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晨



摘 要:隨著博物館對社會公眾的免費開放,越來越多的公眾走進博物館享受歷史、藝術、科學等文化大餐。因此,公眾對博物館文創產品有了更大的需求。如何利用館藏資源講述文物的故事,如何合理地研究與開發豐富有趣的文化創意產品,已經成為博物館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文章通過分析博物館文創產品研發現狀,研究博物館展覽與文創產品相結合的方法、模式,指出在研發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希望以此提升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研發水平,增強產品的文化性,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博物館文化需求。
關鍵詞:展覽;文創產品;研發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6.020
0 前言
近幾年,“讓文物活起來”是文博界的“熱詞”,幾乎文博領域的每個角落都能聽見“讓文物活起來”的聲音。“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是我國文物工作的十六字方針。對文物的保護是責任,合理利用是需要,只有合理利用博物館藏品才能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文化創意產品是傳承博物館文化的“解碼器”,是傳播博物館文化的“動力泵”。那么博物館如何基于展覽,圍繞展覽主題進行文創產品研發呢?文創產品的研發對于展覽會有什么助推作用?本文將從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發意義、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發現狀、圍繞展覽主題進行創意研發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希望對基于展覽主題的文創產品研發帶來一些理論與實踐啟發。
1 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的意義
2016年5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若干意見》,明確指出了博物館作為文化文物單位,要依托豐富的館藏文化資源,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推動文化資源與現代生產生活相融合,從而實現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有機統一。2021年8月17日,經國務院同意,文化和旅游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措施》鼓勵試點單位結合自身情況,創新開發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措施》提到依托文化文物單位館藏文化資源,加強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有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從這兩個文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對于文創產品開發的重視與推動。
博物館作為文化文物單位,研發文化創意產品是借助館藏資源,合理利用文物。文創產品開發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獲得經濟效益,而且旨在獲得提升社會效益,讓觀眾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的認知,讓觀眾在博物館的“最后一個展廳”把文化帶回家,使文化創意產品成為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紐帶。以觀眾對文創產品的喜愛與推廣為載體,輻射到觀眾的朋友圈,間接宣傳影響更多的人慕名前往博物館,使文創產品助力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增強博物館的吸引力,重塑博物館文物枯燥無味的認知感,講述文創產品背后的故事,使博物館更能持續、良性地發展。
2 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的現狀
我國博物館界一般根據展覽展出時間的長短將展覽分為常設展覽和臨時展覽。臨時展覽的展期較短,有的十天左右,有的兩三個月或者半年。而常設展覽是一座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兩者實質上沒有根本的差異。常設展覽制作周期長,展出時間長,流動性較小。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主要圍繞常設展覽和臨時展覽兩大方面。
一是常設展覽。各個博物館基本都有常設展覽,常設展覽是最能代表地域文化的精品展覽。依托各館常設展覽中的文物打造自身具有特色的IP資源進行文創產品研發,選取知名度高的文物,研發重點基本在各館的鎮館之寶、明星文物上,進行“衣食住行”一條龍式系統開發。讓顧客在選擇之中又增加了收集不同品種和風格的欲望,來提升文創產品的銷售數量,使文創產品能創造出產業效能,文化產業反哺文化事業,更有利于博物館的發展與壯大。
二是臨時展覽。臨時展覽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原創展覽、引進展覽、合作展覽。臨時展覽是對常設展覽的補充與拓展,是為觀眾提供文化服務的有效途徑,是提升博物館公眾影響力的有力舉措。隨著博物館陳列展覽水平的不斷提高,各博物館利用自身藏品策劃的原創展覽日益增多,博物館館際之間的交流逐步頻繁,跨地域和跨門類的展覽也不斷增加。其實常設展覽與臨時展覽二者在本質上并沒有根本的差異,只是展出的時間不同,但是如果進行文創產品研發,那么結合臨時展覽與結合常設展覽研發在很多方面會有一定的差異,下文將按照這兩種展覽形式分析如何進行創意產品研發。
3 圍繞展覽主題進行創意研發
①結合常設展覽,深入挖掘館藏文物。博物館的藏品是博物館的核心,是博物館開展各項活動的基礎。隨著博物館的免費開放,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同時,在國家對博物館文創產品研發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我們可以有效地利用設計創新來開發藏品內在的文化底蘊。藏品有情感,文創有思維,設計有符號。原創IP的培育,需要設計師對于展覽中的文物具有深入的了解,提煉出設計元素,挖掘出獨有的內涵,使產品具有獨特性。
河北博物院藏國寶級文物“長信宮燈”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燈具的巔峰之作,又被譽為“中華第一燈”(圖1)。“長信宮燈”造型精美,設計構思巧妙。燈通體鎏金,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宮女面容清麗,造型為跪地執燈的漢代宮女形象,宮女左手執燈,右臂高舉,袖子自然地下垂形成燈罩。整個燈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燈罩六部分組成,各部分均可拆卸,燈罩由兩塊弧形的擋板組成,可以轉動調節光線。西漢時多使用動物油脂作燈火燃料,燃燒時會產生大量的煙塵。而長信宮燈內部中空,在火燭點燃時,煙塵能順著宮女的袖管進入到宮女體內,從而保持室內清潔。因此長信宮燈是一件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典型代表。
河北博物院依托院藏國寶級文物長信宮燈深入研發設計,開發了多種系列的文創產品,如長信宮燈復仿制品(圖2)。運用信息技術對文物進行三維數據采集,準確地還原文物造型,用黃銅材質制作成與文物本身一致的可拆卸組裝的衍生品,目的就是高度還原文物的功能性和巧妙性。把原文物做成復仿制品能更好地滿足此件文物的鐵粉把文物帶回家的愿望,可以將文化與生活更好地融為一體。復仿制品的長信宮燈還可以結合社會教育活動走進社區、走進學校等進行展示教學,讓更多的人了解古人的智慧。除了復仿類文創產品,還有“萌”“素”“溫暖”等多種系列文創產品(圖3)。通過設計多元化的圖案,滿足不同年齡人群的喜好。文創產品不僅涉及學習、工作、生活用品,更有“溫暖”系列中的長信暖茶及長信溫餅等食品類產品。
河北博物院的文創商店位于整個場館的中心位置,走進博物館的觀眾不管從哪個出口離開博物館都會經過被譽為“最后一個展廳”的文創產品商店。經過近十年的創新與積淀,河北博物院文創商店依托常設展覽中的院藏文物自主研發的特色文化創意產品有千余種。文創產品結合院藏文物元素進行設計,觀眾可以對著文創產品去展廳找相應的展品,或者說參觀完展品來找對應的文創產品。展品與文創產品相呼應,講述著文物背后的故事。文創產品涉及門類豐富,涵蓋所有生活所需,有的極具古樸素雅韻味,有的緊跟時代潮流,兼顧文化性和實用性。
②借助臨時展覽,高效打造IP資源。目前,針對博物館臨時展覽的研究有很多,針對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的研究也相對豐富,但是基于臨時展覽進行文創產品研發的研究較為匱乏,只有少量的文獻中對臨時展覽文創產品研發進行了概述。我國博物館文創產品起步較晚,各大博物館一直在尋求發展與創新。近年,國家文物局等部門在許多文件中提到了要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各大博物館也在逐漸開放文物版權授權,使博物館與優質的社會力量合作,向符合授權資質的企業、商家等提供IP資源,由專業的機構設計、制作、營銷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發掘文創產品的潛力,向觀眾傳達更豐富的含義,使博物館文創產品可以延伸博物館給觀眾帶去的回憶,還能發揮宣傳博物館的作用,最終將這些經歷、感知、體驗成為參觀博物館的構成。
經過不斷的摸索,模式已經相對成熟,也有了相對成功的案例。例如,2017年上海博物館舉辦“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后文簡稱“大英百物展”)。自開幕以來,“大英百物展”備受矚目,展覽精選了100件(套)展品,并于開幕當天公布了“第101件展品”。“第101件展品”是一個“二維碼”,是只需要一方紙片或屏幕就能顯示其物質形態的小方塊,包含了無窮的信息,可以說是代表人類信息時代成果的結晶。
“二維碼”極具設計感,是一個將“大英百物展”100件(套)展品經過技術與藝術上的處理后拼成的一個二維碼。設計師運用“二維碼”這一IP形象,再通過精細的三次膠印,將這個細致入微的“二維碼”在有紋理的帆布包上體現(圖4),觀眾只需拿起手機掃一掃就可以獲取更多“大英百物展”的信息。這件文創產品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
上海博物館的設計師團隊通過“大英百物展”上精美的展品,提煉其IP形象,衍生出的文創產品高達180種,并創造了展覽102天賺取1700余萬元的銷售額,是以往特展的5倍,成為國內博物館文創營銷的現象級事件。通過總結較為成功的例子,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成熟的經驗。
臨時展覽一般展期較短,如果以臨時展覽為依托研發文創產品,就需要在短時間內快速完成設計,需要成熟的產業鏈和銷售模式。臨時展覽的文化指向性明確,展品特征比較集中。依托臨時展覽的藏品進行產品設計時,需要在明確的主題下梳理展品,高度提煉其精髓,緊扣展品的文化。避免將一件文物、一個特點作為研發對象。
在文創產品的設計過程中,靈活運用設計方法,如圖形直接賦予式。一些經典的紋樣、畫作本身就是最好的圖形,將這些圖形直接賦予在文創產品上,可起到一定的裝飾效果,美化產品。又如圖形再設計,將文物的造型或者圖形提煉加工,用現代語言表達傳統文化。再如功能轉換式,將文物造型稍微轉換,賦予其新的使用功能,或者和文創產品本身的功能巧妙結合。
③展覽結合文創,相融、相促、相助。因為文物具有藝術魅力,一般以展覽中的文物作為文創產品的創作元素來源。借用文物形象研發、生產具有實用性的商品,如文具、服裝、家居生活用品。這種類型的文創產品價格相對較低,購買人群廣泛。觀眾作為消費者,有的是因為文創產品的使用功能而購買,有的更傾向于文創產品的美觀性,單純喜歡文創產品的圖案紋飾。
從事文創產品研發的設計師需要充分了解常設展覽和臨時展覽,抓住大眾走出展廳走進商店的契機,構建新型“展覽—文創產品”的通道,將觀眾的參觀熱情轉化為把文化帶回家的激情,讓博物館獲“利”的同時,也把博物館文化更精準、更靈活地擴大到千家萬戶,強化了博物館與公眾生活相融相促的程度。
文物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其文化價值是不可估量的,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源。設計師通過不同的設計語言,對文物進行二次表達,融合文博知識,結合歷史與文物的屬性,將其設計、研發、加工成文創產品。文創產品能讓大眾把“文物帶回家”,是文化傳承的一個新的重要載體。受眾群體在接觸文創產品時會有一個觀察、體驗與思考的過程,而這就形成了文化的有效傳遞。這種傳遞可以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可以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所以說文創產品研發工作是博物館事業發展有機組成部分,兩者相融相促相助,有利于博物館整體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遠哲.博物館臨時展覽文創產品創新設計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9.
[2]楊智杰.基于文物“活起來”文創產品設計的問題對策與思考[J].傳播力研究,2019(25):16-17.
[3]丁艷波.如何做好博物館藏品的開發利用工作[J].知識文庫,2019(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