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隨著信息獲取方式的變革,數字科技在這個信息社會不斷更新,廣播電臺的工作方式和運行模式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傳統的廣播電臺是一種憑借聲音完成信息傳播任務的媒體,但在融媒體時代,隨著信息交互平臺的功能不斷拓展,可視化媒體平臺出現,廣播電臺的傳播方式得到了多樣化的發展,不僅增設了兩微一端的互動渠道,還將聲音這個媒介延伸到了畫面,同時開啟了廣播電臺的視頻直播時代。這樣的變化不僅為廣播電臺提供了新的機遇,也對廣大廣播電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播編輯既要擁有過硬的文字功底,又要結合時代發展不斷創新,從而突破節目形式和定位,達到提高收聽率的目的。基于此,文章研究融媒體時代廣播編輯工作中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思路,希望廣播電臺事業能在未來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臺;創新意識;廣播編輯;轉型
中圖分類號:G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2-00-03
1 融媒體時代
網絡媒介、網絡平臺的廣泛使用直接影響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廣大群眾有了越來越多的途徑獲取信息,在此形勢下,傳統媒體時代落幕,網絡媒體時代已經全面到來。傳統媒體時代,群眾獲取信息主要依靠的是電視、報紙、雜志這些物質媒介,而現在的網絡媒體平臺主要依靠的是數據的流通。因此,作為傳統媒體工作者的廣播編輯,應該迅速融入融媒體時代,基于各類社交媒體平臺的優勢,不斷創新節目內容和節目風格,用更多樣化的風格吸引受眾,擴大傳播范圍。
融媒體時代,從字面意義上來講,融媒體指的是融合的媒體,它是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利用各種媒體進行傳播[1]。例如,整合廣播、電視、報紙等的資源,從而達到內容和形式上共融的宣傳。過去的傳統媒體傳播往往是各自為政的,各類媒體的傳播方式過于獨立,而當前融媒體的傳播使各個不同的資源群體揉成一股繩,一起使力,從而帶領大眾進入融媒體時代。這種內容兼容、利益互融的融媒體傳播,有效地彌補了廣播電臺技能不足導致的工作重心偏移和生產能力低下。
融媒體時代,傳統的傳播媒介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變化帶來了好處,同時也有很多的局限。
2 融媒體時代的多樣化
2.1 傳播方式多樣化
傳統的廣播電臺都是通過衛星發送音頻信號,使地面上的收音機能夠接收到電臺的音頻信息。現在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融媒體時代到來,各類媒體的傳播方式都逐漸被優化,不再只能通過收音機收聽調頻廣播,廣播電臺節目也逐漸變得像電視節目一樣,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收聽,如微信公眾號、微博、電臺官網,也可能是介入某個直播平臺進行的直播放送來完成收聽[2]。電臺甚至還能通過這些平臺實現與受眾的互動,以代替熱線電話。主播們也可以通過聽眾在相關平臺下的留言,在現場直接播報,回答聽眾提出的問題、播放聽眾喜愛的歌曲,傳播方式有了很大的優化。
2.2 傳播渠道多樣化
傳統的電臺廣播節目通常只有聽收音機一種收聽渠道,也就是前面已經提到的傳播過于受限。正因為受到了收聽渠道的局限,很多優質話題、內容沒有辦法被廣泛地傳播出去。但是,融媒體平臺卻可以有效地彌補這個缺陷。例如,在傳播方式上,很多收音機的調頻節目是實時播放的,這種直播的播放方式意味著,一旦錯過這個專門的時間節點,就會直接失去聽到這期節目的機會,這對于很多主播的忠實粉絲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遺憾。而通過融媒體平臺,聽眾就可以點擊相應的鏈接實現直播回放[3],聽眾想聽哪期節目就聽哪期節目,也不至于像收聽直播節目一樣不能快進快退,甚至能夠做到只聽特定嘉賓或主播說的話,只聽特定的話題或內容。
3 現階段廣播電臺工作的局限性
雖然媒體融合已經是大勢所趨,但是現階段廣播電臺的節目依然因為傳統的廣播電臺運行方式和數字技術的沖擊,仍然被束縛著。面對這種束縛,需要具體分析現階段廣播電臺工作受到的如信息技術的沖擊過強、廣播編輯能力不足,以及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差強人意等局限性。
3.1 信息技術的強力沖擊
飛速發展的網絡信息技術使人們和媒介之間的互動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由于社會熱點更新速度變快,受眾注意力的分散是必須重視的問題之一。傳統的電臺節目由于直播的局限,主播為了保證整體節目的流暢和完整,通常會有編輯提前安排待播出的內容,再通過用戶撥打熱線電話這種反饋方式來進行互動。但是這種模式在流程上是極為復雜的,也具備一定的延時性,不利于受眾對相關新聞、事件保持持續跟進和關注。因此,若能夠在融媒體語境下更好地學習融媒體平臺的互動模式并加以利用,使網絡資源充分被電臺直播的互動環節所吸收[4],實現真正無時差的實時互動,并根據受眾關注點的變化及時調整直播方向,必然會取得更好的直播效果。
3.2 廣播編輯能力不足
上文提到,廣播編輯在電臺直播節目播出時起到了極強的作用,不僅是控場,還是引導話題討論的靈魂人物。但現階段可以肯定的是,廣播編輯人才缺乏,部分廣播編輯能力和知識儲備是與融媒體時代的要求不相符合的[5]。由于網絡世界是由大量的信息構成的,網絡中有無數的信息需要選擇和吸收。這同時也說明網絡上不免會出現大量的無用信息和虛假信息,編輯需要選擇出真實、準確的信息,并加以處理,形成文稿。這同時從側面說明了廣播編輯需要儲備各行各業的知識,不能長期只坐在辦公室里,過于舒適的環境使他們只把視線停留在片面的層次上,不能做到真正透過現象看本質。
另外,傳統的廣播編輯要處理的工作通常是案頭工作,也就是說,只需要面對文字和音頻。但是在融媒體環境下,大多數電臺也在積極參與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等網絡平臺中,以建立融媒體矩陣。在此形勢下,部分廣播編輯掌握的技能過于單一,不能夠很好地學習視頻拍攝剪輯、公眾號文字編輯等技能,直接導致廣播電臺的生產力低下。
3.3 傳播內容不夠有效
當人們有空時,會傾向于選擇電視節目,或者是網絡節目,因此電臺的觀眾相對較少[6],這就使得廣播編輯對社會熱點的新聞關注度較低,不能夠很好地滿足廣大受眾的需求,通常只是簡簡單單地看到什么說什么,想說什么說什么,而不是通過專業知識和創新思維的共同作用,形成獨特的創意文案和自身獨有的新聞報道模式。也正是因為如此,主播也好,電臺決策人也好,廣播編輯也好,在編輯新聞內容時更注重的是自身的關注度,而不能把事件放在大眾視角上,導致傳播效率低下,傳播內容的有效性被不斷削弱,受眾也就越來越少。
3.4 傳播形式不夠新穎
傳統的廣播電臺依然采用電臺直播的一些傳播方式,但融媒體時代,網絡信息已經拓展了傳統媒介的傳播形式。如紙媒已經開始向APP端口進攻,化紙媒為電子紙媒,電視節目也在積極開拓微博、微信等領域。因此,電臺節目更要放下身段,建立專門的微信公眾號和社交賬號來發布相關信息,可以從其他角度入手,如先發布一些與市民生活相關的二手房轉賣、二手車轉賣等信息,利用信息的民生性和傳播介質的更新,以及進駐各大直播平臺,形成媒介合力,以更好地達到挽留受眾的目的。
4 融媒體時代廣播編輯工作的新思路
4.1 提升廣播編輯的專業素養
廣播編輯作為廣播電臺的靈魂人物,其專業素質會直接影響到電臺節目整體的播出效果、播出質量。融媒體時代,廣播編輯不僅要負責傳統工作中的文稿撰寫和節目安排,還需要設置節目內容和調整環節。工作難度相比之前,有了質的提升,因此要大力引進專業的廣播編輯人才。要積極找尋人才,通過不斷提升廣播編輯的專業水平和文化素養,進一步提升廣播電臺節目的內涵和深度。要積極向高校大學生拋出橄欖枝,他們作為新一代的媒介使用者,相比已經擁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人來說,更懂得新媒體的運行之道。但要注意的是,由于廣播編輯的工作水平對一檔節目接受程度的高低有著直接影響,所以招聘時就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嚴格篩選廣播編輯,并在通招聘進來后加以培訓和考核,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廣播編輯在擁有正確三觀的同時,能夠靈活利用自己的文化素養和融媒體技能,為廣播電臺未來的發展作出貢獻。
4.2 要求廣播編輯緊抓社會熱點
上文已經提到,現在已經進入融媒體時代,要想在融媒體時代眾多新媒體平臺的沖擊下依然能穩步提升廣播電臺的收聽率,吸引更多的受眾,是需要解決很多問題的。首先要提升廣播編輯的專業能力,其次要轉變廣播電臺工作人員的思考方式。廣播工作人員的思想必須與時俱進。如果廣播編輯的思想還停留在過去,那么這檔節目將沒有機會出現在年輕受眾面前,自然會在時代的浪潮中被淘汰。這就需要廣播編輯在推出一檔廣播電臺節目前,要對其進行垂直細分、詳細定位[7],要明確受眾群體。并通過各種渠道實現線上線下的實時互動,充分調查清楚受眾群體的喜好和需求,再整合各類資源,推出有品牌特色的優質節目。例如,如果選擇了年輕的受眾群體,就要利用年輕人當前更喜歡的語言報道方式,如與一些網紅合作,要充分接受和利用這些新型的事物和新的形式,不能被傳統的思想局限住。電臺節目與電視節目相比,最重要的在于電臺更接地氣,如果拋棄了接地氣這一優勢,那么受眾的保存率自然會大大降低。
4.3 節目風格和內容多樣化
只要是面向聽眾、面向觀眾推出一檔節目,那么節目內容就必須盡可能貼合群眾的實際生活。如果脫離了群眾,那么他們就很難對節目內容產生共鳴,自然也不會投入更多的精力來收聽或觀看。因此,在生產內容和選擇內容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接地氣,只有這樣才能夠提升電臺節目的影響力。這就需要廣播編輯盡可能地運用受眾愿意聽的語言和愿意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主播要積極地與受眾互動,不能羞于互動,要通過受眾之間的互動實現實時討論,發揮輿論引導功能。
例如,在探討民生問題和新推出的方針政策時,要堅持以人為本,從受眾的角度來闡述節目內容,要做出一個既創新又熱情,還兼具溫度的電臺節目。同時,要想取得這樣的效果,還需要主播在上播之前與廣播編輯進行充分的互動[8]。如果二者不能進行深入的交流,不能了解對方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那么在節目播出的過程中,節目質量就會大打折扣。同時,由于現在采、播、編人才的全方位培養,筆者也希望更多的電臺主播可以主動撰稿。畢竟只有播報自己寫的內容才能夠使傳遞的情緒更真實,和受眾之間的距離更近、更具有傾訴感。
4.4 創新節目的形式和樣態
從字面意義上來講,廣播就是廣而播之,就是把一個消息通過某一渠道或者介質讓大家都知道。傳統的廣播節目是依靠衛星發送,通過地面平臺的接收,把它傳遞到城市的各個角落,再由受眾通過調頻廣播的方式收聽。而融媒體時代,由于互聯網平臺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已經提供了多元化的直播形式。單單靠音頻和有畫面、有色彩的電視節目競爭,甚至是和圖文并茂還輔以背景音樂的文本競爭,廣播電臺沒有競爭優勢。因此,要盡可能拓展傳播形式。例如,邀請特定嘉賓參與直播,通過主播對新聞的播報,加上嘉賓對新聞的解讀,完成整個新聞的傳播,讓受眾能夠通過聽電臺的方式,對新聞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還可以在節目編排上多下功夫,如交叉報道民生新聞和娛樂新聞,通過這種有機整合的方式來吸引受眾的注意力。
5 結語
融媒體時代,廣播編輯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用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順應時代發展,推動廣播電臺更貼合受眾的品位,未來發展得更好。融媒體時代對廣播電臺和廣播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面前,廣播電臺和廣播編輯要不斷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飛速發展的融媒體技術,達到了解它、適應它的目的,進而利用它實現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 馮葉飛.探究電視臺新聞記者如何做好新聞采訪與編輯工作[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校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 2021社會發展論壇論文集.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校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1:7.
[2] 趙磊.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編輯類節目提升融合力的措施分析[J].文化產業,2022(1):22-24.
[3] 周燕.融媒體新聞編輯創新意識與融合能力提升探討[J].新聞傳播,2021(24):86-87.
[4] 薛志紅.探析廣播電視編輯的轉型發展途徑[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23):185-188.
[5] 歐陽宏生,朱婧雯.論新中國70年廣播電視傳播理念的嬗變:基于媒介社會學框架之再梳理[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42(1):89-96.
[6] 王子龍.融媒體時代廣播節目可視化創新探析:以《朋友請聽好》為例[J].傳媒論壇,2020,3(14):43,46.
[7] 楊志勝.融媒體時代下如何創新廣播新聞內容與形式[J].傳媒論壇,2021,4(9):53-54.
[8] 薛銳銘.地方新聞廣播在融媒體時代的改革以及創新研究[J].國際公關,2019(11):25.
作者簡介:吳玥(1999—),女,江蘇揚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