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張婷
(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兒童即興舞蹈具有一定的內容純真性、方法奇特性,情感真摯性、表達自如性,其與成人即興舞蹈相同,都具有自身的藝術魅力。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積極引導孩子自行創編、表演舞蹈既可以激活幼兒的活動主動意識,更可以訓練孩子的創新思維,鍛煉身體多感官功能。這就需要教師在校學習期間可以循序漸進,有計劃、有目的的提升自己的兒童即興舞蹈表演能力,才能夠將知識與能力帶入工作崗位,才能對孩子們進行知識、能力的教育和行為、思想的示范。
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兒童即興舞蹈表演能力的前提是需要專業學生了解兒童即興舞蹈表演對幼兒成長的積極意義,從認可該學習內容出發才能夠激活學生的主動行為意識。
兒童即興舞蹈在訓練形式、訓練內容方面都更加突出游戲性、趣味性,突出孩子自身的即興表達,與幼兒此階段對于外界事物有強烈好奇心、自身的想象和創造能力發展較為迅速的特點有本質上的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意義。而非限定性的即興舞蹈給了孩子“想怎么跳就怎么跳”,“我是游戲、舞蹈主導者”的暗示,讓孩子們可以通過訓練手段和目的自由表達,孩子更樂于接受該種學習和教育活動。同時,兒童即興舞蹈又與孩子此階段擁有及時性和瞬時記憶的思維特點相一致,孩子的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即興舞蹈中被尊重和發揮,孩子的認知主動意識通過即興舞蹈可以自由表達。
從即興舞蹈的表演形式上來看,需要孩子有身體的靈活度和敏銳度;而達成該種靈活性訓練則基于孩子對自身身體的全面認知,如了解手臂、腿等每一個身體部位,了解這些部位可以做哪些動作,物理范圍又是怎樣的,孩子嘗試著在舞蹈中悅納自己、了解自己、挑戰自己。而諸如限定型即興舞蹈表演中需要孩子們與其他隊員、其他伙伴進行創造性合作,在了解個體差異中尊重他人、尊重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識,在協調中也實現了對自己的約束與控制。在表演舞蹈中感受身心音樂、舞蹈和諧之美的一系列能動結果、過程都是對孩子心靈美和情感意識的培養與激活。
即興表演本質是創新性應用所學知識,及時調配資源,實現可利用資源的最大化整合,在此基礎之上再進行動作與表演。所以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兒童即興舞蹈表演能力前提是專業學生對一系列舞蹈知識有正確系統充分的認知。
前文已經研究過兒童即興舞蹈表演對幼兒成長的積極意義,而在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兒童即興舞蹈表演能力過程中首先要讓專業學生認知到該部分意義,認可該部分意義,尤其是有效的、積極的舞蹈對兒童心理成長的指向性作用。
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專業學生播放案例視頻,看孩子在傳統表演舞蹈和即興表演舞蹈中分別表現了怎樣不同精神面貌的小熊,小熊伸懶腰、打哈欠、找食物的動作經過兒童即興的表達有怎樣的不同?分析其背后折射出兒童在創編該即興舞蹈時有哪些心理上的變化,讓專業學生看到即興舞蹈表演對幼兒身心的自由釋放意義和作用。
其次,教師還應當給專業學生布置相關作業,如通過對一系列文獻資料的查找、研究了解兒童即興舞蹈表演與兒童心理、兒童身心成長有關的專業依據,實現對舞蹈身心學等的深入研究,從專業的角度分析即興舞蹈傳遞的彩色世界與兒童心理變化之間的關系。
最后,還應當有目的的培養專業學生對兒童即興舞蹈表演所需材料、所應用方法的系統整合能力,讓其學會并嘗試著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整體特點和個別孩子的身心成長具體特點開展兒童即興舞蹈表演教學工作,讓專業學生有目的地從心智教育、情操教育、身體教育等不同層面實現即興舞蹈表演對孩子身心的開發與調動。
教師要培養幼兒的即興舞蹈表達能力,首先自己應當熱愛舞臺,能夠掌控舞臺,有較好的舞臺意識,所以需要在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兒童即興舞蹈表演能力中從培養其舞臺意識入手,讓學生能專業的用區別生活行為的舞臺舞蹈藝術行為再現生活性內容,能夠基于舞臺這一虛擬的三維空間實現對不同元素的藝術審美、提高和再加工,并通過身體動作來掌控整個舞臺空間[1]。
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舞臺審美意識和藝術思維,而不是用標準化的審美性訓練僵化學生的思維靈活性,讓學生在接觸不同的舞蹈元素時可以理解舞蹈行為背后的含義,即體現了哪種肢體情感的交互反應和舞者哪些內心的經驗,讓學生在思考過后站在舞臺中央,想象不同的情境畫面,自由用肢體進行創作表達,將他人看不到、聽不到的聲音、情境用舞蹈形式展現。
如果說學生的舞臺意識、舞臺審美思維是宏觀層次上的舞蹈表演能力,那學生的身體概念和身體語言表達能力則屬于微觀范疇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備的舞蹈表演能力之一。其主要是基于舞蹈是對人情感的含蓄表達、用肢體動作構成舞蹈不同形態這一特點,讓學生關注舞蹈除情感之外的另一起始點,將身體看作物質和精神、舞者和觀眾之間溝通的橋梁,讓學生逐步通過身體感受舞蹈的規律、情感和藝術內容,實現借身體動作對內心世界的外化。
情緒語言在兒童即興舞蹈中的傳遞不完全受限于肢體表達或身體表達這一范疇,而是通過全方位的即興舞蹈,甚至將舞臺審美、身體的本能反應用特定的形式與模式展現出來,形成極致的情緒反應和邏輯連接,最終變為可被觀眾解讀的一種肢體語言,從語言中可以讀到舞者內心的意向、腦海中的畫面[2]。
教師可以在教學與訓練中讓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先通過幾何的方式實現身體各不同位置、不同動作始發點的合理分配;再利用情緒組合的模式完成身體不同部位的幾何搭建,如悠閑的生活狀態需要手臂、腳踝怎樣的配置才能夠表達內部的原始情感;尤其是身體語言符號對于兒童動態情感的再現,層層遞進中完成動態教學模式。
兒童即興舞蹈表演既是對各種舞蹈專業知識的能動性應用,也是對不同舞蹈風格、舞種的拆解、融合,既體現了舞蹈的豐富性、多樣性,又可以將舞蹈所展現的地域特點、人文特點、宗教特點等以零散舞蹈符號的形式組合在一起,用于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所以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兒童即興舞蹈表演能力還應當讓專業學生具備良好的多舞蹈風格整合能力[3]。
教學中要針對本部分專業學生的學習基礎、就業前景讓其先形成系統的舞蹈風格、舞蹈舞種的認知,在了解不同舞種、不同舞蹈風格的歷史發展演變,如古代舞蹈從民間到宮廷、宮廷到民間的曲折轉變過程中讓學生對于舞蹈有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對于舞蹈的時代美、個性美、特色美有全面的分析,再有針對性地教學兒童舞蹈的主要形式,不同的舞蹈風格、舞蹈特點融合在兒童即興舞蹈中的實際案例,達到的效果,從案例中總結經驗和教訓。
在學生已經具備了較為系統全面的基礎性兒童即興舞蹈表演能力、知識之后,還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面向即興舞蹈表演的主題性教學內容。
即興在于靈活多樣和創新能動,所以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兒童舞蹈即興表演能力首先應當培養學生的信息瞬間捕捉和應用能力,讓其發展出與即興舞蹈表演、舞蹈動作有關的發散思維、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意識。
如給定學生一個主題,播放一系列舞蹈動作,請學生快速在多個動作中選擇一個自己認為與該主題有關聯的動作元素,利用單一元素實現疊加和邏輯創編下的舞蹈動作整合,再由該舞蹈動作加元素完成舞蹈作品。另外,由于本專業教學的對象特殊性,教師還應當在教學和訓練中增加兒童音樂、兒童主題的內容,讓學生在多個相似兒童表情中迅速捕捉到與其他孩子表情不一致的圖片,將快速捕捉到的信息用繪聲繪色的舞蹈動作表現出來。讓學生在常規的訓練中逐步生成快速反應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并熟悉兒童的性格特點、認知特點和表情語言特點。
表演舞蹈的基礎是有要表演的內容,是對舞蹈的創編,在兒童舞蹈創編中要適當增加一系列編舞技巧、編舞思路,體現兒童即興舞蹈的美學藝術、兒童藝術和兒童生活角度[4]。
所以教師在教學此方面內容中首先要培養專業學生對于舞蹈節奏、韻律、所表現內容、所發揮功能作用的準確掌握,使舞蹈的表現能力更為優秀,也容易通過舞蹈節奏等的轉變吸引幼兒,帶動幼兒的創新意識,和幼兒達成情感上的互動。其次,教師還應引導專業學生拆解不同的舞蹈動作和舞蹈元素,如該舞蹈表現了哪樣的內容,又是通過前后左右、彎腰、俯身等怎樣的舞蹈肢體進行準確描述的,讓學生跟隨著相應的音樂自己實踐感受,從拆解中提煉出編舞的技巧和能力。最后,教師還應當多給學生提供實踐創編的機會,如請學生將自己掌握到的舞蹈編創技巧用于表演《用身體畫畫》,讓學生注意所學的舞蹈創編技巧、舞蹈元素與兒童身心特點的融合,控制編舞的難度、表演的動作幅度,使學前教育專業的即興舞蹈教學與兒童即興舞蹈表演能力教學緊密相關。
兒童即興舞蹈表演涉及到舞蹈姿態、舞蹈造型以及舞者面部表情的綜合展現,除讓學生具備良好的肢體表現能力、舞蹈編創思維之外,教師還應當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表情表現能力,尤其是在掌握和了解兒童性格特點、表情特點的基礎之上開始系統性的學習過程[5]。
首先,教學應當從模仿兒童面部豐富的表情入手,給專業學生播放一系列兒童表情的圖片,先讓學生學會靜態模仿,尤其關注孩子面部各器官的生動展現-皺在一起的眉、嘟起的小嘴和聳動的鼻頭;再給學生播放動態視頻,讓學生在快速切換的視頻、圖片中迅速捕捉各表情的不同點,進行模仿訓練,最終實現對喜怒哀樂基礎表情的不斷延伸和對兒童面部微表情的準確分析和掌握,讓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擁有良好的表情表現力基礎。其次,教學應當從表情模仿和訓練逐步深入到眼神的模仿訓練,從可以快速捕捉到的面部器官的變化,如大張著的嘴巴表達開心、愉悅或痛苦,逐步向模仿兒童內心的情感變化入手,學習用怒睜著的眼睛、含淚的眼睛、生氣的眼睛再現兒童的神韻,再將一系列眼神與表情融入在一起,與舞蹈動作和肢體語言融入在一起,達成豐富的表情表演效果。
即興舞蹈表演對于舞者的表演心理也是一種考驗,其在沒有充足準備的情況下需要完成自信地表達與創作。考驗其抗壓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還應當培養學生的即興表演積極性,讓其勇于表演,敢于挑戰。
教師首先應當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打造輕松和諧、幽默有趣的舞蹈表演環境,鼓勵學生們參與到即興創作和表達之中,先完成集體的即興表演,用“大家都在動,我不動不太好”的心理引導學生,并用集體學習氛圍感染學生、再逐步過渡到單一學生的表演,表演結束之后先由學生自己完成評價,再請其他學生進行點評、指導。該種單一表演要循序漸進、輪流開展,每一名學生都是兒童舞蹈的創編者、表演者、欣賞者和評價者,在角色的轉換之中幫學生找到即興兒童舞蹈表演的勇氣。其次,教師應當多組織趣味生動的兒童表演學習活動,而非單一的理論或理論背景上的實踐創作。如將學生分成兩個PK小組,小組第1名成員看教師手卡上的表演主題、表演要求,其他成員背轉身,在充分領會意圖之后由第1名隊員表演給第2名隊員看,二人不可以有除舞蹈動作的其他交流,第2名隊員理解舞蹈立意和舞蹈主題之后再表演給轉過身來的第3名成員看,以此類推,由最后一名成員表演動作并說出自己的表達主題,看兩組隊員哪一組可以準確扣題。用表演接龍的方式將即興舞蹈、信號的傳遞教學活動融入無形之中,進一步訓練學生的即興舞蹈表演能力。
兒童即興舞蹈表演對兒童身心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也是適宜兒童年齡特點、身心成長特點的教育形式,為使得該形式取得預期的效果,需要教師具有專業的舞蹈知識和即興舞蹈表演能力,所以在學生成為教師、教師仍為學生階段,高校教師需要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展開有針對性地培養、教學和訓練活動。該教學應當從基礎舞蹈知識和能力與專業即興舞蹈表演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入手,先為學生打牢基礎,讓其具備舞臺意識、身體概念、情緒語言表達能力,舞蹈風格整合能力,再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入手,實現信息瞬間捕捉能力、編舞能力、表情表現能力等的不斷提高,最終將所學應用在工作崗位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