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化教學理念與新課程理念具有緊密的聯系,它對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基于此,文章將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進行簡要分析,并從在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內容、在情境中引入生活化元素、在課堂中開展生活化游戲、在教學中使用生活化語言、在課堂中選用生活化道具、在實踐中組織生活化活動、在作業中融入生活化素材等方面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對策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素質教育;游戲;素材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7-004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7.015
在素質教育理念全面推行的背景下,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下學生的實際需求。而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對策進行研究和分析,是為了滿足教育改革時代背景下小學生的實際需求,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發掘數學學習素材、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從而不斷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以下將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及其有效的對策展開分析和解讀。
一、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中開展生活化教學,不僅為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也促進了小學生數學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首先,生活化教學有助于創新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為課堂教學帶來生機與活力。在生活化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對教學形式和內容進行改革和更新,突破“講解式”和“灌輸式”教學模式的約束和禁錮,使得數學課堂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開放式和體驗式的成長環境。其次,在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師要在課堂中融入大量的生活化素材和生活中的數學案例,將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突出數學知識的價值和應用性,促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能力等得到不斷提升,這就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除此之外,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中,學生也要在課堂中樹立起積極的學習態度,這就提升了他們應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對策
(一)在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內容,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
教育改革新時期的數學教材是依據數學課程標準、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寫而成的,涉及大量的生活化元素,有效彌補了傳統教學脫離實際的問題。所以,在生活化教學中,為了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可以在教材中挖掘生活化的內容,將教材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以此引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在教材資源的輔助下形成生活化的學習意識,加深他們對教材知識的印象,從而使他們在面對現實問題時可以利用數學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進而提高自身綜合能力。不過,當下的大部分數學教師自身缺乏生活化的教學意識,這就使得他們在利用教材展開教學時將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解釋和分析理論概念和公式中,既沒有深入分析教材中的生活案例,也沒有根據教材內容引入生活化資源。部分教師甚至仍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導致教學內容偏離實際,這不僅浪費了教材中的教學資源,也降低了數學教學的實效。對于上述分析中提到的教材未能得到合理利用的問題,教師可以從生活化教學的角度出發,深入挖掘和探討教材中的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并在課堂中通過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組織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活動或游戲等形式,讓學生在閱讀教材文字理論、分析教材圖示案例等資源時產生生活化的數學思維,并積極調動他們的數學知識儲備解決問題。由此,數學課堂就會煥發出蓬勃發展的生機。基于此,學生會在教師的指導下認識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并在課堂中學會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對知識運用的靈活度。
(二)在情境中引入生活化元素,深化學生的理解能力
學生對數學概念、數學問題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和解決問題的正確率,而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引入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生動的情境中探究問題,那么學生的數學理解力就能大大提升。因此,為了深化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在情境中引入生活化的元素,為學生創設特定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正確地解讀和分析數學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情感得到了滿足,同時他們在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也會在數學課堂中表現極強的積極情緒,擺脫被動學習的狀態。可是,在傳統教育理念和教師個人專業能力的影響下,部分數學課堂還不具備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學生仍是每天在枯燥的教學氛圍中學習。同時,教師沒有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引入生活化元素,也沒有為學生營造適合思考和探究的生活情境,只是按部就班地再現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導致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機械地記憶所學知識。在如此不知變通的數學課堂中,學生對數學理論知識和數學問題的理解能力就遲遲不能提升,課堂整體教學效率也就無法提高。針對學生理解力不強的現實問題,教師可以改變當前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帶領學生回顧或模擬特殊的生活現象、生活事件等,并提出相應的生活化問題,引導學生思維,鼓勵其運用數學知識解答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將抽象的數學問題以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對其中蘊含的知識也有更直觀化的理解,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的綜合素質。
(三)在課堂中開展生活化游戲,調動學生的參與欲望
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課堂的欲望是建設高效課堂的前提,而對于小學生來說,課堂游戲更符合其認知規律和興趣愛好,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有利教學方式。基于此,為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欲望,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開展生活化的游戲,將數學知識與游戲形式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游戲中感悟知識、理解知識,并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印象。與此同時,學生也會在數學課堂中保持較強的積極性,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有效性。而在大多數的小學課堂中,出于維持課堂秩序和完成教學計劃的目的,教師不會在課堂中引入生活化的游戲,也很少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時刻把握著課堂的教學節奏,不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在教師干預性過強的數學課堂中,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課堂的欲望都會被削弱,他們只會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不再樂于主動去獲取知識,嚴重的甚至已經失去了主動探索知識的意識和能力。因此,為了改善學生課堂學習主動性不強的問題,教師可以圍繞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數學教學的內容展開生活化游戲,為學生創造開放式的教學環境,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真正落實“玩中樂”“樂中學”的教育理念,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進而在“玩”的過程中找尋到最佳的學習方法。由此,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他們更加愿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同時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會得到大幅提升。當學生具備了學習主動性之后,課堂教學效率就會得到顯著的提升。
(四)在教學中使用生活化語言,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
數學學科中的基礎理論和公式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原因是其具有較高的抽象性,且教材并沒有詳細給出推導過程。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數學知識的難度會被自動放大,嚴重影響到教學的有效性。所以,為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師可以在教學中使用生活化的教學語言,將難懂的數學概念以通俗化或口語化的形式展示出來,使得學生能夠在生活化的語言形式和內容中理解數學概念,進而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以此提升學生理解問題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然而,部分教師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不強,他們轉化數學語言的能力比較弱,所以他們在課堂中只能以固化的形式展現教學語言,而無法將專業理論或詞匯以生活化的語言形式呈現出來。還有部分教師為了凸顯自己的“知識權威”,不僅沒有意識到專業化術語對學生學習的影響,還更喜歡在課堂中運用數學語言,這為學生理解和消化知識增加了難度。在這種固定化的數學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難題依舊存在。對于學生無法充分理解教學語言的問題,教師可以將數學教學與生活化理念結合起來,借助口語化的講解和生活化的情境來展示知識點,讓學生在形象化、通俗化的生活語言的指導下建構數學知識體系、提升學習熱情,進而降低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難度,幫助學生通過形象思維記憶和儲存數學知識。由此,學生就能在遇到具體問題時靈活地調集知識儲備,久而久之,學生的理解能力會得到有效的提升。
(五)在課堂中選用生活化道具,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動手能力是課程改革新時期小學生的必備能力,而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中,如果教師能夠選用學生熟悉的教學道具,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就會得到大幅提升。因此,為了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選用生活化的教學道具,讓學生產生動手操作的意識,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知識,使他們正確地使用道具驗證數學理論、解決數學問題。由此,數學教學就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中,部分教師對于生活化教育理念還沒有形成深刻的認識,他們在選用道具時經常會出現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況,所以他們在課堂中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講解道具的用法,這就在無形中浪費了教學時間,也不利于培養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此外,教具選擇不當還會影響到教學實踐,不利于課堂質量的提升。針對道具選擇不恰當、學生動手能力不強的問題,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和數學教學的內容,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生活道具,通過在測量教學中使用繩子、直尺,在建立時、分、秒概念時運用時鐘,在了解正方形面積時運用魔方等形式,讓學生產生“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的意識和想法,使得他們能夠主動地利用生活道具進行操作。總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化教具降低教學難度,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促使學生通過親身操作或直觀性觀察來鍛煉自身的實操技能和動手能力。
(六)在實踐中組織生活化活動,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是小學生檢驗知識和鞏固知識的前提,只有具備實踐能力,學生才能在數學學習中取得卓越的成果。所以,為了增強小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可以在實踐中組織生活化的活動,通過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完成學習任務的方式來為學生創設檢驗和運用知識的環節,讓他們在實踐中鞏固自己的知識基礎,促使他們在現實場景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不過,為了在短時間內追趕教學進度,大多數教師都將理論教學和習題訓練視為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很少會在課堂中設計教學活動,這導致教師既沒有在課堂中組織教學活動,也沒有在生活中組織實踐活動,同時學生在課堂中一味地獲得知識,卻沒有渠道輸出知識,影響知識內化效率。基于此,教師可以在全面考量教學實情和現實條件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內容組織生活化的實踐教學活動,以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和交流等形式,引導學生借助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由此,學生的實踐能力就會逐漸加強,綜合素質也會逐步提升。總之,學生可以在活動中體驗到失敗的痛苦,又能與同學分享成功的喜悅,這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意志品質有著重要意義。
(七)在作業中融入生活化素材,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知識應用能力是小學數學的終極培養目標之一,而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課后作業是提升小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有效載體,也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有效途徑。因此,為了提高小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教師可以在作業中融入生活化的素材,指導學生在現實生活元素或是情境中完成作業,讓他們在廣闊的生活場景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由此,小學生就能高效地完成課后作業。但是,在當前的數學教學中,雖然絕大部分教師都會布置家庭作業,不過他們會以教材中的習題作為布置作業的主要依據,沒有引入生活化的元素,也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學情,所以學生也沒有掌握應用數學知識的方法和技巧。對此,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布置課后作業,為學生提供應用知識的機會,在習題的題干中多融入一些生活化元素,以學生熟悉的情境為基礎,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啟發學生在現實中應用知識的意識,促使他們在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尋求解決問題的實際方法。由此,小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就會逐漸提高。
三、結語
總而言之,生活化教學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它能夠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深化其理解能力,也能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課堂中,所以生活化教學理念與小學數學的融合發展很有必要。因此,為了發揮生活化教學模式的作用和價值,教師可以從小學生的根本需求出發,對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語言等進行改革和優化,以此構建生活化教學模式,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任新姿.小學數學知識走向生活化的實踐策略探討[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1):169.
[2] 李彩霞.基于生活化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探究[J].科學咨詢,2020(7):190.
[3] 劉俊英.基于生活化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0(4):40.
[4] 李云妍.小學數學教學實現生活化的途徑分析[J].才智,2020(9):161.
[責任編輯 杜建立]
作者簡介:劉大林(1979.2— ),男,漢族,甘肅民樂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