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琦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福建 漳州 363105)
近年來,博物館愈來愈貼近大眾,其作用不再局限于典藏、陳列、研究文物,同時也成為人們學習、交流和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公共場所。博物館通過展覽促進與周邊社區、不同觀眾的交流與對話,但參觀人群中很少有殘障人士的身影,這種現象不僅僅是歸因于物理障礙,更需考慮心理障礙等因素。因此,博物館需針對殘障人士在消除物理障礙的同時,應積極探索新的展陳方式和觀展體驗方式,確保具有特殊需求的殘障人士的可訪問性和包容性,讓所有人都能自然而平等地參與社會文化生活。
無障礙環境是指為保障殘障人士、老年人、孕婦和兒童等弱勢群體的安全通行、順利融入社會而設立的無障礙設施和服務[1]。博物館是向公眾開放并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的非營利性永久性機構,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機構。聚焦于博物館的文化教育功能和面向公眾的新博物館學視野,博物館是為所有人服務的文化機構,因此,不應將殘障人士排除在外,當無障礙博物館切實為所有人享用時,才能充分履行其使命。相對應的,無障礙博物館亟須滿足不同觀眾對博物館服務的差異化需求,提供無障礙服務,最重要的是消除偏見,從心理層面將殘障人士與普通人平等看待,從而促進殘障人士成為博物館的常態化觀眾。無障礙博物館是當代博物館建設發展的努力方向,旨在讓所有人都能自由、平等地接近與享受文化服務。
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2010年末我國大概有8502萬殘疾人,約占總人口的6%,其中肢體殘障者有2472萬人,視力障礙者有1263萬人,聽力障礙者有2054萬人,言語障礙者有130萬人,精神殘障者有629萬人,多重殘障者有1386萬,殘障人士是世界上最大的社會少數群體。我國自1985年起相繼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無障礙設計規范(GB 50763-201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等重要文件,要求注重以人為本,關注殘障人士的切身感受和需求,切實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發展。但相比博物館事業發達的國家,我國博物館無障礙服務對殘障人士的包容度相對較低。在人們普遍的印象中,無障礙環境僅與階梯、樓梯等建筑障礙有關,而忽視了殘障人士心理層面的障礙。《“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提出重視無障礙設施、無障礙信息和無障礙服務等重點項目的建設和發展,首次在國家標準中對無障礙標識、網絡通信設備、過街音響提示裝置等做出規定,保證使用人群對信息的獲取和利用。2022年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扶殘助殘文明實踐活動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實施文化領域助殘行動,鼓勵文化機構針對各類殘障人士的特殊需求,完善無障礙服務設施,提供個性化服務,讓殘障人士充分享有平等參與、公平發展的權利。
調查數據顯示,殘障人士的社會參與度比較低,只有極少部分的殘障人士經常去參觀博物館等文化機構,并且只有少部分的文化機構有能力接待殘障人士。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各類文化機構都開始向無障礙服務方向努力。目前,我國已有一些博物館嘗試幫助殘障人士走進展陳空間,這些嘗試為殘障人士參觀博物館的自然化、平等化積累了經驗。但多數博物館的無障礙設計僅關注于運動障礙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視障人士參觀博物館時需要面對感官障礙問題,這與肢體殘障者面對的建筑障礙問題同等重要。因此,博物館的無障礙環境該如何面向所有人,滿足不同殘障人士的需求是無障礙博物館需要解決的問題。
多感官設計是指從人體感官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入手,多層次刺激人體感官機能,將不同感官通道的信息整合,從而形成整體的多感知記憶[2]。即針對身體的五感體驗進行設計,人們通過接受所有感覺器官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信息輸入,以多種方式感知空間環境。人腦是一個圖像生成器官,配備了強大的記憶回放系統,生成的圖像是通過多種感官刺激和記憶精心編排的。多感官設計在無障礙博物館中的應用,目的在于幫助觀眾尤其是殘障人士在腦海中創建一個信息架構。通過視覺、觸覺、味覺、嗅覺、聽覺等綜合感官的感知通道捕獲信息,經大腦加工整理后產生我們認為的“圖像”,從而幫助殘障人士更深入地感知博物館展覽信息。見圖1。

圖1 多感官設計-信息架構圖
人類接受外界信息80%以上是依靠視覺感知,博物館的無障礙設計應較大程度地關注信息內容的可訪問性,信息內容容包含線上平臺資源及博物館室內空間資源。博物館對于訪問者來說,線上平臺和線下空間的信息可訪問性尤為重要。首先,博物館網站是博物館信息無障礙環境建設的重要部分,網站作為官方媒介應傳達有關博物館無障礙設施和服務的所有信息,借助屏幕閱讀器,放大軟件,高對比度模式和音頻輔助模式等輔助技術供訪問者進行便捷地瀏覽和使用。網站的圖形設計應盡量簡潔,具有明確的對比度并可快速調整大小,即使僅使用鍵盤也可以訪問,并且它可使視障人士借助輔助技術訪問所有內容。網站須包含有關路線、人工服務、導游時間和教育活動時間以及最新相關的博物館信息,以及展品手冊、觀展路線指南和觀展體驗方式的信息表(即是否有可觸摸展品,盲文介紹和音頻指南等),可以通過二維碼或接近傳感器(例如NFC引導訪問或手語的視頻指南等)訪問說明[3]。總之,網站需借助多種技術方法實現多感官體驗服務,保障信息傳遞無障礙,使其更適宜殘障人士使用。
這邊一段是味覺感感知設計部分,挪到了下邊
最后,對于某些帶有歷史建筑屬性的博物館,解決其建筑無障礙問題有一定難度,博物館線上平臺可提供虛擬游覽服務,打破場地限制,運用數字媒體技術活化博物館空間,采用線下采集整理、線上制作展演的方式,滿足觀者尤其是殘障人士的沉浸式參觀體驗需求。
2016年Aldo Grassini提出了“觸覺美學”的概念,為視障人士提供了感知藝術的新方式,通過觸感實現立體化的觀展體驗[5]。在博物館空間中,觸覺感知設計主要從融合空間標識性與增強多維度體驗性兩種方式呈現。首先,博物館內合理設置可觸摸的指示標識作為觸覺導視系統,如簡單直觀的觸覺平面圖(見圖2)、盲文指示文本等,幫助視力障礙訪客確定方位,加強空間記憶。

圖2 博物館觸覺展覽信息
其次,由于絕大多數博物館出于對藏品的保護,明確禁止觸摸,視障人士的觀展體驗方式較為單一,參與度低。雖然一些藏品無法直接觸摸,但可以通過多種技術來創建可供觸摸的藏品復制品,如石膏模型、觸覺浮雕、微膠囊紙和3D打印作品等。視障人士可通過觸摸復制品來感受藏品,使殘障人士從多維度體驗和感知展覽信息。
博爾赫斯博物館提供了參考范例。它是一個可觸摸博物館,旨在讓視障人士以自身的角度去探索世界名作與著名建筑,打破博物館“禁止觸摸”的規則,通過不同的視角和方法將藝術融入生活。在此我們可以欣賞到許多完全由當地盲文印刷廠制作的展品,如卡塔尼亞的Massimo“ Bellini”劇院,阿格里真托神廟谷,羅馬斗獸場等比例模型(見圖3)。博物館中還有一個畫廊區域,展示一些復制的浮雕作品,為視障人士提供三維展品體驗,如米開朗琪羅的《亞當的創造》和畢加索的《阿維尼翁的少女》等作品,以及根據分解“光學-觸覺”平面的方法創作的所有作品。博物館為展品制作了由盲文、意大利文和語音講解組成的展品說明牌,還計劃推出既可以供盲人觸摸閱讀也可以讓普通大眾觀看的翻頁書式展板。博物館紀念品商店中售賣的觸覺明信片也很有特色。

圖3 可觸摸復制模型
在五種感官中,視覺和觸覺是僅有的兩種可以用來分析物體形態的方法途徑。某些時候,觸摸不僅可以代替形式感知中的視覺,甚至還可以掌握視覺無法區分的某些特質。實際上,觸覺感知對于認識現實的、具體而完整的細節知識至關重要。因此,除了從認知角度來看待觸摸感知具有的價值之外,還須考慮同樣重要的美學意義,從而促進所有觀眾進行觸覺美學探索與藝術感知。
人在認知事物時有7%的信息來自聽覺,聲音在博物館中的運用主要以口述資料、音樂、音效等形式呈現,或作為背景音來烘托展陳氛圍,幫助提升聲音潛在地被用作觀眾情感參與的一種元素,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多維度的沉浸觀展體驗感,在傳達展品蘊含的歷史信息基礎上幫助觀眾喚起情感記憶。在博物館中觀眾主要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感官維度來獲取信息,如大字體的文字和盲文可以幫助視障訪客收集信息,音頻指南或觸覺地圖有助于幫助視障訪客空間定位。智障訪客可以使用簡化語言的音頻文本指南參觀博物館。比如博爾赫斯博博物館使用一種基于藍牙技術并配備振動信號和聲音信息的創新語音導覽系統,幫助視障人士獨立觀展。該系統由腰部可穿戴設備、兩個手環和兩個耳機組成,手環通過振動讓參觀者跟隨導覽路徑觀展,通過耳機聆聽了解展覽信息。還有專門的聲音展廳,通過音波控制技術,對大量小型的有源單體揚聲器進行控制,形成“虛擬聲場”,實現多樣性的聲音效果,感受不同位置、不同層次的多重聲音體驗。
在博物館的設計中,從神經科學的視角來看博物館語境中的氣味運用,氣味元素作為有力的記憶回溯“引擎”能引起強烈的情緒,微妙地改變觀眾的心情,使觀眾更能自由、放松地參觀博物館,對其適宜地使用可讓博物館增添觀展層次感,通常極少需要調動味覺、嗅覺來輔助提升參觀體驗。但客觀上很難作為參觀體驗的方式將其引入博物館,因此大多數博物館展陳設計很容易忽略這兩個感官維度。但博爾赫斯博物館例外,該博物館設置了有一個有趣的休閑空間,叫作“黑暗中的BAR”。當參觀博物館進入尾聲時,參觀者可進入典型的意大利式BAR空間,這是一個一切活動都在黑暗中進行的交流與休閑的空間,它讓觀眾體驗視障人士以及盲人的日常現實。通過味覺,不僅可以使博物館與典型的當地咖啡產品建立牢固的聯系,還可提升整體參觀的獨特體驗感。博爾赫斯博物館內還有一個感官花園,設有腳底觸覺路徑和聲音指示器,在參觀路線中以點狀形式加入氣味跟蹤,同時花園內遍布典型的地中海植物和各色花朵,它們的氣味成為指示牌,無形中引導著游客參觀,氣味變成了一種特別的記憶載體,是自然,也是藝術的回聲。
無障礙博物館是無障礙社會環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代博物館建設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融入多感官設計的無障礙博物館,需要打破傳統的陳展方式,從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多感官維度,以立體化和多元化的觀展體驗,為殘障人士掃除建筑障礙、信息障礙、服務障礙,以及最重要的心理障礙。多感官設計在博物館無障礙環境中的應用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亟須各界專業人士的參與和支持,博爾赫斯博物館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融入多感官設計的博物館終發展成為所有人學習、交流、享受以及創造持久記憶和情感共鳴的文化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