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巖
(福建省連江第一中學 福建 連江 350500)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指出:“實施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應以德育為魂、能力為重、基礎為先、創新為上,注重在發展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中,幫助他們學習、理解和鑒賞中外優秀文化,培育中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拓展國際視野,增進國際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思辨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閱讀是豐富學生語言知識,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途徑,但是根據調查研究發現:現有的高中英語閱讀課過多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較少通過多元化的方式、多維度的理念鍛造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導致課堂教學單一呆板,缺乏趣味性。所謂高階思維它指的是一種區別于理解、應用等低階思維,而是要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與評價能力,促進學生發散、創新、推斷、歸納、質疑思維的發展,強調學生對知識探究力、創造力的提升。高階思維的培養符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的深度學習理念,通過高中英語閱讀課深層次教學,可以鍛煉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歸納總結水平,提高學生的英語交流、表達能力,從而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推斷分析邏輯思維,以達到提升學生高階思維能力水平的目的。本文以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英語閱讀課Unit 4-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地球的一個不眠之夜)為案例,談談如何指導學生英語閱讀課的深度學習,培養和提高他們的高階思維能力水平。
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這篇課文的主題是Earthquake(地震),主要介紹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發生時的各種紀實景象。這篇課文,旨在讓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了解和地震有關的知識,并感受地震的危害性和破壞力,同時分析唐山地震造成重大傷亡的原因,并引導學生討論震后重建的相關啟示。這篇課文一共有5個段落,分別從震前、震中、震后幾個過程介紹了人們對唐山地震的經歷和感受。因此,在文本教學設計時,我們必須牢牢抓住這條時間主線,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內容,掌握文本的語言特點和修辭手法,同時能夠用自己的語言闡述其觀點和意義。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透過文本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推敲總結能力,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災難無情人有情”的人文內涵。在引導學生學習理解這篇文章之前,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好奇心,老師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電影《唐山大地震》的一個片段,同時引導學生了解地震常識和對地震有關的內容進行討論:
1.1 課前開場白: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 passage with the title - 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So why didn’t the earth sleep on that night? What happened to the earth? Actually there is a movie directed by Feng Xiaogang focuses on the same earthquake. Now, I’d like to show you a short period of it.
1.2 引導學生圍繞電影片段內容展開討論,對學生進行提問:Talk about the video related to the earthquake.
Q1.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video?
1.3 引導學生對唐山地震展開討論,對學生提問:Talk about Tangshan Earthquake.
Q1.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angshan Earthquake?
Q2.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it?
播放電影片段的目的是為學生創設文本情境,同時通過提問、討論的方式引發學生對唐山地震相關的內容進行思考、表達,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
進入到正式閱讀環節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跳讀與尋讀的方式,快速完成下列和文本有關的問題:
(1)When did the earthquake begin?
(2)How many people were killed or injured in the quake?
(3)Who helped to rescue the people?
完成以上問題后,教師引導對學生進行細致閱讀,同時找到文章每一個段落的主要內容,并用自己的話進行概述,可從震前(Before the earthquake paragraph)、震中(During the earthquake paragraph)、震后(After the earthquake paragraph)三個方面入手。然后,讓學生根據文本前后的內容,結合具體的語境推測重點詞匯及短語的意思,提高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完成這個步驟后,讓學生再此對文本進行閱讀,同時通過判斷題的形式,檢測學生對文本細節的掌握情況。這個環節可以通過老師敘述的方式進行,也可通過PPT展示的形式進行。如:老師說Before the earthquake, chickens raised in the home didn't eat because they were full? Right or wrong?學生再回答該表述錯誤后,然后讓學生說出正確的答案:That's because chickens may already have a hunch that an earthquake is coming.
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通過跳讀的方法,以及首尾句找大意的技巧,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內容和語句的含義,對文章能夠整體性把握大意。接著引導學生通過尋讀,依托對具體單詞的講解,對文章的細節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讓學生對文章的結構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在以上活動環節之后,引導學生建構文本結構思維導圖,理清文本的邏輯和層次,進一步拓展學生的邏輯思維、文本分析能力。如下圖:

所謂探究式教學指的是在教學過程當中,通過老師的指導,以“自主、探究、合作”等形式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各知識點,同時進行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并完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它一般分為五個環節:創設情境-啟發思考-自主探究-協作交流-總結提高。創設情境和啟發思考已經在上面提到的兩個環節進行,于是教師可再引導學生細致閱讀文本,并通過一些填空題目,加深學生對生詞語意的記憶。填空題目可以從震前、震中、震后的情況入手,通過一些語句,加深他們對地震相關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如地震前:From the three days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 strange event.The water in The village wells _____ and_____; the well walls had deep___.地震中:During the earthquake, at 3:42 am on July 28,1976,75% buildings and 90 % of homes were____.地震后:After the earthquake (July 28,1976),a second quack almost as _____as the first one。通過這種探究式的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對細節有更深的把握。另外,通過一些選擇題或連線題目,訓練他們的辨析理解力。如:The people didn't worry because ____(A:They are very brave B: the army came to help them C:They have the ability to save themselves)
在充分理解文本和掌握文本框架結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依據語篇的時間主線before the ear thquake——the signs → during the earthquake——the damage→ after the earthquak——the rescue,挖掘語篇背后所隱藏的暗線(即在地震中不同階段人們的情感變化)。要求學生合作探究構建出明暗兩條線的關系思維導圖,訓練學生知識構建和邏輯思維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思維導圖如下:
To describe the change of Tangshan people's feelings

經過以上三個階段的課堂學習,老師可再引導學生回歸到文章的標題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地球的一個不眠之夜),該標題實際上是運用了擬人的表達手法。為了讓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開展小組討論,對學生進行提問:
Q: After our learning, why do you think the earth didn’t sleep on that night?
小組探究活躍,教師將各小組匯報整合起來。這篇文章講述了在唐山地震發生以后,國家和政府高度重視,并派遣了軍隊前往災區抗震救災,對死者進行掩埋。很多醫療工作隊也紛紛趕赴現場,救死扶傷。工人隊伍也紛紛出力,為失去家園的人們修建避難所,受災群眾獲得了幫助,并慢慢恢復了生機。這篇文章體現了“災難無情人有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一深刻的人文思想內涵。為了引導學生對這一點有所深入理解,思考在地震災難發生時應保持的態度,安排學生繼續探究,如:
(1)What were some of the strange things happening before the earthquake? Do you think they were warning signs? Why or why not?
(2)How can Tangshan revive itself and get up on its feet again?
(3)In times of disasters, how can we go through it?
(4)What does the writer mean by“Slowly,the city began to breathe again”?
在讀后環節,教師可以安排開放性輸出任務來引導學生情感體驗,幫助他們進行口語或書寫內容的創新性表達。這不僅可以將所學的內容學以致用,而且能使學生們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本中的內容,激發學生們的創造興趣,鍛煉他們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實現他們思維上的遷移與創新。在進行情感體驗這一過程的帶動作用下,學生開展創新思維的興致會更加高昂,應用創新能力的情緒會更加活躍。如:課結合當前抗擊疫情的話題開展思辨性、開放性的討論,如:How can the world defeat the Covid-2019 as soon as possible? 通過推理和想象其他災難發生時所經歷的事情,促使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在新的語境中建構新的知識結構。先口頭,后書面。 籍此培養學生的開放、創新思維。
在英語閱讀課教學中,高階思維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有助于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英語老師要引起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視,通過創設文本情境、引導學生對閱讀文本分析理解判斷、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等幾個步驟,來鍛煉學生的高階思維,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適應新課改背景下的學科核心目標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