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芳 殷潔

摘要:“十四五”規劃提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而城市和社區被認為是實現健康的關鍵場所。風景園林致力于建設綠色空間,是建設健康城市的重要環節。文章以1993—2021年知網中的1 245篇中文期刊為研究對象,利用CiteSpace軟件,對健康城市視角下風景園林學科的發展動態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一是研究整體上分為城市規劃與城市景觀建設、生態建設持續發展、城市公共健康與健康景觀建設、健康社區與養老環境營建以及公園城市建設與疫情防控五大階段,二是研究前沿和熱點主要為生態建設、城市健康景觀環境建設和公共健康單元構建三部分,三是未來的研究還可以從城鄉統籌、數字化景觀等方向展望。文章旨在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和健康城市建設提供風景園林角度的參考依據和方法指導。
關鍵詞:健康城市;風景園林;CiteSpace;社區生活圈;康養景觀;社區適老化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2-0-03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促使全社會開展了一次深刻的反思,提醒人們健康危機時刻存在。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健康城市建設被認為是推進健康中國發展的主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于是,筆者嘗試從健康城市的研究方向去思考健康中國的建設與發展。
風景園林有重視戶外空間健康的傳統,致力于建設城市綠色空間,文章試圖通過健康城市既有研究成果尋找來自風景園林學科的熱點視角,從而系統梳理健康城市視角下風景園林學科的發展動態,并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
1 研究設計
1.1 研究工具與方法
通過CiteSpace軟件制作的共現圖譜展示研究領域的演進脈絡和前沿內容。此外,本研究從“十四五”規劃政策中的“健康中國建設”相關要求出發,延伸到各類相關政策與會議內容,例如《“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20年全國衛生健康工作會議等,在國家政策指導下全面分析文獻數據呈現的研究發展概況。
1.2 數據采集與處理
本研究數據來自知網的中文期刊,為了較為全面地搜集研究數據,筆者進行了兩輪檢索:一是對“健康城市”和“風景園林”“景觀設計”專業術語進行全文檢索,人工剔除會議論壇、學科教育、設計競賽等不相關的數據后,得到文獻774篇;二是以“健康城市”為主題,將風景園林學科中相關的關鍵詞提煉出來,包括“康養景觀”“康復景觀”“療愈景觀”“適老化設計”“疫情防控”“綠色低碳”“生態文明”“社區生活圈”“慢行系統”等,進行全文檢索,最終補充得到文獻471篇,共計文獻1 245篇。
2 健康城市視角下的風景園林研究整體分析
2.1 研究演進脈絡
數據庫中年份最早的文獻發表在1993年,把時間跨度定為1993—2021年,根據關鍵詞的分布情況,將研究梳理出五個階段。
第一,城市規劃與城市景觀建設初期(1993—1998年)。此區間健康城市與風景園林尚未出現,高頻關鍵詞僅為“城市景觀”“城市規劃”“田園城市”“山水城市”等。某種意義上,現代城市規劃是在田園城市理念上發展起來的,20世紀90年代學者錢學森就首次提出了“山水城市”。
第二,生態建設持續發展階段(1999—2004年)。此區間樣本數據更多表現的是風景園林的相關主題,但同時與健康城市的理念不謀而合,并且出現了大量生態詞匯,如“生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景觀生態學”等。
第三,城市公共健康與健康景觀建設階段(2005—2011年)。此區間樣本數據高頻關鍵詞主要涉及“公共健康”“健康景觀”“康養景觀”“康復景觀”“園藝療法”等,風景園林學科作為人居環境學科更多為城市公共空間健康建設而服務。
第四,健康社區與養老環境營建階段(2012—2017年)。此區間樣本數據主要涉及適老化、社區生活圈、健康社區、社區公園、慢行系統等與健康社區及養老環境營建相關的研究主題。“十三五”規劃以來,國家推進公共環境無障礙設計,并且國內健康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健康社區、老齡化等領域[1],從而促進該階段的形成。
第五,公園城市建設與疫情防控階段(2018—2021年)。此區間高頻關鍵詞內容主要是公園城市、城市綠地、療愈景觀以及與疫情防控有關的一系列研究主題。2018年公園城市概念的提出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促成了近3年健康城市視角下的風景園林研究趨勢的形成。
2.2 研究前言趨勢
高頻關鍵詞按照相關度進行聚類分析后,可以反映出研究領域的前沿內容,而關鍵詞頻的突變性可以反映一段時間內影響力較大的研究領域,代表特定時間內的科學發展趨勢。結合兩種方法對樣本關鍵詞進行聚類,找到其中的突現詞(見圖1),從而探究前沿趨勢。
從圖1(左)的關鍵詞聚類分析來看,“城市景觀”“生態城市”“康復景觀”“生態文明”“公共健康”“海綿城市”“健康景觀”是健康城市視角下的風景園林學科研究的前沿內容。同時,圖1(右)的關鍵詞頻次突變分布圖譜顯示,突現強度最大的突現詞有“疫情防控”“康養景觀”“康復景觀”“生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海綿城市”“城市景觀”,表明這些主題是短期內爆發的前沿熱點選題;突現時間最長的詞有“可持續發展”“康養景觀”“生態城市”“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生態文明建設”,表明這些主題會長時間受到關注;突現時間較近的詞有“海綿城市”“園藝療法”“公園城市”“城市綠地”“社區生活圈”“疫情防控”等,表明這些主題是最近5年內才受到關注的選題。
3 健康城市視角下的風景園林研究趨勢概況
根據圖示結果,再精讀高引文獻和近期文獻,將研究熱點與前沿總體概括為以下三大方面的內容:一是生態建設,二是城市健康景觀環境建設,三是公共健康單元構建。
3.1 生態建設
3.1.1 健康城市與生態文明建設
“十四五”規劃要求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實現新的進步,構建健全的生態文明體系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此政策及后疫情時代背景下,要以人類健康為導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把公共健康融入生態建設。此時,健康城市的建設重點在于生態健康與現代化,包括韌性城市概念下的應急空間預留,如方艙醫院、社區留觀等設施,海綿城市概念下的新城市海綿體構建[2],低成本景觀理念下的居住區景觀研究[3]等。
3.1.2 健康城市與公園城市
2018年初,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公園城市”理念,它是田園城市、韌性、新城市主義等理論的精華集成,使城市最終發展成為一個健康人群、健康環境和健康社會有機結合的共同體。健康城市視角下,公園城市的未來發展更多強調綠量飽和,即能夠達到“開門見綠、出門進園”的要求,如增設綠化衛生隔離帶,增加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突出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性,實現人、城、園和諧統一。
3.2 城市健康景觀環境建設
3.2.1 健康城市與疫情防控、城市綠色空間
城市綠色空間對提高城市的空間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疫情防控關鍵時刻,公園綠地可以提供應急服務,作為生活服務站與臨時隔離治療點[4]。但在現今尚缺乏相關規范和研究的公園醫療救助設施問題上,需要關注公園游客對醫療救助設施的需求[5],增強公園綠地的應急與防疫功能;為了保持隔離和治療距離,將來還可以著重開發大型郊野公園空間。
3.2.2 健康城市與康養景觀、康復景觀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我國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正從面向特定人群的治病時期轉向面向大眾的健康管理時期,此時康養景觀得到重視。但梳理文獻可知,康養景觀的研究更多集中在以森林開發利用、城市園林綠地建設等為載體的應用上,涉及城市人居環境的規劃建設較少。未來研究中,場地可逐漸從森林、醫療機構附屬綠地向公園綠地、居住區綠地、養老院綠地擴張;研究也可引入植物學、康復醫學等學科知識,擴展研究維度。
3.3 公共健康單元構建
3.3.1 健康城市與社區生活圈
社區作為城市的基層組織單元,是城市保持穩定的重要單元。后疫情時代,可依托“15分鐘社區生活圈”合理劃定“公共健康單元”,以公共健康單元為核心治理健康城市。
為了提高社區公共綠地的服務效率,除了提高綠地率,未來綠地系統規劃還需要從城市尺度的公園服務覆蓋度,向社區生活圈尺度的可達覆蓋度轉化,研究手段也要更多地向“綠化公平”“綠地可達性”靠攏。此外,要提升相關設施的密度,創造小體量、大密度的公共空間,提高居民出行的便捷程度[6]。
3.3.2 健康城市與社區適老化設計、園藝療法
居住區景觀適老化研究,以營造“讓老年人使用更健康的景觀環境”為目的,為老年人在公共活動區域騰出空間區域,使其白天可以休閑游憩,夜間可以跳舞健身[7]。關鍵理念是通用性設計,讓居住區景觀通用設計和適老設計共存,將適合老人和殘疾人的景觀環境發展為全民友好的景觀環境[8]。
筆者認為除了通用性設計,未來須針對老年人這個目標群體,在公共健康單元中,發展特定的功能區,可以是康復花園、療愈花園、親子花園等,要大力推廣園藝療法,利用植物、園藝材料、園藝活動等形式,對老年人的身心產生治療效果。
隨著研究成果的逐漸豐富,可以展望未來的研究方向,可能集中于城鄉統籌與數字化景觀建設兩方面。第一,鄉村開闊的田園空間能夠很好地平衡城市生活的擁擠、緊張感,而“空心村”整治將是我國新發展階段的重要任務,已經成為化解農村社會矛盾、平衡城鄉差距、集約使用土地資源的重要議題[9]。第二,將數字化技術手段作為一種媒介,使人與環境產生良好互動,從而激發場地的活力,提高城市綠地空間的品質[10]。
4 結語
從整體分析來看,健康城市視角下的風景園林發展愈發清晰,不僅持續關注大層面的空間治理,還注重健康單元的專項規劃。從熱點前沿來看,除了長期熱點即生態建設外,近5年間的研究內容如“公園城市”“城市綠地”“社區生活圈”“疫情防控”“園藝療法”等更有可能受到后續關注,筆者將其概括為生態建設、城市健康景觀環境建設和公共健康單元構建三大部分,分別對應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并從城鄉統籌、數字化景觀等方向作了展望。
參考文獻:
[1] 吳一洲,楊佳成,陳前虎.健康社區建設的研究進展與關鍵維度探索:基于國際知識圖譜分析[J].國際城市規劃,2020,35(5):80-90.
[2] 朱紅建.海綿城市理論及其在風景園林規劃中的應用[J].綠色環保建材,2016(11):40.
[3] 譚浩,李承乾.低成本景觀設計理念在保障性住房居住區景觀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0):177-178.
[4] 劉勁軍.后疫情時代風景園林聚焦公共健康的熱點議題探討[J].房地產世界,2021(12):120-122.
[5] 王子璇,喬安安,馮年.公園醫療救助設施布局選址影響因素研究:以南京市珍珠泉公園為例[J].藝術科技,2021,34(4):25-26.
[6] 馬青玙.街區尺度對城市多樣性的影響研究:以南京為例[J].藝術科技,2021,34(19):257-259.
[7] 陶雪玲,許暢.征地拆遷居民的滿意度調查研究:以南京市頂山街道吉慶村為例[J].藝術科技,2019,32(14):71-72.
[8] 鄭舒煜,馬軍山.居住區景觀適老化設計初探[J].現代園藝,2020,43(22):92-94.
[9] 吳瑩婕,喬安安.基于農戶意愿的空心村問題與治理研究:以四川石橋溝村為例[J].藝術科技,2019,32(15):203-204.
[10] 張洋,李長霖,吳菲.數字化技術驅動下的交互景觀實踐與未來趨勢[J].風景園林,2021,28(4):99-104.
作者簡介:王勇芳(1996—),女,安徽銅陵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殷潔(1980—),女,江蘇南京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城鄉規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