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旖 陳安奇
摘要:本文圍繞作戰任務中傷員救護這一現實問題進行思考,以現代戰場中戰傷救護的特點為切入點,通過廣泛收集文獻資料將美軍戰場傷員救護能力現狀進行了概括說明,然后經過對比分析發現我軍相較于美軍在單兵戰傷救護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進戰時傷員救護能力的幾點措施。為我軍應對未來戰場環境,提升單兵戰傷救護能力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傷員救護;傷票;戰術創傷評估
隨著高科技裝備不斷發展,精確制導、無人智能、生化病毒等新型武器的出現,使得戰場地形和天候對武器裝備的使用限制逐漸弱化,更多高殺傷性、高致病率的武器彈藥將應用于作戰,導致戰場傷員數量和救治難度增大。然而,現階段我軍戰傷救護能力并不能達到現代戰爭對部隊衛勤能力的要求,完善單兵戰場救護的訓練理念,尋找科學高效的戰傷救護方法對提高我軍衛勤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現代戰場中傷員救護的特點
(一)戰時致傷因素多元化
近年來,由于次聲武器、燃料空氣炸彈、電磁脈沖武器等先進武器裝備廣泛作用于現代戰場。這類武器命中目標后產生的沖擊波、生化病毒和放射性輻射極易對戰場上的作戰人員和平民造成高致病率、易傳染的復合型損傷,使得戰場傷員的數量在短時間內成倍驟增。如:戰時使用的高爆彈、燃燒彈的爆炸沖擊波會造成大面積的建筑物坍塌、火災和大量煙塵,所在區域內的戰斗人員和平民造成應力性損傷、燒傷和呼吸道感染等致傷率在90%以上。雖然放射性和生化病毒武器對作戰人員和平民致傷率不高、但其高死亡率和易傳播的特性極易造成作戰區域內我軍作戰士氣低迷和社會恐慌,不利于維護管控區域內的社會穩定,甚至還會影響我方部隊的作戰計劃。
(二)戰時心理疾病激增化
研究表明,戰時心理疾病是導致戰場非戰斗減員增多、部隊戰斗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報道稱,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抽調了200多名牧師和心理學家到戰場對參戰部隊官兵進行心理健康疏導幫助官兵治療心理障礙,但戰場應激的發生率仍占傷亡人數的10% ,嚴重的抑郁癥、焦慮和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發生率仍然高達11.2%。而心理疾病對參戰醫護人員的影響同樣突出。針對這一情況,美軍對前線參戰官兵進行跟蹤調查,發現這些官兵比正常人更容易患上嚴重的心理障礙和生理失能疾病。隨著調查的不斷深入,心理醫生還發現他們患病的主要因素是在極端壓抑的戰場環境下負傷后造成的后遺癥。
(三)戰時次生災害突發性強

絕大多數災害的發生,都沒有什么明顯可查的征兆。即使是有預警的自然災害,能夠準確預測出其發生的地點、時間和規模是十分困難的。戰時雙方幾輪火力打擊后出現的次生災害,往往伴隨著建筑物坍塌、停水停電、糧食短缺和大量的人員傷亡。戰時次生災害突發對當地軍隊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和破壞。如果說在作戰中部隊快速機動是搶奪作戰優勢,準確到位是對敵有力威懾的話,那么戰時傷員救治任務,就是保障部隊在作戰行動中順利有序進行的重要前提。
二、美軍戰場傷員救護能力現狀
(一)美軍戰場傷員評估流程
美軍戰場傷員評估流程(MARCHPAWS)包括火線救援、戰術區域救援和后送救援三個階段。火線救援階段是在傷員處于敵方火力下失去意識或不能移動時,指揮員首先根據戰場態勢將傷員轉移至掩體或就地建立安全區域,而后轉入下一救援階段。戰術區域救援階段需要去除傷員武器及通訊設備,以便進行出血摸排,檢查記錄傷口類型,對危及傷員生命的出血利用止血帶進行止血。疏通傷員氣道,再根據神志狀態評估(AVPU)原則對傷員神志狀態進行評分,對昏迷的傷員插入鼻咽管防止氣管堵塞造成的窒息。最后在后送階段,認真填寫傷員傷票,將傷員固定在擔架并使用主動加熱毯維持傷員正常體溫,預防低體溫昏迷癥狀,等待后方醫療救援。
(二)研發實用性傷員救治卡
值得一提的是美軍將傷員傷票稱為戰術戰傷救治卡(TCCC),通過文獻研究發現,美軍傷票分為電子傷票和紙質傷票兩種,本文只對紙質傷票(美軍戰術戰傷救治卡)進行研究。美軍戰術戰傷救治卡(TCCC)由首位救治者填寫并簽名,按照MARCH-PAWS(戰場傷員評估原則)順序分為正反兩面,采用文字記敘和圖例標示的方式,記錄傷員基本信息,急救處置信息,用藥信息,傷情信息四部分內容,詳見圖1。
(三)注重單兵戰傷救護訓練實戰性
為了展現真實的戰傷救治環境,美軍利用仿真模擬手段及設備訓練器材體現單兵戰傷救護訓練的實戰性。如:在美軍將活體動物和人類尸體作為教具,讓受訓人員進行氣胸排氣、環甲膜穿刺、組織縫合等救護技能的實操訓練,美軍認為通過觸覺和視覺等多方面感官的刺激,可以進一步營造血腥危險的戰場環境,從而鍛煉官兵心理及生理承受能力,提高官兵戰傷救護的訓練水平和戰場心理適應力。
(四)合理改進單兵急救包
美軍擁有豐富的武裝沖突作戰經驗,并以此不斷優化衛勤裝備,其中對單兵急救包的改進就能夠充分體現。美軍裝配有尼龍材質的真空壓縮式和軟包囊式單兵急救包(IFAK II),為了更便于攜帶,研發人員反復進行設計和改進,不斷減輕它的體積和重量,目前急救包重量不超過1.5磅。它的主要功能主要是應對傷員大出血和氣道阻塞。緊急急救用品清單為:戰斗應用止血帶,壓力繃帶,紗布,手術膠帶,鼻咽氣道導管,衛生手套,傷員傷票卡片,記號筆,眼盾,胸腔封閉器。根據不同的作戰任務,IFAK急救包中還經常配備無菌棉球、剪刀、拉鏈式塑料袋、碘酒、燙傷膏、凈水藥片等。
三、我軍戰場傷員救護存在的問題
(一)衛勤人才沒有得到重視
美軍作戰部隊衛勤力量區分為平時和戰時,平時作戰部隊只編配衛生員和衛生兵,其主要任務是為部隊提供最基本的醫療服務、組織戰傷救護訓練演練和醫療儀器的維修保養。軍醫和護士等專業醫務人員平時編制在各軍種衛生部下轄的醫療機構內進行專業培訓,保證軍醫和護士的專業技術技能。在戰時,軍醫和護士等專業醫務人員通過戰備方案抽組的方式,補充到作戰部隊中進行衛勤保障。反觀我軍的軍醫和衛生員,無論平時和戰時其在進行單位衛勤保障工作的同時還要參加單位的訓練、操課、考核。已經完全將衛勤作為一種“副業”。
(二)戰傷救護訓練內容落后

落后的戰傷救護理念和裝備很難滿足現代戰爭傷員傷情的需要。目前,我軍基層部隊的衛勤力量主要為營連一級軍醫和衛生員。官兵在進行戰場救護訓練時,過于重視美觀和速度,而忽略了戰場救護訓練中的敵情和傷情。根據調查,無論軍隊院校還是基層部隊戰現場急救訓練訓練的內容同樣是以通氣、止血、包扎、固定、搬運以及維持傷員基礎生命為主。訓練也是對單一項目的不同操作方法進行訓練,考核也是在提前告知的傷情條件下進行單個項目考核。大部分官兵對于包括傷員檢傷評估、氣道管理、休克的評估和處理、戰傷鎮痛與鎮靜、基本生命體征監測原則以及解毒等在戰場中更為實用的救護技能沒有進行訓練。
(三)傷票制定與實戰脫節
筆者調研得知,我軍現行2006版紙質傷票分為傷票存根和隨行傷票兩部分,紙質材質易破損,不便于夜間填寫,且通常由單位軍醫集中保管攜帶,加之填寫項目包括傷員基本信息、分類信息、處置信息、后送信息四類,填寫專業性要求較高,設置上缺乏戰場急救流程指導意義,非衛生專業人員填寫較為困難。詳見圖2。
(四)戰傷救護訓練器材落后短缺
雖然一些部隊依照戰備任務配發和購買了相關的戰救器材,但是依然存在著救護訓練器材落后短缺的現實問題。一個原因是,各基層單位大抓軍事練兵比武,且普遍認為相較于衛生救護,戰術訓練器材的更新換代更加需要重視。另一個原因是,筆者了解到現在大多數基層單位戰士的單兵急救包依然是醫用三角巾、壓脈帶、敷料、卷式夾板等老式救護用具,如今救護訓練假人、模擬仿真戰場救護環境的VR系統、單兵生理監控設備等高科技訓練產品雖然已經面世,但配發致基層部隊還需要大量的時間。
四、提升戰時傷員救護能力的幾點措施
(一)加強衛勤培訓質量,提高衛勤證書社會認可度
在軍隊衛勤人才培育上,我軍可以借鑒美軍的做法,將軍隊的一些技能培訓內容通過軍民融合培訓的方式匹配到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技能培訓中,激勵官兵技能學習的動力。如:美軍醫護兵戰場救護訓練的成功之處就是將美國國家注冊急救士課程(Registed Nurse,簡稱RN)納入救護訓練當中。美軍要求通過國家注冊急救士考核獲得國家注冊急救士委員會頒發的國家注冊急救士資格證書的士兵才能成為醫護兵。因為,其課程包含有通用急救技術,能夠和戰救訓練互為補充,同時國家注冊急救士的資格認證在國內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可以解決士兵退役后的再就業的問題。
(二)針對實戰化需求,按級設置戰傷救護訓練內容
在未來戰場中,由于高科技武器投入戰場,使得戰場前線和后方界限模糊、易發生傷員驟增現象,加之軍醫、衛生員和醫療設備配置有限,不能滿足每一名傷員都得到第一時間救治的要求。只能自身進行救護后,等待上級醫療救援。面對這一情況,我軍應該貼近實戰需求設置戰傷救護訓練內容,將傷員氣道管理、神態意識評估(AVPU)、戰場驗傷等科目。摒棄訓練考核于實戰靠不緊、貼不實現象。有數據顯示,外軍醫護兵經常在動物活體上練習環甲膜穿刺術,其訓練的失誤率僅為 3.6%。我軍基層部隊也可以引入人造血漿、動物活體等進行救護訓練,提升官兵心理應激適應和救護操作能力。
(三)合理設置評估項目,優化傷員傷票填寫內容和要求
按照現代戰爭需求,我軍傷票在材質上可以改用耐磨損耐腐蝕夜光的材料,內容上可以引用美軍MRACH戰傷評估流程進行項目順序的排版,并加入神態意識評估(AVPU)項目。如:傷員傷情信息可以用人體圖例標注,并對于燒傷、撕裂傷等大面積創口,可以注明體表創傷面積的百分比數值,便于軍醫快速評估傷員傷情。在功能上可以融合射頻識別技術(RFID),使其與電子傷票互為補充,增強傷員信息識別采集效率。在實戰過程中,如果最早發現傷病員的是非醫務人員,還可以參照簡明直觀的戰術戰傷救治卡。
(四)研發傷情評估裝備,加強作戰人員實時生理監測
實戰中,官兵們根本沒有對傷情以及受傷地點的決定權,配備實用性更高的戰傷急救裝備能夠有效提升官兵戰場自救能力,同時能為傷員贏得更多向后方醫療機構轉運的時間。基于這一前提,筆者認為研發單兵傷情評估系統是十分必要的。單兵傷情評估系統通過戰士攜行裝備上的生理狀態數據采集器和北斗衛星定位裝置進行數據分析和信號傳輸,在戰場上向指揮員實時報告作戰隊員執行任務中的體溫、心率、血氧量等生理指標。當任務中作戰隊員受傷時,傷情評估系統就會對傷員進行全身狀態掃描并根據掃描結果生成包括傷勢、傷類、傷部等要素的傷員傷情報告,為后續戰救階段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情報,減少反復診斷現象。傷員傷情報告生成后將信息匯總至后方衛勤保障系統,系統通過區分傷情嚴重程度,生成傷員后送計劃表,從而合理分配衛勤運輸力量,提升傷員救治率。
參考文獻
[1]付波. 美軍戰時衛勤保障轉型發展情報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2014.
[2]潘驥,馮贊軍,張玥,王國娟.人工智能在戰場救護中的應用探討[J].白求恩醫學雜志,2020,18(02):179-180.
[3]鄧博超. 陸軍衛生士官戰現場急救訓練優化研究[D].軍事科學院,2019.
[4]舒勤,李巍,蔣靜,尹華華,陳蓓婧. 戰場救護技能模擬訓練的實踐與思考[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09):77-78.
(作者簡介:劉濤旖,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戰術學,防衛作戰;陳安奇,武警綿陽支隊參謀部參謀。作者單位:武警指揮學院)