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衛
摘 要:地方志與地方文化交流間的關系密切,地方志是地方文化交流的載體,而地方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能夠推動地方志事業的發展。要想充分發揮地方志對地方文化交流的促進作用,還需在工作模式與流程等方面加強創新。本文主要對地方志與地方文化交流的關系進行闡述,希望對地方志建設與作用發揮起到積極的參照作用。
關鍵詞:地方志;地方文化;交流;關系
地方志是全面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是中國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化體系的重要呈現方式。地方志編修等工作的展開,對我國文化建設的發展有著積極推動作用,在地方文化交流與傳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交流與地方志事業的展開,都需圍繞文化繁榮發展的目標進行,從而推動人類進步。
一、地方志與地方文化交流的相互關系
1.地方志載體支撐地方文化交流
從形式入手分析,地方志編修等工作展開是系統性工程,是對一個地方的記載與記述。因此,文化建設的規模較大;從內容方面入手分析,地方志涉及地方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等各領域資料文獻的整理工作,能夠科學與系統地反映當地的自然和社會各方面的現狀及歷史;從美學特征入手分析,地方志集中表現了自然、樸素及真實等方面,有地方性、資料性、紀實性及綜合性、實用性等特征。一是基于地方志的地方文化建設。首先,地方志事業是社會主義文化與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體現,是社會文化體系建設的根基。管理者與決策者圍繞記錄百科各業地情資料的地方志,能夠充分了解當地的基本情況,確保當地發展規劃與方案設計的科學合理性。地方志能夠為其他地區的建設發展起到積極參照作用;其次,地方志是傳統歷史文化建設的載體。地方志的文獻資料相對齊全,充分反映了當地各時代的民族精神與創造智慧,展現了當地的文化風貌與歷史長卷。因此,地方志的文化價值獨特,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和社會記錄。最后,地方志是其他國家研究中國文化的重要資料依據。隨著我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研究的積極性逐步提升,可參照地方志資料,了解我國的地方文化。研究中國的地方志,能夠對中國文化有著系統性的了解。另外,中國科技與政治等領域發展史的編纂,也可以參照地方志資料文獻。二是地方志事業的展開,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形式多樣化,而地方志就是其中之一。地方志的編修工作是動態持續發展性的,緊跟著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進程。地方志通過資料著述,起到文化弘揚、文史知識普及、群眾文化教育和推動文化建設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方志工作者與歷史學家等研究主體的交流協作,編纂出了內容豐富與種類繁多的志書。從志書的種類入手分析,包括院校志、廠礦志、鄉鎮志和市志、府志、省志等,志書的數量逐年增多,對豐富圖書館藏與推動文化建設等方面的意義重大。地方志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財富,出于地方志的參照價值考慮,我國對地方志事業的發展更加重視。地方志記錄了當地的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等領域的發展歷史。因此,文化發達與歷史悠久的地區,地方志事業必然是繁榮興旺的,如中原與陜西等地區的風物人文等地方特色突出,編纂了各類型版本、不同內容的地方志,對弘揚文化與推動當地文化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作用。地方志的文化內涵與底蘊豐富,是研究與評價當地文化建設的重要參照。由此可見,地方志與文化間的關系密切。地方志不僅記載了當地宗教、人物、文學與人口等方面的內容,更直觀體現出了文化弘揚與豐富記載等方面的作用。在志書的語言風格與體例及篇目等方面,能夠充分了解編纂團隊的學術造詣與文化素養。
2.地方文化交流對地方志事業發展有推動作用
文化內涵隨著社會歷史發展而不斷豐富,以此形成了各歷史時期獨特的文化體系和文化形態。人類發展中創造的精神與物質財富,其進步離不開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在交流過程中也帶動了地方志事業的發展。一是地方志的地域特點,體現在地方文化傳承上。地方志是古人著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各個角度記述了當地在各個歷史時代的變遷、地域沿革、社會意識及人情風貌等方面,記載了人類在各種環境中的生存與生活,文化現象極具特色。文化起源于人類的生活與生產,而人類的實踐推動了文化的繁榮發展,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行為。社會上出現的各種文化現象,對人們的審美情趣、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響,有著潤物無聲和潛移默化的效果。其中,地域文化根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人們的風氣和習慣。濃厚的鄉土氣息也是引起人們產生懷舊和思鄉情感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地方文化在適應生存、教育感化和聯系溝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及意義。二是地方文化的交流越發深入,給地方志事業的繁榮發展帶來了內驅動力。文化是國家發展的根基和重要引導。因此,需加強對文化遺產挖掘、利用和保護的重視。文化遺產是當地招商的名片和社會珍寶,文化為政治與經濟等領域的發展搭臺,并提供強大的發展助推力。尤其是城市化的發展進程加速,文化氛圍是城市現代化發展的衡量指標,也是發展旅游等事業的重要條件保障。地方志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需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轉變傳統單一的發展模式,走開放式和全方位的發展模式,向社會各文化領域發展滲透,以此實現社會服務職能的充分發揮。在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文化除公共財富的定義外,也能夠轉化為可交易的產品,通過贏利方式突出文化的商品屬性。地方志是文化事業基礎,不能忽視其公共事業性質的突出與維持。首先,維持自身的事業性質,圍繞大眾的文化需求,緊跟文化建設進程,合理展開地方志的編纂等工作,通過自身的事業性質,實現文化本性的充分呈現。其次,高揚先進文化的旗幟,提高社會效益地位,發揮為群眾和社會服務的屬性本質。最后,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借鑒外來的優秀文化及其文化成果,強化自身的文化自信,在文化互動交流中,促使地方志的內容更加豐富。
二、發揮地方志促進地方文化交流發展作用的策略
地方志事業發展肩負著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重任,作為文化事業發展的內驅動力和有生力量,需積極響應時代的召喚,發揮著對歷史與未來的明鑒作用,有的放矢、審時度勢地展開地方志工作,實現自身文化工作功能的充分發揮,采取傳統繼承與改革創新等措施,及推動地方的交流發展。
1.帶動地方志文化品位的提高
地方志內容質量和學術價值的提升,可間接帶動地方志文化品位的提高。因此,提高其文化品位的前提,是從文化建設的高度認識與定義地方志的編修工作,通過方志理論的持續革新,實現其審美特征的逐步放大。首先,從文化建設工程的高度認識地方志的編修工作。地方志的內容形式緊跟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對地方志的職能和性質的認識越發深入。加強思想觀念的轉變,明確修志目的,修志工作不僅為了存史,更是為了服務社會發展,也是地方志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突出工作中心,圍繞提高地方志利用價值的目的進行修志。加強對修志方式的轉變,傳統手工操作的模式費時費力,需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帶動修志工作質量和效率的穩步提升;其次,注重方志理論的革新。地方志從最初的地理記載,在歷史與社會發展的帶動下,逐步向人文等領域的資料記載過渡,內容逐漸豐富。修志工作不僅要注重前人成果的總結,還需注重修志方法的探索,促使方志理論的范疇逐步拓展。當前的修志工作需注重自身信息化與智能化等特征的突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帶動地方志的產業化發展,通過文獻資源共享,實現地方志資源的整合優化與高效利用,拓展地方志事業發展的空間,促使其社會功能的充分發揮;最后,注重強化志書審美特征。志書的謀篇技巧強調科學分類,實現邏輯式序列與橫式結構法的靈活運用。作為志書編寫的框架結構,篇目有體現體例與收集資料的向導及整理資料的提綱等作用,要求做到層次分明、歸屬得當、門類合理。比如,門類劃分方面,要做到事以類從、以橫統縱、縱橫得宜、隱時顯事;門類排列方面,可按照總分和發展先后及主次等順序排列,突顯出其邏輯聯系;篇目標題方面,需做到準確、簡明及目不重見與符合志體。志書的寫作方法強調述而不論,靈活采用紀實形象和寓意等方法。志書的語言強調樸實自然,要求做到不隱惡和不虛美,建議采用語體文,靈活運用寫實與白描手法。志書的體裁包括述、記、志、傳、圖、表、錄、考等,利于直觀閱讀理解。除此之外,注重地方志的地方性、教育性及服務性等突出特征,實現志書的文化品位全面提高。其中,地方性也是指地域性,歷代各類方志均以一定地域為記述范圍,由于地域不同,記述的風物人文也存在明顯差異,實現特有地方色彩的充分呈現。教育性是指提供歷史的經驗教訓,達到借鑒與規誡目的,可作為愛鄉、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的鄉土教材。服務性是指為經濟與文化建設提供資料參照,幫助人們認識國情與地情,在揚長避短與因地制宜的基礎上,合理制定發展決策,從而加速建設步伐。為一代一方的社會、人文、自然及百科之業建立資料庫,樹立里程碑,為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等積累并提供材料。
2.挖掘地方志的產業性
地方志是文化體系的重要分支,推動地方志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對拓展效益空間和加速文化建設等方面有著積極意義,包括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圍繞發展先進文化與社會效益的要求,積極發展各類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是文化建設體系的分支,有推動先進文化發展的作用。發展先進文化的載體多樣化,包括積極建立提供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等部門,要求其積極發揮地方志文化產業發展的社會職能,促使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任務得以高效落實。地方志產業化的發展不能一蹴而就,需在流程創新與機制保障等方面下功夫,還需摸索性建立利于產業發展的渠道和路徑。作為文化產品,要求地方志具備創新的屬性和動力,圍繞維護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做到與時俱進、正規化的創新發展,利用新的文化精神加大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發展速度,促使地方志的時代性和影響力得以充分發揮。加強對地方志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的制度保障和人才保障完善,完善專業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和激勵機制,不斷豐富培訓的內容和形式,要求方志編纂和文化研究等崗位的工作人員,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和工作能力,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技能,在工作中積極引進新的工作觀念、先進的做法及優秀的經驗等,從而得心應手地展開崗位工作。加強對地方志文化產業在時代要求、文化建設要求及社會生產維護發展要求等方面的研究,為地方產業化的機制創新和發展產業途徑的拓展獻計獻策,加強新的文化精神建設,實現地方志在推動社會與時代發展方面價值的充分發揮,從而推動地方志文化產業的正規化發展。
3.走繼承傳統與思路創新的道路
地方志的文化內涵豐富且文化屬性突出,修志工作展開需在繼承歷代修志傳統的基礎上,加強對修志工作思路的創新,緊跟文化繁榮發展的趨勢,促使其對推動地方文化交流的作用價值得以充分發揮。首先,整合全社會的資料。修志工作展開需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進行,現代化的修志工作展開,應當擺脫傳統僵化、單板的操作模式,引入新的理念和工作模式,促使修志的機制與體系更加活化。地方志記載了社會各行業領域和全方位的情況,要求突出工作資料的全社會屬性。其次,積極拓展方志工作的載體和領域。修志工作展開涉及志書與年鑒的編纂工作,尤其是新方志的編纂,需注重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密切銜接和全方位覆蓋。因此,需不斷拓展方志工作的載體,從多個領域和視角充分反映出社會實踐的豐富性。在方志工作中,需注重文化成果的記述和保存,除文字記載外,注意視頻與圖片等多種信息載體形式的拓展,實現信息技術與全息技術和影音庫等現代化手段的靈活運用,切實達到教化、資治和存史等目的,促使方志成果平臺盡快成型,并不斷突顯出平臺的藝術性、直觀性、多樣性及記敘性等特征?,F代化的方志工作展開,利用圖文并茂的多媒體形式,必將成為工作的主流模式。最后,做好方志對外文化交流的工作。展開方志館藏的對外文化交流和協作等工作,對提高方志文化的社會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等方面有著現實意義。隨著我國在國際市場地位的不斷提高,外國收藏與利用中國地方志的需求增大,積極做好宣傳推廣方志文化產品的工作,拓展外國了解中國國情與地情等信息的途徑,不僅利于實現地方志利用價值的提高,更利于方志文化的權威話語地位提升。除對外交流外,也許本著引進來的原則,注意收集流散海外的志書,促使國內的方志文化更加充實與豐富,實現方志資源的整合優化。國外圖書館收藏的中國地方志資料文獻的數量和種類豐富,可通過圖書發行、與民間文化互動、學術交流、文化協作等方志文化交流活動,利用重印、復印和贖購及交換等方式,使流散國外的方志能夠回歸本土,不斷積累我國的方志文化,填補國內方志典藏的空缺。除此之外,積極開展方志編纂、資源開發和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對外文化交流協作活動,推動方志文化的繁榮發展。
三、總結
地方志與地方文化交流的關系密切,地方志工作模式的轉型升級,能夠推動地方文化交流和建設的進程。地方文化交流能夠不斷充實地方志的積累,促使地方志職業的現代化發展。但方志工作展開不能主觀隨意,需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注意工作資源、領域及載體等方面的拓展,還需增大方志文化交流范疇,豐富交流形式,促使方志工作的思路和模式及機制不斷創新,從而推動地方志事業的整體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卓軒.試論地方志與地方文化交流的關系[J],2021
[2]李艷玲.地方志與區域文化關系淺析[J],2021
[3]李連秀.試述古閩先民生產生活與文化交流[J],2021
[4]李艷玲.地方志與區域文化關系淺析[J].福建史志,2019
[5]陳秋平.把握機遇 加快發展 共同開創地方志學會工作新局面——在福建省地方志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上的講話[J].福建史志,2018
[6]張 旭.應當立法賦予地方志機構行政主體的法律地位[J].黑龍江史志,2018
[7]陳 強.地方志辦主任應樹立六種意識——省地方志辦主任18年經歷的體會感悟[J].廣西地方志,2018
[8]趙 鵬.關于地方志立法若干問題的研究[J].中國地方志,2018
[9]趙玉英.論如何做好地方志人才培養工作[J].黑龍江史志,2018
[10]吳道松.地方志開發與利用的幾點思考[J].福建史志,2019
[11]楊志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地縣兩級地方志工作回顧[J].新疆地方志,2018
(作者單位:蘇州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