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濤
(山東商務職業學院)
在我國扶貧攻堅戰略實施過程中,直接資助型的扶貧策略能快速、有效的幫助貧困民眾提高生活水平,但卻具備短暫性、表面性的特點,無法從根本上幫助貧困人口達成脫貧致富的目的。古語有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各地政府在落實扶貧助困政策時,可深入了解并分析各地所保留的傳統手工藝,并與生產銷售有機結合創新扶貧策略,傳承傳統手工藝的同時有效提高貧困地區的就業活力,促進經濟水平的提升,從而實現脫貧致富目的。在我國膠東地區,其傳承手工藝主要以編結技藝為主,如草編、柳編等。在政府扶持下,藝術的傳承與生產可拓展新的發展渠道,快速獲得經濟效益并實現富裕生活。
脫貧致富的本質在于推動貧困民眾的就業發展,熟練掌握并有效應用某種技能提升自身收入,推動經濟發展的創業就業活動。在開展扶貧攻堅工作過程中,當地政府應深入研究并分析貧困區域的主導因素、產業特點與經濟特征,結合實況出臺振興發展政策,充分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手工藝等打造特色品牌,以就業為核心提升貧困人群的就業技能,從而推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提高貧困群體的經濟收入。另外,我國在落實扶貧攻堅工程中,其扶助模式已從資金扶助逐漸發展為能力扶持,從貧困個體或貧困家庭逐漸革新為傳承手工藝等產業扶持,從農業性質不斷向產業化建設發展。在扶貧助困的實施過程中,維護并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手工藝為貧困民眾實現脫貧致富目的拓展了新興發展渠道,將傳統文化技藝、扶貧政策、就業發展與經濟發展密切結合,有效激活貧困地區的經濟活力,發揚民族特色工藝技術,達成脫貧致富目標。從理論方面分析,相關政府可通過傳統手工藝拓展發展渠道,革新發展模式,如打造品牌產業、成立合作社、建立生產工廠等,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的同時,提高傳統手工技藝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從而深入落實脫貧攻堅政策,進一步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在我國膠東地區,傳統編結技藝是煙臺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常見的編結形式為柳編與草編。
柳編工藝具備悠久的發展歷史,被廣泛應用于民間生活,是農耕時代最為常見的編結技藝,其生活作品一般為編簍、編筐等。柳編的主要編制材料不局限于柳枝,民眾還常運用細滑度較高、韌性較強的荊條、桑條、紫槐條等,經過泡制、設計后進行物品編制,從而編織出美觀耐用、物美價廉、樸實自然的生活生產用品。在運用柳編工藝技術編制作品時,其所運用到的輔助工具多種農多樣,如錐子、鐮刀、麻繩、錘等。另外柳編工藝的編制方法又包括為紋編,一般用于細柳、蒲草、桑條等材料的編織;平編,一般用于平面的席箔類,如草席等物品的編織;砌編,一般用于飯簍、墩子等用品的編織;勒編,常用于柳條包、籮筐、簸箕等用品的編織;纏編通常用來編織屏風、家具等的銜接處與包邊。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柳編已不再作為民眾常見的家居用品與勞作工具,但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與創編,從而迎合當代民眾的生活需求與物質追求,有些柳編新品工藝已逐步向全球各國推廣發展。
在膠東編織技藝中常見優秀的編織工藝還包含草編,其作為非遺文化技藝存在歷史悠遠,以獨特風格、精美工藝、特色濃厚的鄉土韻味以及美觀實用的價值特點聞名中外,受國內外民眾的喜愛與追求。以萊州草編為例,具數據分析萊州草編工藝品曾榮獲9項國家級獎以及15項省級獎,同時還以特色品牌“玉宇”為核心暢銷發展。另外,膠東草編工藝的編織材料成本低廉且在生活中較為常見,如玉米皮、蒲草、麥秸、茅草、勒絲草以及三箭草等,其在編織過程中需進行蒸熏與染色工藝,從而保證工藝品色澤柔和且明暗分布適宜。在運用草編技藝編制作品使一般可運用平編、編辮、網翻、纏扣等工藝技法,從而確保制品的精美外觀,使其凹凸有致猶如精美浮雕。草編常見產品一般主要為提籃類、墊品類、地毯類、雜品類、觀賞類等,并隨著時尚發展不斷加以圖案繪制,如瓜果、船帆、波浪、海鷗等,或配以各式各樣的金屬扣件,如圓環、扣子、鏈條等,即提高美感又加強作品協調性。
膠東編結技藝是在悠遠歷史的沉淀過程中不斷創造改進而成的工藝技術,其與當代民眾的生活與生產緊密結合,直觀展現了山東地區的文明發展與民間藝術情況。膠東編結技藝在實際生產應用中發揮著巨大的現實價值。第一,文化價值。編結技藝作為非遺文化蘊含著當代人民群眾的民俗習慣、記憶傳承、造物思想以及生活愿景,是民族傳統文化與價值觀念的傳承符號。第二,美學價值。在膠東編結工藝中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價值,如草編、柳編等,其作為非遺藝術品在色彩選用、材料處理、造型編制、創造思想等方面都深刻體現了美學元素,如造型上講究新穎性或對稱性,如各式各樣的動物造型、特色對稱的立體福字、時尚潮流的冰墩墩等;在編織工藝上,體現材料美如光潔細膩,展現著色美如色澤溫和或清新素養,呈現紋理美如特色花邊和花紋等。第三,社會價值。膠東編結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傳逐步被納入扶貧攻堅計劃與經濟發展規劃中,形成新型產業鏈,提高更多就業機會,從而顯著提升當地居民尤其是貧困民眾的生活水平。一方面可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另一方面,可有效解決傳統技藝斷層問題,有效保護并發揚我國傳統特色文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傳承已逐漸顯露斷層趨勢,我國中央部門曾印發相關意見并明確指出各地政府應鼓勵并支持傳統手工藝的特色發展,從而帶動鄉村振興,實現脫貧攻堅的戰略目標。對此,各地政府應以脫貧致富為目的,以特色產業發展為途徑,以傳統手工藝為著力點,結合時代發展有效轉變傳承手工藝人以及貧困民眾的思想意識,促進傳統手工藝的產品營銷、市場擴張以及產業發展,樹立貧困民眾傳承和發展傳統手工藝的思想意識,從而為傳統手工藝發展夯實基礎。另外,政府應積極宣傳膠東編織技藝及其所蘊含的生活習俗、歷史內涵與地方文化,提高社會群體對膠東編織技藝的有效認知,增強社會群體對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意識與保護思想,并提升其對編織作品的生活需求與精神追求,進一步加快實現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目的。
膠東編結在造型方面具備豐富多樣的特點,但常見的工藝作品一般延續以往作品樣式,缺乏新穎性與創新性。不同民眾的興趣愛好是各不相同的,為有效滿足當代民眾的造型追求,合理拓展客戶資源,應積極順應時尚潮流與時代發展,不斷進行產品造型的優化與創新。第一,可從旅游產品方面進行編織創新。山東省位于沿海地區,具備較豐富的旅游資源,如中部泰山、青州宋城、青島嶗山、濟南千佛山等,膠東編織工藝可深入分析旅游資源的風情特征,并將其地域文化融入編織工藝進行造型創新,如山巒編織造型、古建筑編織造型、啤酒瓶造型、佛家造型等,同時還可結合民眾的生活需求進行創編,如家居用品中各式各樣的編織筆筒、燈罩等。同時還可在編織作品上繪制地方特色風景圖畫,從而提高工藝造型的美感與實用性,有效吸引客戶,帶動旅游業與編制產業的發展。第二,可創新編織包裝。隨著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應有效減少塑料袋等包裝的使用與污染,采用純天然、綠色可降解的編織工藝袋進行包裝。為滿足社會需求,應積極創編各類包裝尤其是產品包裝,如糕點、白酒、榴葉茶及其他商品等,可針對產品特性進行包裝的創新編織,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確保其成本低廉、造型獨特。第三,創新工藝裝飾。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空間環境的要求不斷增高,對空間裝飾的也不斷提出更高層次需求。作為非遺文化中的一項傳統手工藝,膠東編結技藝具有獨特的人文情懷與生活氣息。編織工藝品具備多種特點,如素雅、溫馨、清新、鮮亮等,可從日常燈具、墊品、地毯、涼席、掛飾等方面進行造型創新,滿足不同民眾人文需求的同時營造舒適、綠色的空間環境。從多層面出發推動編織工藝的造型創新,大幅度滿足社會與民眾需求,從而促進編織事業的發展,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提升收入水平。
在傳統工藝品編織過程中,手工藝人多采用單一材料進行編織,這就導致編織品從樣式、色澤方面都具有單一化特點,隨著人們物質生活與精神追求的不斷提高,單一材料編織而成的工藝品已無法滿足當代民眾的實際需求。并且編織技藝的原材料多種多樣,每種材料都具備獨特特征,可將各類材料進行組合創新,混合編織工藝品,從而實現質感的碰撞,顯著提升編織工藝品的視覺感受與產品性能,如將草編材料與金屬材料相結合,確保自然環保的同時提升其時尚美感等。另外,在包裝方面,還應以產品基本特性為依據定位包裝特點并有機結合不同材料,如草編材料、柳編材料、金屬材質、玻璃材質、陶瓷材質等,豐富工藝品的色澤、樣式、造型與視覺效果。以白酒為例,在設計產品包裝的過程中,可將草編工藝與繪畫藝術、陶瓷工藝等相結合,創編豐富多樣的酒箱、酒簍等,其中草編技藝可大幅度提升包裝的素雅與美感,同時草編材質較柔軟可在運輸過程中有效緩沖壓力,其凹凸有致的編織層次可起到防滑效果,從而起到保護作用,
為有效推動脫貧攻堅政策的實施,當地政府應加強與傳統手工藝品相關的供銷社、電商企業、生產廠家以及設計企業等的密切結合,有效打造以當地傳統手工藝品為主的地方特色品牌。第一,以非遺文化如膠東編織的草編、柳編等為契機建立傳承特色品牌,并借助互聯網、新聞、電視、廣播等形式大力宣傳品牌。第二,將地域文化或傳統手工藝等與當地旅游業密切結合,創新申報旅游新項目,有效推動“旅游+文化+地方特色”的工藝產業鏈發展。第三,特色品牌的建立可打破傳統手工藝品的局限性,如零售化與低層次性,轉變其傳統形式與銷售方法,使編織手工藝作品可作為獨立特色品牌進入高端市場。第四,地方特色品牌的建立可有效推動當地的就業發展,為貧困民眾提供手工藝培訓與就業機會,從而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實現雙贏目的。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現代化信息技術已逐步滲透并融入多個行業領域中,推動信息化管理建設的同時,還可大幅度拓展客戶資源與銷售渠道,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第一,當地政府可借助互聯網平臺開展編織技藝的培訓教育,有效帶動貧困人群的遠程在線學習,打破時空限制提高貧困人群的編織技藝水平。第二,政府相關部門可運用信息技術形成傳統手工藝產業鏈的聯動體系,從而提高貧困地區的經濟效益。第三,積極拓寬網絡渠道,建立以編織工藝商品為主的特色品牌網店。為貧困民眾提供就業編織機會的同時,還應注重編織工藝品的觀賞價值、實用功能以及藝術體現,有效提升工藝商品附加值。第四,合理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膠東編織技藝的文化宣傳,如電視廣告、抖音、微博、公眾號等,推動社會群體對編織工藝品的生活追求。
在部分貧困落后或經濟不發達的偏遠地區,影響其地域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是當地政府。為推動鄉村振興,帶領貧困人群脫貧致富,當地政府應深入研究并分析地域文化特征,以傳統手工藝如膠東編織技藝為發展方向拓展融資渠道,建立手工藝專項扶持資金并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同時通過多元化扶貧形式提升當地區域的經濟發展。第一,政策上鼓勵當地企業開展“扶貧救困”公益活動,為貧困人群提供就業機會,略高于市場標價收購編織產品,提高貧困人群的實際收入。第二,免費技藝培訓,政府定期開展傳統手工藝的技術培訓活動,如草編技藝、柳編技藝、竹編技藝等,為貧困人群提供技能學習機會,有效帶動貧困人群開展靈活就業,從而利用傳統手工藝提升收入。第三,創業扶貧,政府可帶動有能力的貧困民眾進行創業,如建立傳統手工藝店鋪等,同時向貧困家庭提供多種編制材料,定期收購編織產品,并依照地方特色品牌進行店鋪線下銷售以及網店線上銷售等。通過創業扶貧形式帶動多數貧困人群的編織工作。
綜上所述,為帶動貧困人群實現脫貧致富目的,各地政府可從傳統手工藝如膠東編織技藝入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產業發展相結合,采取有效發展策略推動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以及貧困人群的就業發展,從能力上扶持貧困群體從而提高其經濟收入,最終實現致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