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媛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出臺一系列舉措,旨在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博物館作為一個國家重要的文化教育機構,理應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精神力量。但是,在相對偏遠的地區,博物館文化的傳播力度還比較弱,有的地方甚至為零,如何將博物館的文化資源輸送到這些地方,提高當地人民的文化素養,是新形勢下博物館教育的一大課題。文章以山西博物院“你身邊的博物館”教育項目為例,從教育項目的策劃與實施入手,拓展思路,總結經驗,力求在實施方法與效果上有所突破,希望對以后活動的開展有所助力,為文化扶貧貢獻力量。
關鍵詞:博物館教育;文化扶貧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6.022
新時代的博物館已經不僅僅是文物的收藏、保管和研究機構,而是一個具有更廣泛意義的、為公眾和社會服務的文化教育機構。博物館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將人類的集體記憶轉化為能夠激發博物館利用的創造精神。而這種轉化能否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取決于我們對博物館教育的理解程度以及落實的程度。伴隨著國家推動文化發展的一系列舉措,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重視教育活動,創建獨具本館特色的教育項目,最大限度地發揮博物館的教育作用。但是,由于各地文化發展不平衡,博物館教育的輻射范圍有限,在文化相對貧瘠的偏遠地區,人們很難領略到博物館文化所帶來的精神愉悅。博物館教育如何更好地助力文化扶貧,是值得當今博物館教育工作者深思的課題。
1 博物館參與文化扶貧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十分注重扶貧事業的發展。進入21世紀,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艱巨任務,徹底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后面貌,扶貧工作尤為重要。扶貧工作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扶助,還包含優質文化資源的輸送。2015年的“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十三五”時期扶貧攻堅的重要任務是提升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這也標志著國家將文化扶貧上升到了經濟發展的戰略層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大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圍繞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習近平同志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內容對于加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高以及國民文化自信的堅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博物館作為一個國家和地區重要的文化教育機構,有責任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精神力量。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與博物館事業高度重視,他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要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層,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近年來,我國各類博物館的數量與日俱增,這些博物館在場館設施建設、展覽陳列展示、教育活動實施等方面不斷取得進展,它們不僅是我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博物館作為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記錄了數千年的歷史變遷,蘊含豐富的文化資源,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文化扶貧中積極發揮自身作用。博物館是當地人民了解本地區歷史、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在博物館陳列的展覽中,有大量的有關歷史、文化的文物展示,還有一些輔助的場景,這些內容可以增強觀眾的親切感,也可以引導觀眾去感悟、了解曾經的輝煌。但在一些貧困地區,雖然擁有豐富的文物資源,可是人們保護意識薄弱,文物保護現狀堪憂。博物館教育不僅可以普及文物常識,還可以提升人們的保護意識,增強文化自信。由此可見,博物館在助力文化扶貧方面顯得尤為重要。
2 博物館教育的開展現狀
在博物館事業發達的國家,博物館的教育項目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博物館教育相比,我國博物館的教育活動起步比較晚,缺乏理論研究,在實踐方法、項目評估等方面都有待提高。
在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的《博物館條例》中,第三十四、三十五條明確指出,博物館應當根據自身特點、條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社會教育和服務活動,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和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國家文物主管部門,制定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社會實踐活動的政策措施。由此可見,教育作為博物館的一項重要職能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近幾年來,隨著博物館的免費開放,觀眾接待量日益增長,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重視教育活動,研發具有本館特色的教育項目,在服務社會的同時,逐漸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力量。為了更好地實施文化扶貧戰略,將博物館文化的傳播范圍擴大,很多博物館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推出了流動博物館。
在2016年9月成都舉辦的第七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上,中國博物館協會流動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這就意味著流動博物館這一種新的教育模式正逐步被博物館行業接受,并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國流動博物館開展比較好的有四川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院等,他們在結合自身情況的基礎上開發出了適合本省開展的活動模式。
如今,很多的博物館開始注重利用館藏優勢發揮自身的教育職能,將文物與地方文化特色相結合,利用展演、動手體驗等方式,將博物館文化向文化相對貧瘠的地區輸送。但由于博物館教育的廣度與深度有限,影響力遠遠不夠。在相對偏遠的地區,博物館文化的傳播力度比較弱,有的地方甚至為零。如何把博物館的文化資源輸送到這些地方,使當地人民受益,是目前博物館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3 “你身邊的博物館”教育項目
山西博物院是國內屈指可數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之一,也是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文物資源豐富,理應將文化成果與三晉人民共享,在文化扶貧中發揮自身的優勢。為了響應國家文化扶貧的號召,將博物館資源送到最需要的偏遠地區,2017年,山西博物院將一部分比較成熟的、便于帶出博物館實施的教育活動進行整合,結合文物宣講、模型展示、展板輔助、非遺表演等手段,推出“你身邊的博物館”教育項目。
3.1 策劃思路
博物館可以說是一個地區的記憶,山西博物院薈萃了全省文物精華,其文化成果更應惠及三晉兒女。“你身邊的博物館”教育項目以“流動博物館”的形式,利用走出去的方式,將展柜內陳列的文物與當前生活中的一些元素相結合,推出一系列老少皆宜、操作簡單同時又具備博物館特色的教育活動。
“你身邊的博物館”教育項目的開展主要就是為了讓那些日常鮮有機會能來博物館參觀的群體,尤其是省內偏遠地區的人民,能夠了解山西地區燦爛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養。這個活動主旨也正好契合十九大報告中所闡述的“目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要觀念的轉變。文化資源分布不均的現狀,對博物館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扶貧也是精準扶貧的一個重要層面,是最終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讓博物館走到百姓身邊,走到最需要的地方,提升公眾的綜合素養與文化自信,助力文化扶貧,是博物館開展教育活動的使命之一。
3.2 實施概況
“你身邊的博物館”項目自2017年5月開展以來,目前主要針對三種組織形式開展活動。
3.2.1 博物館進校園活動
博物館進校園活動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針對山西省內偏遠地區的中小學,主要包含留守兒童學校、鄉村小學等,開展1~2日教育活動,活動形式包括文物復制品展示、主題課程以及配合主題課程的動手體驗活動。參與學校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從課表中選取適合的主題課程和動手活動。從2017年至今,山西博物院先后去了長治市、臨汾市、晉中市、大同市等地的中小學開展活動,為師生們帶去了博物館課程、文物復制品、動手體驗活動、皮影表演等,讓這些平時很少接觸博物館文化的孩子們可以在近距離地觀察、觸摸、動手的過程中了解博物館,進而了解山西文化。
進校園的另一種形式則是針對太原市周邊比較近的村鎮學校開展為期1~2個月的文物復制品走進校園活動。活動選取十件左右的文物復制品在學校進行較長時間的展示,相當于在學校開了一個小型展覽,配合展覽還會提供博物館課程、動手體驗活動、博物館書籍等。在有條件的學校,會利用校園廣播讓學校師生與博物館教育人員進行對話。活動期間,還會與學校合作培養十幾位校內小講解員為全校師生進行講解。在長期的展示中,學校全體師生都可以參與其中,改變了只是由博物館教育人員單方實施活動的局面,大大增強了受眾的參與范圍,使這些平時很少接觸博物館文化的學生們,可以有一個長時間了解博物館文化的過程。
3.2.2 博物館進社區、鄉村活動
活動主要依托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假日,將博物館資源打包,以文化宣傳和動手活動相結合的方式走進社區、鄉村。在省內相對偏遠地區,有相當一部分人受教育水平比較低,對博物館更是一無所知,陌生的文物知識很難激發這部分人的興趣,而傳統節假日就成了博物館和他們之間很好的結合點。活動中,我們將博物館元素、知識融入傳統節俗文化中,利用面塑、剪紙、皮影、木版年畫等非遺形式開展活動,讓大家在濃濃的節日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加對文化知識的了解。
3.2.3 博物館走進特殊關愛群體活動
這類活動主要指博物館走入福利院、敬老院、聾啞學校、盲人學校等地,將博物館精品文物導賞、動手活動帶到這些地方,讓這些人也能享受文化資源帶來的精神愉悅。比如在老年公寓,我們為老人們帶去了青銅教具模型,讓大家可以很直觀地去觸摸和感知“文物”,與“文物”近距離接觸。在互動體驗環節,還準備了“金石拓文”、青銅“飾”界—紋飾體驗、文物圖案衍紙、剪紙類體驗活動,讓這些鮮少能來博物館的老人們也能了解山西的歷史文化。
3.3 活動反饋
“你身邊的博物館”教育項目開展的五年來,將陌生的文物轉化為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將博物館資源、文化等通過活潑新穎的形式帶進省內偏遠地區的學校、鄉村等地,將知識性、趣味性和參與性融為一體,讓參與者能深切感受濃厚的三晉歷史文化,對文化的扶貧工作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但由于人員與設備有限,可以參與的人群還是非常有限的。如何讓更多的人受惠其中,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4 博物館教育助力文化扶貧的展望
4.1 合理劃分人群,教育項目要有針對性地策劃
要想合理地策劃博物館教育項目,首先要對人群進行劃分,可以參考教育學的理論,將人群不斷細化,了解每個群體不同的心理需求。在策劃教育項目時,要先明確教育項目所要面向的人群,再具體制定實施的細節,在深度和廣度上要合理把控。對偏遠地區的人群,要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年齡特點、受教育程度等制定合理的方案,才會使扶貧工作事半功倍。
4.2 結合博物館特點,充分利用資源,與偏遠地區建立長期聯系
文化扶貧不是短期就能實現的,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在教育項目的開發與策劃中,教育人員應先明確本館的特色資源,圍繞資源開發相關的教育項目,使其與偏遠地區文化形成某種聯系,并與當地教育局等部門合作,開展長期的、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使當地的人們可以長期接受博物館文化,而不是單次的體驗。
4.3 博物館之間相互協作,形成聯盟
一個博物館的力量與輻射范圍是有限的,可以通過當地的社教專委會或其他博物館行業協會聯絡轄區的多家博物館,形成流動博物館聯盟的架構,以更豐富的文化資源、科技含量、藝術美感,使博物館文化資源共享,達到文化的廣泛傳播。不同區域內的博物館可以形成協作,大館帶動小館,使偏遠地區人們可以借助就近的博物館,感受文化資源的成果,從而提升自身的文化認知。
4.4 注重博物館資源平臺建設
近年來,國家很重視扶貧工作,為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很多貧困地區的人們已經開始學習使用互聯網。博物館文化要想更大程度地發揮作用,不能僅僅靠舉辦短期的教育活動,應該注重利用互聯網與新媒體技術,把線上活動開展起來,將講座視頻、文物賞析、動手體驗等資料共享在互聯網上,建立網上博物館資源平臺,擴大博物館教育資源的覆蓋面,讓大家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學習,從而更好地感受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陳曦,傅翼.博物館學習對學校課程教育的影響及改善策略[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17,3(2):146-152.
[2]趙淑怡.益智集思之所,創新教育之處—論博物館教育活動對其教育職能發揮的影響[J].大眾文藝,2013(5):206.
[3]侍倩馨.淺析博物館的社會教育作用[J].甘肅教育,2015(18):31.
[4]黃旭光.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扶貧的研究展望[J].中國集體經濟,2019(18):125-126.
[5]馮慧.博物館助推文化扶貧[N].中國文物報,2016-05-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