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云蔚 先棋 余香樺 潘小莉 劉麗 通訊作者


摘要:目的 下肢創傷骨折患者,功能訓練康復護理,評價預防膝關節僵硬的效果。方法 2020.01-2020.12,選患者72例,按計算機流水分組法,分成A、B組,各36例。予以常規護理、常規+功能訓練康復護理。比對膝關節功能改善情況、生存質量、并發癥、護理滿意度。結果 ①HSS評分、膝關節活動度:B組>A組(P<0.05);②生存質量評分:B組>A組(P<0.05);③并發癥發生率:B組A組(P<0.05)。結論 下肢創傷骨折患者,行功能訓練康復護理,效果明確,能促膝關節活動度恢復,提升膝關節功能,促進患者生存質量提高,推薦使用。
關鍵詞:下肢創傷骨折;功能訓練康復護理;膝關節僵硬;預防價值
下肢創傷骨折,為骨科常見病,多數病因為病理性損傷、手術應激反應等,妨礙膝關節功能,造成膝關節功能障礙,進而引起相應并發癥(如:膝關節僵硬等),影響康復效果的同時,影響患者生存質量[1,2]。鄧芳華[3]表示,常規護理為臨床常用護理措施,但在促進患者術后功能恢復方面無明確作用,導致患者術后恢復效果欠佳。功能訓練康復護理,屬于新型護理措施,基于常規護理衍生而成, 填補常規護理空缺的同時,盡可能滿足患者的康復需求,有促進早日康復的明確效果[4]。基于此,筆者以我院收治的72例下肢創傷骨折患者為樣本(收治時間:2020.01-2020.12),按照計算機流水分組法,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常規+功能訓練康復護理,對比兩組護理效果及統計學差異。詳情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時間:2020.01-2020.12,研究樣本:72例下肢創傷骨折患者。納入標準:影像學、病理檢查明確;意識良好,判斷自主;研究知情,自愿參與。排除標準:重要臟器疾病;非創傷性骨折;依從性差;資料不全。72例患者,按照計算機流水分組法,分成A、B組,各36例。兩組患者資料對比(P>0.05),見表1。
1.2方法
A組:常規護理,即:①宣傳并講解疾病相關健康知識,并加強交流、溝通;②圍手術期,加強體征監測,觀察術口恢復效果,遵醫囑行抗菌藥物等治療。
B組:常規+功能訓練康復護理,常規護理同A組無異。功能訓練康復護理:①健康教育:采取簡單、易接受的方式,告知疾病相關知識及注意事宜,強調康復訓練必要性及重要性,糾正患者對疾病的誤區,使患者正視疾病,提高康復訓練依從性。②心理護理:骨折發生后,機體功能受限,加之骨折恢復緩慢,導致患者因疼痛、功能受限等影響,極易出現焦慮、不安等情緒。因此,護理期間,護士應與患者建立友好溝通關系,積極找出心理問題、原因等,幫助克服負面情緒,鼓勵患者保持良好情緒,積極配合康復訓練,并按計劃積極開展訓練。③疼痛護理:骨折發生后,下肢肢體解剖功能改變,加上手術創傷性操作,導致患者存在明顯疼痛癥狀,尤其是患者開展康復訓練期間,故患者多伴有明顯疼痛癥狀,妨礙患者康復訓練進程。因此,護士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通過深呼吸、播放減壓音樂、轉移疼痛注意力等減輕疼痛方式,減輕患者疼痛癥狀,必要時采取鎮痛藥物鎮痛。④功能訓練:⑴早期訓練:訓練開展時間:術后7-14d,通過早期訓練,能促患肢血運改善、減輕創傷及術后腫脹、預防關節僵硬的發生。主要訓練方式:股四頭肌收縮訓練、踝關節跖屈背伸活動等,訓練時間:25min/次,訓練頻率:3次/d。⑵中期訓練:訓練開展時間:術后3-6周,以促關節靈活性、肌肉力量恢復。主要訓練方式:指導并協助下肢關節活動。訓練原則應遵循:活動動作由弱至強,活動幅度由小至大,活動次數由少至多。待術口恢復與臨床愈合相近時,應適當增加互動次數,加大運動幅度和力量。⑶后期訓練:訓練開展時間:術后7-10周。通過使運動強度提高,以促進下肢肌群及周圍關節面全面恢復。在后期訓練中,主要采取高強度鍛煉模式,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負沙袋(沙袋<5kg)訓煉,促肌肉力量恢復,同時使關節活動范圍得到提高。
1.3觀察指標
膝關節功能改善情況:用HSS量表,評定疼痛、功能等膝關節功能,0-100分,其分數與膝關節功能呈正相關。同時,測量膝關節屈曲度(最大),以評價膝關節活動度。
生存質量:用EORTCQLQ-30量表,評定患者角色、認知等生存質量,0-100分,其分數與生存質量呈正相關。
并發癥:關節僵硬、局部腫脹、局部水泡,三項和為總發生率。
護理滿意度:自制量表,評定專業水平、服務態度等護理滿意度,0-100分,其分數與護理滿意度呈正相關。
1.4統計學處理
統計學軟件SPSS25.0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和比對,膝關節功能改善情況、生存質量、護理滿意度等定量資料( ),并發癥發生率等定性資料(%),前者、后者分別予以t檢驗、2檢驗;α=0.05,P<0.05,表明數據有差異。
2結果
2.1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改善情況的比較
護理后,患者HSS評分提高,膝關節活動度增加,且B組>A組(P<0.05),見表2。
2.2兩組患者生存質量的比較
護理后,患者EORTCQLQ-30評分提高,其B組>A組(P<0.05),見表3。
2.3兩組患者并發癥的比較
2.4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B組>A組(P<0.05),見表5。
3討論
隨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各種高處墜落傷、車輛撞擊等意外事件發生顯著提高,致使創傷性骨折患者人數明顯增長,包括下肢創傷性骨折[5]。目前,下肢創傷性骨折治療中,臨床常采用手術治療,但由于術后相關因素影響,導致患者更易出現并發癥,如:膝關節僵硬等。加上骨折、手術操作引起的疼痛癥狀,均會妨礙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進而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質量[6,7]。近年來,有研究顯示[8],實施康復護理措施,能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然而常規護理欠缺功能恢復護理措施,導致康復效果欠佳。功能訓練康復護理,屬于新型護理措施,視關節功能恢復為目的,能給予患者有效、優質的護理服務,盡量滿足患者所有合理需求,積極預防并發癥發生,促進患者機體生理功能恢復。本組研究中,B組HSS評分、膝關節活動度、生存質量>A組,并發癥發生率A組(P<0.05)。提示:開展功能訓練康復護理,能在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同時,還能避免膝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發生,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復,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此外,在功能訓練康復護理,加強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等,能給予患者針對性生理、心理護理,更易于患者康復,故患者護理滿意度較高。
綜上所述,下肢創傷骨折患者,予以功能訓練康復護理,效果好,有助患肢膝關節功能恢復,預防膝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的發生,患者護理滿意度較高,值得臨床推薦和使用。
參考文獻:
[1]盛蕓賢.人性化優質護理對老年下肢創傷骨折手術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血栓與止血學,2021,27(06):1067-1068.
[2]韓曉強,王化齊.下肢創傷骨折患者健側肢體深靜脈血栓發生特點及危險因素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20,49(04):458-461+469.
[3]鄧芳華.功能訓練康復護理對下肢創傷骨折患者術后膝關節僵硬的預防作用探析[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21,21(14):141-142+144.
[4]張妍,夏海燕,王雪,等.探究功能訓練康復護理措施對下肢創傷骨折患者術后膝關節僵硬的預防價值[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38):108+112.
[5]姜榮輝.帶鎖髓內釘對下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的治療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A2):81-82..
[6]吳東輝.帶鎖髓內釘固定治療下肢創傷骨折術后骨不連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9,25(22):154-155.
[7]楊玉艷.功能訓練康復護理措施對下肢創傷骨折患者術后膝關節僵硬的預防研究[J].雙足與保健,2019,28(20):51-52.
[8]李萬海,鄭剛,呂慧,等.下肢創傷骨折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其干預措施[J].血栓與止血學,2019,25(04):636-637+639.
[9]鄭萍.功能訓練康復護理對下肢創傷骨折患者術后膝關節僵硬的預防效果[J].雙足與保健,2019,28(07):14-15.
[10]諶婷.功能訓練康復護理措施對下肢創傷骨折患者術后膝關節僵硬的預防效果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12):1681-1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