載。云南省文化廳于1997年12月至1998年底,依托全省各級文化館和鄉鎮文化站的2000多名文化工作者,以縣為單位,率先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對民族民間美術藝人的調查。⑩適時,呈貢向省文化廳申報、與剪紙有關的民間藝人達22位,其中年齡最大是80歲袁獄蘭,最小的是23歲龐剛?。1999年6月昆明召開云南省民族民間藝人命名大會,對166位藝人分別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間高級美術師、美術師、美術藝人稱號;2002年舉行了云南省第二次民族民間藝人命名大會,兩次會議中就有呈貢剪紙傳承人袁獄蘭、鄭其寬和郭樹謨。2013年,呈貢剪紙入選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
筆者口述采訪對象,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高慶出生于馬金鋪鄉高家村。祭祀紙火制作技藝在高家歷經了至少五代人傳承。高家恪守傳統文化,節慶、禮儀活動遵循舊例,從高家視角觀照呈貢剪紙傳承也更有全局性和說服力,“在同治年間,彩紙較少,祭祀紙火用的紙顏色越來越豐富,圖案更精致,但內部的竹架編得簡單了。”在民俗世家出生,高慶從8、9歲跟隨曾祖父、祖父母學習,從剪紙、刺繡到紙火制作都得心應手,他剪紙不畫稿,心里想大致圖案,“想到哪里剪到哪里,沒有死規矩”。高慶學習剪紙受到父母反對,他們認為一方面難以謀生,另一方面被視作女紅的剪紙刺繡不適于培養男孩性格。直到18、19歲,文化館老師發現他的才能,積極聯系他參與文化活動,自此父母對他剪紙開始表示接受和認可。
剪紙作為民俗藝人言情達意的敘事工具,其藝術造型體系植根于生活生產。從創作者的角度來看,民間藝人并不是直接觀察、描摹物像,而是以主觀的自我想象加以概括和演釋;從創作手法來看,民間藝術要考慮材料語言的特殊性,剪紙必然是因地制宜,隨形賦類。很多紙火的裝飾都采取應物象形的手法:大漁鄉白馬路村婦女李繼林在裝飾蓮花臺紙火時,選取不同的蓮花元素,以不同的造型形式表現——大面積的空白處貼以對稱具象剪紙,從下至上依次是三節蓮藕,蓮藕節生發出長莖和蓮葉,莖上是碩大的蓮花;直角處貼以對稱角花,角花上是抽象荷花瓣狀鏤空;面與面之間的轉折處,即竹架上則是二方連續的抽象藕節圖案,藕節間的藕須讓觀者一目了然。高慶在制作升天臺紙火時,每一層都貼有亭臺剪紙,以此讓故人登高望遠。
另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以本質代視覺,直觀地展現現象,這也是一種中國人傳統的“求全”思維。紙火度魂車里需要放假人,但往往不是在里面放置真的人形紙扎,而是通過在轎子上貼剪紙的方法實現,師傅或先生在方形的紙上剪出窗花、簾子和人的形狀,以此說明“轎里有人”。還比如,為表現出“有緣之人橋上過”,就在金橋銀橋的橋面兩端各貼上人形剪紙,引導亡者順利渡橋。
生存和繁衍是人類群體的原初意識和根本愿望,剪紙作為民間藝術,其圖像中不論是反映生命和繁衍的直觀符號,還是充滿吉祥寓意的隱喻表達,都蘊含著百姓普遍的求生、趨利、避害等反映內心需求的強烈情感因素。日常生活中,呈貢剪紙中很多裝飾紋樣中代表祥瑞、幸福的花草、動物元素都以諧音取意,例如,婚后婦女多祈求身康體健、延年益壽,便會選擇小貓、菊花的紋飾組合,貓諧音“耄”,菊花暗喻吉祥長壽,“貓看菊”時多繡成團瓣菊,“貓蹲菊” 時多繡成尖瓣菊。老年人更是如此,他們的鞋子上除了菊花,還有桃子、棗等,取意“福壽慶桃,時來遇棗”。
各式各樣的紙火更是這一觀念的極致體現,寄托著百姓在今世求而不得的物質和精神訴求。大型白事需要置辦章馬,“因為是求人辦事,因此馬背上還馱著兩個大大的金元寶,給神仙送些銀子事情會好辦些”?,百姓以真實世界人情往來的規則模擬了往生世界的生存法則,用力所能及的物質付出滿足生育、財富、平安等自我的切實需求。
民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伴隨著人類生活而產生發展,是百姓、大眾群體共同習得的思維、行為方式和模式,它包括了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歌謠俗語等口頭民俗,民間節日、民間信仰、人生禮儀、游戲等風俗民俗,以及民間建筑、民間美術、民間服飾、民間飲食等物質風俗。呈貢剪紙作為物質風俗,深受當地其他風俗文化影響,彼此相互交融、映射。
高慶家中有長輩遺留下來、帶有臥躺著的美人紋樣的鞋花,高慶解釋說這是“美女睡芭蕉”;筆者查閱到,呈貢當地還有一個“睡美人”的傳說,學者于1993年在斗南村采錄到這樣一個故事,天上的仙女在滇池旁沐浴時,恰逢暴雨湖堤決口,仙女為拯救百姓,臥在堤壩上化為山巒。?基于相同的描繪主體和動作,兩者之間仿佛存在一定關系。另一個個案更為確切,從清到民國時期,呈貢民間流行自娛自樂的花燈戲、滇戲等,“呈貢花燈由明代移民帶來的江南時尚小曲,吳歌與當地民族民間歌舞融合而逐漸形成,是云南花燈7大支系之一,滇戲為清代傳入,其它劇種多為民國時期移人。”?很多戲劇曲目成為剪紙花樣描摹、表現的對象,例如《白蛇傳》中的許仙、白蛇和青蛇,民間藝人擅長抓住故事里的經典情節、典型特征或者標志道具,并加以夸張的視覺效果,讓觀者充滿揣摩的樂趣。
剪紙是蘊涵著中國傳統審美思想、滿足百姓精神生活的民間美術,創作和使用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歷經代代呈貢人民的有序傳承和天才創造,呈貢剪紙在民俗應用中逐漸形成了題材、色彩、種類和樣式較為完整統一的的藝術體系,彰顯了當地百姓的思維方式、感情氣質和審美觀念,成為呈貢民俗文化的有益補充。
注釋
①⑧均參考:李靖寰,湯海濤.云南民族美術概論[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5:357.
②呂勝中.中國民間剪紙·上卷[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11.③④⑨?均參考:云南省呈貢縣志編纂委員會.呈貢縣志[M].深圳: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⑤“maimai”,方言,指小女孩
⑥?均參考:周文敏.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32、243.⑦?均參考:管世恭,艾如茂.中國民間故事叢書·云南昆明·呈貢卷[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216、144.
⑩云南省文化廳.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報告云南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8:348.
?原名龐剛,后改名為龐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