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吉鴻
儒雅、博學、智慧、謙遜、良善、親切……這些都是教師精神氣質不可或缺的。然而,教師的精神氣質里還需要具備一種非常重要的品質,那就是批判精神。
在青年教師發來讓我幫忙修改的教案中,我發現,他們有時全部照搬了名師的教學設計。在聽一些青年教師的課時,我發現他們的課堂教學很難跳出名師教學設計的影子。凡名師上過的課,一些教師總是不假思索地原樣照搬,為己所用。很多青年教師接到上課任務后,往往先求助于網絡或書本,快速搜索、翻找相關名師教學資源。一旦獲得,眉開眼笑。
在很多學校,語文教師人手一本教學參考書,這對教師的教學絕對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倘若因為手頭有了這樣優質的教學資源,教師就不再思考、研究了,就拿著這些“鳳凰的毛”當作“令箭”,按名師的教學設計,“有條不紊”地開展教學,那是絕對不行的。
我們絕不否認名師對一線教師專業成長的引領作用。名師豐富的教學經驗、高超的教學水平、精湛的教學藝術是青年教師努力學習的寶貴財富。但面對這些,我們要有以下思考。其一,名師的課是完美的嗎?能代表理想課堂嗎?非也。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無止境,藝無止境。課堂教學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其二,縱使名師的課是“完美”的,極其精彩的,然而,經典是不可復制的,它僅僅適合名師本人。如果不加任何改變地拿來使用,純屬生搬硬套,會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呢?其三,所有的語文課都要上成一個模子嗎?盡管這是個“名模子”,但也不可能。名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了研究的“范式”和學習的“范例”,供我們借鑒、探討。我們要深入解析、領會,悟得真諦,最終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風格和思想。這才是名師教學資源的真正價值所在。
教師的精神氣質里必須擁有批判精神。教師具備了批判精神,才能不斷改進教學,才能在改革的潮流中擁有鑒別力;教師只有學會批判,才能播下批判的種子,才能在自己的課堂里培養出有個性和創見的學生。
沒有一種教育思想是完美的,也沒有一種教學模式是最為理想的。新課程改革需要教師擁有勇敢的批判精神。如果教師缺失了批判精神,只是一味地對名師、大師頂禮膜拜,生搬硬套、不加反思地學習他們,這對于教育教學的發展是毫無益處的。
當下的小學教學界名師崇拜之風盛行,這不一定是好事。偶像崇拜當然可能會帶來教師對于自身學養的自覺提升,會推動教師自身專業的自主發展,但同時,教師也應當學會理性思辨,學會對名師、大師的教學作辯證思考、理性分析,既知其教學藝術精彩之處,又洞悉其教學的不足,而后結合自身,尋找一條切合自己的專業發展之路。
教師擁有了批判精神,在教學上就不會成為一個“拿來主義者”。他不唯書,不唯上,積極尋求變革,甚至否定自我,學會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在教育教學上精益求精,永不知足。而且,在具有批判精神氣質的教師熏陶感染之下,那一群孩子呢?個中意義,不可估量。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教育教學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